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讨论是以接受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学习方法,它能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在实施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教师是讨论的具体策划者和组织者,要精心安排好讨论的全过程,但是教师的全部组织工作,又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笔者现就《思想政治》教学谈谈实施讨论的体会。
一、课前准备是课堂讨论的基础
教师在课前要对讨论的问题做充分准备,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严格的讨论方案,尽量做到心中有数。具体来说,教师应在课前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提出一个恰当的讨论题目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条件,讨论题的设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有趣的讨论题,能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兴致,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使讨论处于越来越热烈的氛围之中。如在讲“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政府宏观调控”时,我分别设计了两个题目:“假如你是一位彩电厂的厂长,你将怎样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假如你是国务院总理,你将采取什么措施刺激经济增长?”看到这类题目,学生的自我感觉很好,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了。有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整个讨论的气氛活跃、热烈。
2.“实”。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听闻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作为讨论题,学生就不会感觉到遥不可及,反而感到亲切、自然。如在讲“前言”和“价值规律”的内容时,我分别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如果你买到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夏天购买皮衣冬天卖,冬天购买空调夏天卖可赚大钱。假如你是商人,你认为如何?”通过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头脑,而且使学生懂得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热”。即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有时比较复杂,且处于变动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有些热点将会冷却,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热点。生活在新世纪的学生很关心这些问题,但仅凭现有的知识水平不可能完全理解它们。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难度稍低的论题。如讲“兼并、破产”和“我国的对外关系”时,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假如你的父母下岗了,你该怎么办?”“‘一国两制’可否用于解决台湾问题?”这类题的讨论,不在于学生讨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要能言之有理也就达到目的了。
(二)认真指导学生选材
材料选择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讨论的效果。选材时,教师应积极指导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收集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报刊杂志、图书馆、网络、课本中搜寻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信息。收集的材料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另一方面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切忌追求新奇怪诞的内容,也不能随意选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甚至是一些小道消息,应注意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典型性。
其次,筛选材料。我们应对多渠道广泛涉猎的各种材料和信息进行删减,精心地挑选,科学地分类,要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筛选过程。
再次,整理材料。我们应根据讨论中问题设计的先后、难易、深浅,对筛选的材料进一步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问题设计”,利用材料结合讨论内容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发言准备。
(三)合理安排讨论形式
课堂讨论的空间设计关系到讨论的气氛,教师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状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可选择以下讨论形式。
1.传统式的讨论。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课桌旁,虽然这种方式简单、易组织,但教师有居高临下之感,学生也有压迫之感,很难形成平等的气氛。
2.圆桌式的讨论。将课桌一排排围成圆形或长方形,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这样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自然就能形成。
3.茶话式的讨论。一间大房,几杯淡茶,若干张条凳,一边欣赏着美妙、柔和的轻音乐,一边侃侃而谈,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里,思维任意驰骋,此种感觉,确实与众不同。
二、突破主题是课堂讨论的关键
课堂讨论犹如“放风筝”,教师既要让风筝自由自在地飞翔,又要紧紧抓住手中的线。课堂讨论的成败,关键是教师能否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会“设疑”
教师要注意对提出的论点巧妙设疑,循序渐进,找到讨论的契机,引导讨论步步深入。设疑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先易后难,逐层深化。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如讨论“商品的价值”时,教师可先写上“一把斧子=15公斤大米”这一等式,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提问:“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在产品中都凝结了人类劳动——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设疑方法,可以不断地深化学生的认识。其二,在看似无疑处设疑。有些知识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教师可根据讨论内容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潜台词”,抓住“教眼”设疑。如讨论“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教师可提问:“企业的利润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好吗?”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在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这样既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巧“点拨”
治国讲“把握机遇”,作战讲“抓住战机”,讨论点拨也要讲究“时机”,即“适时而点,相机而拨”。点拨要掌握火候,恰到好处,当点则点,该拨则拨。如讨论“有钱就有粮,无粮也不慌”时,有个学生说:“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粮,即使在国内买不到,可以到国外去买。”对此,有些学生认为对,而有些学生则认为不对,但又不知如何反驳。此时,教师可加以点拨:“同学们,国际粮食市场的形势如何?这一形势对我国有利吗?”学生会很快对自己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最后明白:“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粮食来满足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需求。要解决吃饭问题,只有靠自力更生。”通过教师适时、相机的点拨以及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终于明白了道理,“发现了真理”。
(三)善“引导”
讨论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大胆地交流,又要紧紧围绕中心做好启发引导工作。具体来说,教师应考虑以下两方面内容:(1)讨论内容上的引导。如论题“金钱是万能的吗”,在谈论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认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货币的作用、货币的主要职能,从而认识货币并不是万能的。最后引导学生把调查来的情况进行汇报,注意应有正确对待金钱的实例,也要有错误对待金钱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实例。(2)具体操作上的引导。当讨论不起来时,教师要设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当讨论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当讨论出现分歧时,教师及时指出,避免在细节之处纠缠;当讨论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纠正;当讨论偏离中心时,教师要突出重点,剔除派生的问题。
三、总结提高是课堂讨论的延伸
总结、讲评主要由教师来做,概括出一个比较符合目标要求的结论,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也可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讲评,使学生明辨正确与谬论所在,从中受到启示和提高。如对“金钱是万能的吗”的讲评时,教师或学生可按讨论中引导的顺序总结,重点在最后一部分,达到让学生不做金钱的奴隶,不把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目的。总结讲评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延伸和提高知识的过程。当然,总结讲评是要注意三点:其一,简明扼要,突出主题,还要解决学生在讨论中没有明确的问题。其二,以理服人。有些疑难问题,教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讲解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切忌以教育者自居,或以教训的口吻强制让学生接受,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三,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对一些有争议问题,学生一时想不通,教师不能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因为对任何问题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要富有艺术性,教师必须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贯彻教学民主原则,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保护他们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助手、参谋、顾问、向导。这时的教师不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位“导演”。
(责编 张翼翔)
一、课前准备是课堂讨论的基础
教师在课前要对讨论的问题做充分准备,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严格的讨论方案,尽量做到心中有数。具体来说,教师应在课前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提出一个恰当的讨论题目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条件,讨论题的设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有趣的讨论题,能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兴致,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使讨论处于越来越热烈的氛围之中。如在讲“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政府宏观调控”时,我分别设计了两个题目:“假如你是一位彩电厂的厂长,你将怎样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假如你是国务院总理,你将采取什么措施刺激经济增长?”看到这类题目,学生的自我感觉很好,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了。有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整个讨论的气氛活跃、热烈。
2.“实”。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听闻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作为讨论题,学生就不会感觉到遥不可及,反而感到亲切、自然。如在讲“前言”和“价值规律”的内容时,我分别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如果你买到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夏天购买皮衣冬天卖,冬天购买空调夏天卖可赚大钱。假如你是商人,你认为如何?”通过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头脑,而且使学生懂得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热”。即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有时比较复杂,且处于变动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有些热点将会冷却,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热点。生活在新世纪的学生很关心这些问题,但仅凭现有的知识水平不可能完全理解它们。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难度稍低的论题。如讲“兼并、破产”和“我国的对外关系”时,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假如你的父母下岗了,你该怎么办?”“‘一国两制’可否用于解决台湾问题?”这类题的讨论,不在于学生讨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要能言之有理也就达到目的了。
(二)认真指导学生选材
材料选择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讨论的效果。选材时,教师应积极指导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收集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报刊杂志、图书馆、网络、课本中搜寻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信息。收集的材料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另一方面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切忌追求新奇怪诞的内容,也不能随意选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甚至是一些小道消息,应注意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典型性。
其次,筛选材料。我们应对多渠道广泛涉猎的各种材料和信息进行删减,精心地挑选,科学地分类,要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筛选过程。
再次,整理材料。我们应根据讨论中问题设计的先后、难易、深浅,对筛选的材料进一步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问题设计”,利用材料结合讨论内容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发言准备。
(三)合理安排讨论形式
课堂讨论的空间设计关系到讨论的气氛,教师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状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可选择以下讨论形式。
1.传统式的讨论。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课桌旁,虽然这种方式简单、易组织,但教师有居高临下之感,学生也有压迫之感,很难形成平等的气氛。
2.圆桌式的讨论。将课桌一排排围成圆形或长方形,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这样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自然就能形成。
3.茶话式的讨论。一间大房,几杯淡茶,若干张条凳,一边欣赏着美妙、柔和的轻音乐,一边侃侃而谈,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里,思维任意驰骋,此种感觉,确实与众不同。
二、突破主题是课堂讨论的关键
课堂讨论犹如“放风筝”,教师既要让风筝自由自在地飞翔,又要紧紧抓住手中的线。课堂讨论的成败,关键是教师能否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会“设疑”
教师要注意对提出的论点巧妙设疑,循序渐进,找到讨论的契机,引导讨论步步深入。设疑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先易后难,逐层深化。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如讨论“商品的价值”时,教师可先写上“一把斧子=15公斤大米”这一等式,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提问:“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在产品中都凝结了人类劳动——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设疑方法,可以不断地深化学生的认识。其二,在看似无疑处设疑。有些知识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教师可根据讨论内容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潜台词”,抓住“教眼”设疑。如讨论“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教师可提问:“企业的利润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好吗?”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在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这样既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巧“点拨”
治国讲“把握机遇”,作战讲“抓住战机”,讨论点拨也要讲究“时机”,即“适时而点,相机而拨”。点拨要掌握火候,恰到好处,当点则点,该拨则拨。如讨论“有钱就有粮,无粮也不慌”时,有个学生说:“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粮,即使在国内买不到,可以到国外去买。”对此,有些学生认为对,而有些学生则认为不对,但又不知如何反驳。此时,教师可加以点拨:“同学们,国际粮食市场的形势如何?这一形势对我国有利吗?”学生会很快对自己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最后明白:“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粮食来满足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需求。要解决吃饭问题,只有靠自力更生。”通过教师适时、相机的点拨以及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终于明白了道理,“发现了真理”。
(三)善“引导”
讨论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大胆地交流,又要紧紧围绕中心做好启发引导工作。具体来说,教师应考虑以下两方面内容:(1)讨论内容上的引导。如论题“金钱是万能的吗”,在谈论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认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货币的作用、货币的主要职能,从而认识货币并不是万能的。最后引导学生把调查来的情况进行汇报,注意应有正确对待金钱的实例,也要有错误对待金钱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实例。(2)具体操作上的引导。当讨论不起来时,教师要设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当讨论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当讨论出现分歧时,教师及时指出,避免在细节之处纠缠;当讨论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纠正;当讨论偏离中心时,教师要突出重点,剔除派生的问题。
三、总结提高是课堂讨论的延伸
总结、讲评主要由教师来做,概括出一个比较符合目标要求的结论,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也可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讲评,使学生明辨正确与谬论所在,从中受到启示和提高。如对“金钱是万能的吗”的讲评时,教师或学生可按讨论中引导的顺序总结,重点在最后一部分,达到让学生不做金钱的奴隶,不把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目的。总结讲评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延伸和提高知识的过程。当然,总结讲评是要注意三点:其一,简明扼要,突出主题,还要解决学生在讨论中没有明确的问题。其二,以理服人。有些疑难问题,教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讲解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切忌以教育者自居,或以教训的口吻强制让学生接受,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三,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对一些有争议问题,学生一时想不通,教师不能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因为对任何问题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要富有艺术性,教师必须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贯彻教学民主原则,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保护他们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助手、参谋、顾问、向导。这时的教师不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位“导演”。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