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剖析了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从老师、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目的在于为一般高等院校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如何提高学校的创新水平,提高学生及老师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 创新教育 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1世纪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未来学家预言: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创造为特征的世纪。很显然,要与时俱进,惟有通过教育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为社会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高等院校,开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毋庸置疑的选择。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师应根据创新的原理精心研究、刻苦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个性,使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措施
目前的学校教育,无论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老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要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1、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具有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想别人所未想、所不敢想的事,做他人所未做、所不敢做的事;才能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吸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又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爆炸,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不断的探索新知识、新技能,并把它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开展旺盛的创造活动。
3、理解和鼓励创新行为。富有创新力的学生多采取较新颖的、想象性的、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甚至有时会出现离轨行为。因此,他们可能受到非议和嘲讽。这时教师应宽容理解,使全体学生尊重创造性,互相尊重人格,进一步在学生中间营造创造气氛,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活动。
4、对人才给予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对于创造性的活动给予表彰,并鼓励创造性的发现,考核时增加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试题比重,对试卷中不完善但有创见的新颖的答案给予高分,以提倡创造性,鼓励别出新裁、标新立异。
(二)学校实施创新教育
校领导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校领导要目光远大、身先士卒,要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敢于挑战。要把握机遇,大胆带领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内容上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全方位改革。具体可以做以下尝试:
1、宣传开道,搭建创新教育平台。通过广)泛宣传,让师生皆知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师生就会比较自觉地共同投入到这一教育活动之中。
2、理念入手—整体创新教育一定要从理念入手,就是要使全校上下共同确定创新理念,只有形成了共识,才能有效开展创新教育。
3、制度保证—通过列入教学计划,加入学生考评内容,制定相应激励办法等规定来保证创新教育的順利实施。
4。活动支撑—创新教育不仅要列入教学,还要通过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加强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广泛开展创新活动,让大学生们展示其创新能力,不断出创新成果,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兴趣,保持创新热情,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5、师生同行—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不可能教好学生。教职工的创新活动要与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尽可能地同步开展,这样,更有利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的有效落实。
(三)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现在的学习能力,就是将来的生存能力。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措施如下:
1、优化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创新。(1)建立尊重、关爱、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者站在一种崇高的境界,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宽容和善的态度对待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要多元化评价学生,让学生有幸福感、成就感,对学校生活充满乐趣。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人性的张扬,个性也会得到发展。(2)建立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互助合作的学习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眼睛取得学生的配合,要看哪些学生“有眼不会看,有耳不会听,有脑不会想,有手不会写”,然后针对性去施教。(3)让学生全员、全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创造,品尝“创造者”成功的喜悦,感到做人的自豪。
2、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创新。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课前让学生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便于课堂有侧重点听课。教学中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
3、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1)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教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探索观察尝试,使之在操作过程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寻求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2)讨论争辩,深入参与创新。学生在争论过程中畅所欲言,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深入思考,增加合作意识。
结束语
创新是人类生生不息和勇往直前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伟大民族”。高等院校要占据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云志。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0,(31):9-11。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潍坊 262700
关键词:高等院校 创新教育 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1世纪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未来学家预言: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创造为特征的世纪。很显然,要与时俱进,惟有通过教育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为社会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高等院校,开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毋庸置疑的选择。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师应根据创新的原理精心研究、刻苦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个性,使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措施
目前的学校教育,无论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老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要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1、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具有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想别人所未想、所不敢想的事,做他人所未做、所不敢做的事;才能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吸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又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爆炸,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不断的探索新知识、新技能,并把它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开展旺盛的创造活动。
3、理解和鼓励创新行为。富有创新力的学生多采取较新颖的、想象性的、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甚至有时会出现离轨行为。因此,他们可能受到非议和嘲讽。这时教师应宽容理解,使全体学生尊重创造性,互相尊重人格,进一步在学生中间营造创造气氛,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活动。
4、对人才给予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对于创造性的活动给予表彰,并鼓励创造性的发现,考核时增加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试题比重,对试卷中不完善但有创见的新颖的答案给予高分,以提倡创造性,鼓励别出新裁、标新立异。
(二)学校实施创新教育
校领导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校领导要目光远大、身先士卒,要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敢于挑战。要把握机遇,大胆带领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内容上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全方位改革。具体可以做以下尝试:
1、宣传开道,搭建创新教育平台。通过广)泛宣传,让师生皆知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师生就会比较自觉地共同投入到这一教育活动之中。
2、理念入手—整体创新教育一定要从理念入手,就是要使全校上下共同确定创新理念,只有形成了共识,才能有效开展创新教育。
3、制度保证—通过列入教学计划,加入学生考评内容,制定相应激励办法等规定来保证创新教育的順利实施。
4。活动支撑—创新教育不仅要列入教学,还要通过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加强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广泛开展创新活动,让大学生们展示其创新能力,不断出创新成果,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兴趣,保持创新热情,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5、师生同行—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不可能教好学生。教职工的创新活动要与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尽可能地同步开展,这样,更有利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的有效落实。
(三)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现在的学习能力,就是将来的生存能力。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措施如下:
1、优化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创新。(1)建立尊重、关爱、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者站在一种崇高的境界,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宽容和善的态度对待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要多元化评价学生,让学生有幸福感、成就感,对学校生活充满乐趣。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人性的张扬,个性也会得到发展。(2)建立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互助合作的学习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眼睛取得学生的配合,要看哪些学生“有眼不会看,有耳不会听,有脑不会想,有手不会写”,然后针对性去施教。(3)让学生全员、全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创造,品尝“创造者”成功的喜悦,感到做人的自豪。
2、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创新。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课前让学生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便于课堂有侧重点听课。教学中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
3、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1)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教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探索观察尝试,使之在操作过程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寻求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2)讨论争辩,深入参与创新。学生在争论过程中畅所欲言,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深入思考,增加合作意识。
结束语
创新是人类生生不息和勇往直前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伟大民族”。高等院校要占据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云志。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0,(31):9-11。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潍坊 2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