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干年后提起2014年,关于教育,也许我们只会记得一些关键词。是哪些关键词值得我们记忆?需要从这一年里社会的呼声和教育改革的行动中去寻找答案。有专家指出,2014年教育改革动作大,力度强,原因是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了到2020年要落实的诸多事项,现在时间过半,任务完成没有过半,于是在2014年紧急发布了多项文件,以落实《教育改革纲要》内容。
新的系统举措出台
2014年1月中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2月12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袁贵仁将2014年称作教育改革新的“窗口年”。改革将“从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最期盼的事项改起,从制约教育公平、质量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修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学等一系列课程标准,学生守信、失信重要言行写进成长记录,学生志愿服务成为评优升学硬性指标等,将逐步落实。
袁贵仁表示,2014年还将加快整合国家教育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教育部各司局将不再直接组织评审评估评价等具体事项,委托专门机构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和“教育满意度测评”两项监测评估工作。袁贵仁的讲话是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教育的内容。《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随后,在教育部的具体落实中,就出现了高考科目减少、文理不分科的政策。去应试教育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焦点,小学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取消择校、零起点教学、降低小学低年级学习难度、降低学业负担等,和高考改革构成了新的系统举措。
2014年一系列政策,是在2010年出台的教育改革纲要中提到了的。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改革的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分析认为,从教育改革纲要的讨论制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的专章阐述,直至国务院发布此《实施意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作为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被逐步确立。教育面对的是人,《实施意见》将高考改革落脚在“人”的发展上,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个体成长,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考试,在考生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双向有利、长远、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形式。这也是此次考试改革最大的亮点所在。
减负全面展开
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定下了高考改革、教育减负的总体框架,各地教育部门的工作,就针对教学减负全面展开。2014年2月13日,北京市发布2014年工作要点提出,减少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统一测试,大幅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次数。根据工作要点,2014年北京市教育工作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工作要点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落实教育部和本市“减负”规定,标本兼治,科学确定作业内容和形式,减少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统一测试,大幅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次数。整体优化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教材配套资源;构建智慧课堂,提高课堂实效;以改进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为突破口,深化学科教学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全面推行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
2月17日,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减负措施,进一步减轻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城区小学低段逐步推广上学时间弹性制;推行校本作业,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模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小学高年级每天作业一小时左右、初中每天作业两小时左右;取消小学三年级及以下年级各种形式的统测活动,对小学其他年级及初中学生的统测次数进行严格控制;各校尝试考试评价新模式,低年级不进行笔试,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关注个人成长过程,进行多元测评;推行小学零起点教学,适当降低小学低年级教学要求,一、二年级必须放慢教学进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不能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减缓小学低年级学习压力,并逐步推广到小学中、高年级。4月24日,云南省昆明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初中的通知》,首次公开改革后的小升初新政。2014年作为小升初过渡年,昆明市教育局要求公办初中入学一律“以校划片,结合户口和居住地,免试、免费、就近或相对就近分配入学”。11月26日,昆明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民办初中招生工作的通知》,再次对2015年小升初进行明确。2015年起,昆明全市全面“免试入学”,小学毕业生升初中,限报一所名校。
2014年全国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将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两地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将采用新的高考方案,不进行试点省份,则将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
是起点不是终点
构建以人为本的新教育体系,高考改革成了教育改革的入手点。由此入手,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新体系,去应试教育是第一个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考改革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起点。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邬大光认为: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恢复和强化高考的“教育功能”,而非高考的“社会功能”。比如,对“新移民”参加高考、考试社会化、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等问题的关注,都是从社会功能出发的。高考是一柄“双刃剑”,减少考试科目是为考生减负,同时也能直接降低某些科目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使其受重视程度降低。高考改革要尽可能降低负面作用。高考制度问题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而后才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教育制度,它是基础教育的终点和高等教育的起点,不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都应该体现教育的目的与宗旨,即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制度,它应该体现公平的价值导向,但不能把实现社会公平全部寄托在高考制度上。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认为:今天的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考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取消和否定。比文理分科问题、考试科目问题等更具实质性意义的,是改革更要关注中职生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限制、先本科后高职高专的录取政策和自主招生考试录取办法等。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贺祖斌表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改革,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意味着考生凭借高中会考成绩或高职高考成绩就可被录取,人才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与开发。同时,这也将意味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又一次蜕变和洗牌,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职将越办越好,部分低水平的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不足将被淘汰。
历史学家袁伟时则表示,现在进行的教育改革,都是国外教育通行的做法。这个改革很好,表明教育部还是想改革的。这些措施落实下去,并且不断总结经验,会对中国的教育起到推动作用。但是,最根本的是教育部门要很清醒,以后要少管学校的具体事情,让学校本身多一些活力,这是关键。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员指手画脚,把中国的教育管得死死的,那些官员以为自己代表国家利益,代表党的教育方针。现代教育不需要过度管制。这些措施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现在必要的措施是把教学、办学的大权还给学校,让教育家去办学,官员少指手划脚。这是必要的前提必要的措施,没有这条,其他的改革无从谈起。
改革之年,企盼更多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近年来的就业难,让一些人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难题:直接学习的效率低于间接学习的效率,而直接学习的机会成本却大于间接学习的机会成本。读书无用论否定的不是知识,更不是智慧,而是效率。用选拔的方法办学校,这不是办教育,是选秀。时代变迁,教育观要转变,早先要符合国家的评价,后来要符合企业的评价,未来的教育要符合社会的评价。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对此次高考改革,普遍的观点还是认为高考的作用是“选才”,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场教育整体改革的序幕。对于整个教育改革来说,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对教育本身的认识,才能出现更有力的改革措施。北京市教委这样评价《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们关注到这次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现状的变化为判定标准的,只有引起教育实际现状的变化,才能称之为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以转变为标志的,应该有显见的具体效应,教育的最初状态与以后状态的要明显不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教育改革的瓶颈其实就是文凭这张薄纸,捅破这张薄纸,教育改革就会有很大收获。学校教育垄断是学校对学生的剥削,学生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应该有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空间和时间。
新的系统举措出台
2014年1月中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2月12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袁贵仁将2014年称作教育改革新的“窗口年”。改革将“从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最期盼的事项改起,从制约教育公平、质量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修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学等一系列课程标准,学生守信、失信重要言行写进成长记录,学生志愿服务成为评优升学硬性指标等,将逐步落实。
袁贵仁表示,2014年还将加快整合国家教育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教育部各司局将不再直接组织评审评估评价等具体事项,委托专门机构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和“教育满意度测评”两项监测评估工作。袁贵仁的讲话是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教育的内容。《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随后,在教育部的具体落实中,就出现了高考科目减少、文理不分科的政策。去应试教育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焦点,小学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取消择校、零起点教学、降低小学低年级学习难度、降低学业负担等,和高考改革构成了新的系统举措。
2014年一系列政策,是在2010年出台的教育改革纲要中提到了的。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改革的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分析认为,从教育改革纲要的讨论制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的专章阐述,直至国务院发布此《实施意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作为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被逐步确立。教育面对的是人,《实施意见》将高考改革落脚在“人”的发展上,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个体成长,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考试,在考生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双向有利、长远、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形式。这也是此次考试改革最大的亮点所在。
减负全面展开
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定下了高考改革、教育减负的总体框架,各地教育部门的工作,就针对教学减负全面展开。2014年2月13日,北京市发布2014年工作要点提出,减少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统一测试,大幅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次数。根据工作要点,2014年北京市教育工作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工作要点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落实教育部和本市“减负”规定,标本兼治,科学确定作业内容和形式,减少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统一测试,大幅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次数。整体优化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教材配套资源;构建智慧课堂,提高课堂实效;以改进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为突破口,深化学科教学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全面推行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
2月17日,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减负措施,进一步减轻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城区小学低段逐步推广上学时间弹性制;推行校本作业,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模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小学高年级每天作业一小时左右、初中每天作业两小时左右;取消小学三年级及以下年级各种形式的统测活动,对小学其他年级及初中学生的统测次数进行严格控制;各校尝试考试评价新模式,低年级不进行笔试,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关注个人成长过程,进行多元测评;推行小学零起点教学,适当降低小学低年级教学要求,一、二年级必须放慢教学进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不能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减缓小学低年级学习压力,并逐步推广到小学中、高年级。4月24日,云南省昆明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初中的通知》,首次公开改革后的小升初新政。2014年作为小升初过渡年,昆明市教育局要求公办初中入学一律“以校划片,结合户口和居住地,免试、免费、就近或相对就近分配入学”。11月26日,昆明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民办初中招生工作的通知》,再次对2015年小升初进行明确。2015年起,昆明全市全面“免试入学”,小学毕业生升初中,限报一所名校。
2014年全国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将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两地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将采用新的高考方案,不进行试点省份,则将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
是起点不是终点
构建以人为本的新教育体系,高考改革成了教育改革的入手点。由此入手,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新体系,去应试教育是第一个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考改革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起点。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邬大光认为: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恢复和强化高考的“教育功能”,而非高考的“社会功能”。比如,对“新移民”参加高考、考试社会化、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等问题的关注,都是从社会功能出发的。高考是一柄“双刃剑”,减少考试科目是为考生减负,同时也能直接降低某些科目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使其受重视程度降低。高考改革要尽可能降低负面作用。高考制度问题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而后才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教育制度,它是基础教育的终点和高等教育的起点,不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都应该体现教育的目的与宗旨,即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制度,它应该体现公平的价值导向,但不能把实现社会公平全部寄托在高考制度上。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认为:今天的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考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取消和否定。比文理分科问题、考试科目问题等更具实质性意义的,是改革更要关注中职生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限制、先本科后高职高专的录取政策和自主招生考试录取办法等。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贺祖斌表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改革,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意味着考生凭借高中会考成绩或高职高考成绩就可被录取,人才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与开发。同时,这也将意味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又一次蜕变和洗牌,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职将越办越好,部分低水平的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不足将被淘汰。
历史学家袁伟时则表示,现在进行的教育改革,都是国外教育通行的做法。这个改革很好,表明教育部还是想改革的。这些措施落实下去,并且不断总结经验,会对中国的教育起到推动作用。但是,最根本的是教育部门要很清醒,以后要少管学校的具体事情,让学校本身多一些活力,这是关键。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员指手画脚,把中国的教育管得死死的,那些官员以为自己代表国家利益,代表党的教育方针。现代教育不需要过度管制。这些措施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现在必要的措施是把教学、办学的大权还给学校,让教育家去办学,官员少指手划脚。这是必要的前提必要的措施,没有这条,其他的改革无从谈起。
改革之年,企盼更多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近年来的就业难,让一些人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难题:直接学习的效率低于间接学习的效率,而直接学习的机会成本却大于间接学习的机会成本。读书无用论否定的不是知识,更不是智慧,而是效率。用选拔的方法办学校,这不是办教育,是选秀。时代变迁,教育观要转变,早先要符合国家的评价,后来要符合企业的评价,未来的教育要符合社会的评价。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对此次高考改革,普遍的观点还是认为高考的作用是“选才”,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场教育整体改革的序幕。对于整个教育改革来说,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对教育本身的认识,才能出现更有力的改革措施。北京市教委这样评价《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们关注到这次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现状的变化为判定标准的,只有引起教育实际现状的变化,才能称之为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以转变为标志的,应该有显见的具体效应,教育的最初状态与以后状态的要明显不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教育改革的瓶颈其实就是文凭这张薄纸,捅破这张薄纸,教育改革就会有很大收获。学校教育垄断是学校对学生的剥削,学生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应该有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空间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