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巴老的最新持仓看,巴老一直坚持集中投资,但他的投资策略是多元和灵活的。而且在生意场,巴菲特并非慈祥的老头,而像一个时刻准备抄底的食尸鹫。
集中投资 形式多元
老巴的风格是集中投资,适度分散,以伯克希尔的资金量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普通散户几十万资金集中买三五只股票,容易理解,以伯克希尔千亿级别的资金敢重仓持有,前五位占60%的仓位,真是艺高人胆大。这还是老巴集中投资的风格,敢于集中投资,最考验投资人的功力。(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其实是不敢集中投资的,往往把资金分散在几十只乃至上百只具备安全边际的股票上)
从每季度的报告披露看,巴菲特并不是传统价投观点认为的“买了就不卖”,Buy & Hold只是老巴投资策略的一种,实际上他的投资策略是非常多元化和灵活的,每个季度都会有仓位调整。什么是价值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老头买过蓝筹、捡过烟蒂、炒过白银、玩过衍生品……投资经历丰富多彩,投资手法炉火纯青。
例如最为中国股民熟知的一役当属中石油,当2007年投资者48元买了“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的时候,当投资者高唱股民之歌《死了都不卖》的时候,巴菲特却在二级市场上以12港元的价格抛光了他在2003年以1.1-1.6港元囤的中石油H股,当时很多中巴还嘲笑老巴不懂投資,而他笑赚10倍。但48元买了中石油的散户踏上遥遥无期的解套之路。从这可以看出,巴菲特对中石油其实相当于格雷厄姆式的投资,低吸高抛做了一个大波段,而不是像他持有可口可乐那样永久不卖。
这次巴菲特增持最大的美国银行,其实更类似于当年投中石油一样的捡烟蒂,而且买入时基本已经锁定了盈利。次贷危机美国银行业惨遭重创,遭受上千亿美元罚款,被政府清算的美国银行,成为老巴的新宠。2011年8月,巴菲特以50亿美元购买美国银行优先股,约定享受每年6%的固定股息,同时获得在未来10年以每股7.14美元的价格购买7亿股美国银行普通股的认购权证。当时,美国银行股价一度跌至4.2美元,看似浮亏,实际是稳赚不赔,因为早就约定了年化6%的股息回报,而认购权证是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老巴手里。
巴老投资的“吸血鬼”一面
这种操作手法巴菲特可谓驾轻就熟。同样的案例,2008年次贷危机的关键时刻,生死之间的高盛求助于老巴,融资可以,依然是吸血鬼一样的优先股。2011年巴菲特与高盛协商退出50亿美元的优先股,随后用认股权证换取等值的高盛集团股票920万股,占流通股的2%,成为其第9大股东。
巴菲特绝非股民想象中的善男信女、慈祥老头,相反,在生意上更像一个时刻准备抄底的食尸鹫。当大公司深陷危机时,巴菲特不吝于施加援手,但这不是学雷锋,而是残酷的商业决策。通过股价上巨大的安全边际,与特别约定的股息条款、期权设定,保护自己的资金安全和盈利。如果谈不拢条件,巴菲特铁石心肠的一面就会显现出来,例如当年濒临破产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也曾找到巴菲特求助,被拒绝。
巴菲特曾在致股东信中讨论过买入股票的标准,有四条:(1)业务能够理解(能力圈);(2)商业模式具有持久竞争优势(护城河);(3)管理层诚实而有能力(好人);(4)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好价),关于价格,最开始的表述是“Available at a very atractive price”,后来变成了“Available at an atractive price”。价值投资的精髓就是安全边际,股价一定要足够便宜,老巴自认为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然而在股价上他也不得不妥协,因为随着货币时代的通货膨胀和伯克希尔的资金量越来越大,想以极低的价格买入公司变得非常艰难。像可口可乐、美国运通、IBM很多股票他都是耐心追踪、等待了十几年,才等来购买机会。而这千载难逢的购买机会,往往是在经济发生巨大危机或者优质公司落难之际,捕捉这电光火石的机会。
其实A股也一样,价值投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股民是健忘的,忘了就在不远的几年前,2012年中国平安曾跌破过1倍净内含价值,股价不到除权前的15元;2013年茅台跌破过15倍市盈率,股价才120多元……其实中国股民也能做巴菲特,只要你能学会估值,耐心等待,敢于出手。
关于美国银行的投资,有人诟病巴菲特是吸血鬼,其实他老人家更像一只时刻等待机会的食尸鹫。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巴菲特也有残忍的一面,这或许才是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巴菲特。
集中投资 形式多元
老巴的风格是集中投资,适度分散,以伯克希尔的资金量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普通散户几十万资金集中买三五只股票,容易理解,以伯克希尔千亿级别的资金敢重仓持有,前五位占60%的仓位,真是艺高人胆大。这还是老巴集中投资的风格,敢于集中投资,最考验投资人的功力。(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其实是不敢集中投资的,往往把资金分散在几十只乃至上百只具备安全边际的股票上)
从每季度的报告披露看,巴菲特并不是传统价投观点认为的“买了就不卖”,Buy & Hold只是老巴投资策略的一种,实际上他的投资策略是非常多元化和灵活的,每个季度都会有仓位调整。什么是价值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老头买过蓝筹、捡过烟蒂、炒过白银、玩过衍生品……投资经历丰富多彩,投资手法炉火纯青。
例如最为中国股民熟知的一役当属中石油,当2007年投资者48元买了“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的时候,当投资者高唱股民之歌《死了都不卖》的时候,巴菲特却在二级市场上以12港元的价格抛光了他在2003年以1.1-1.6港元囤的中石油H股,当时很多中巴还嘲笑老巴不懂投資,而他笑赚10倍。但48元买了中石油的散户踏上遥遥无期的解套之路。从这可以看出,巴菲特对中石油其实相当于格雷厄姆式的投资,低吸高抛做了一个大波段,而不是像他持有可口可乐那样永久不卖。
这次巴菲特增持最大的美国银行,其实更类似于当年投中石油一样的捡烟蒂,而且买入时基本已经锁定了盈利。次贷危机美国银行业惨遭重创,遭受上千亿美元罚款,被政府清算的美国银行,成为老巴的新宠。2011年8月,巴菲特以50亿美元购买美国银行优先股,约定享受每年6%的固定股息,同时获得在未来10年以每股7.14美元的价格购买7亿股美国银行普通股的认购权证。当时,美国银行股价一度跌至4.2美元,看似浮亏,实际是稳赚不赔,因为早就约定了年化6%的股息回报,而认购权证是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老巴手里。
巴老投资的“吸血鬼”一面
这种操作手法巴菲特可谓驾轻就熟。同样的案例,2008年次贷危机的关键时刻,生死之间的高盛求助于老巴,融资可以,依然是吸血鬼一样的优先股。2011年巴菲特与高盛协商退出50亿美元的优先股,随后用认股权证换取等值的高盛集团股票920万股,占流通股的2%,成为其第9大股东。
巴菲特绝非股民想象中的善男信女、慈祥老头,相反,在生意上更像一个时刻准备抄底的食尸鹫。当大公司深陷危机时,巴菲特不吝于施加援手,但这不是学雷锋,而是残酷的商业决策。通过股价上巨大的安全边际,与特别约定的股息条款、期权设定,保护自己的资金安全和盈利。如果谈不拢条件,巴菲特铁石心肠的一面就会显现出来,例如当年濒临破产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也曾找到巴菲特求助,被拒绝。
巴菲特曾在致股东信中讨论过买入股票的标准,有四条:(1)业务能够理解(能力圈);(2)商业模式具有持久竞争优势(护城河);(3)管理层诚实而有能力(好人);(4)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好价),关于价格,最开始的表述是“Available at a very atractive price”,后来变成了“Available at an atractive price”。价值投资的精髓就是安全边际,股价一定要足够便宜,老巴自认为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然而在股价上他也不得不妥协,因为随着货币时代的通货膨胀和伯克希尔的资金量越来越大,想以极低的价格买入公司变得非常艰难。像可口可乐、美国运通、IBM很多股票他都是耐心追踪、等待了十几年,才等来购买机会。而这千载难逢的购买机会,往往是在经济发生巨大危机或者优质公司落难之际,捕捉这电光火石的机会。
其实A股也一样,价值投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股民是健忘的,忘了就在不远的几年前,2012年中国平安曾跌破过1倍净内含价值,股价不到除权前的15元;2013年茅台跌破过15倍市盈率,股价才120多元……其实中国股民也能做巴菲特,只要你能学会估值,耐心等待,敢于出手。
关于美国银行的投资,有人诟病巴菲特是吸血鬼,其实他老人家更像一只时刻等待机会的食尸鹫。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巴菲特也有残忍的一面,这或许才是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