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了我省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然后在定义大学英语EGP和ESP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大学英语ESP教学的现状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及时转向ESP教学的必要性,作者还对ESP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从而阐述了ESP课程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吉林省理工科大学英语ESP课程建设可行性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467号。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63-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吉林省(以下称我省)乃至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一般用途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以下称EGP)为主。EGP教学的目的是使英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以后语言实际运用打下基础。随着近20年来我省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基本达到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英语的教学任务已在小学及初、高中阶段完成。这使得我省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我省的省属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的目标与教学内容该如何调整?我省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向何处去?这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EGP与ESP的内涵辨析
EGP,也称通用英语或基础英语,指的是以教授基本的语言技能为目的的英语语言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即掌握语言的共核。这是语言教学中不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未来从事的职业而必须掌握的那部分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从高中到大学的传统英语课程设置一直沿用这种课程模式,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来教授。
专门用途英语ESP与EGP相对,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业,或学习研究某一特定学科所使用的英语。ESP教学,是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在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贴近某个专门行业,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该行业中使用的专业英语基本词汇和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在行业工作中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
根据学科门类又可将ESP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会科学英语等三个分支。每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两个分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职业服务。Strevens还提出了ESP教学的四个根本特征: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课程内容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有关;应尽力使句法、词汇、篇章结构及语义结构等方面适用于特定场合的语言运用;与一般用途英语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可见,大学英语EGP教学必须要向ESP教学扩展,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EGP,相反,EGP在整个大学英语教育中举足轻重。
三、理工科院校ESP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尽管ESP教学在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倍受重视,其现状却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来看,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在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任其自然了。同时,ESP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不规范和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外语师资培养结构的不合理使大学英语教师在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足,高校扩招又进一步突出了师资短缺的问题。教材方面,不同专业在教材选用上情形差异较大,多数是由任课教师自己选定,有些甚至是教师自己结合教案而编,这类教材都难以满足大学英语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ESP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是语言共核之外的部分,不经过专门学习是难以掌握的。EGP教学结束后,应及时转入ESP教学。ESP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尽早建立起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
随着时代进步,工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更加频繁,工程技术人才外语沟通技巧与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重视。另外,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四、基于ESP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ESP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EGP教学和ESP教学的先后关系。对于基础还不扎实,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主要还应以EGP学习为主,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尽快让他们进入ESP课程学习。ESP教学应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为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切实可行的条件下,提供丰富的ESP课程代替EGP课程,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英语提高,还可以促进语言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入ESP理论改革课程设置
学校应积极建设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将学习者和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上,真正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从通用到专门的转变。制订课程标准时,首先对接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特性,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具體需求及对实际工作中的真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语言教学的自身规律,把握不同领域的英语语言特征,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再考虑拥有的教学资源及学生的基础,进一步确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与内容。
(二)注重专业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是难以胜任专业性强的ESP课程教学。对于实施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急需对他们进行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变革教学方法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语言教学的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用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为更好的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和教师要共同制定具体科学的职业规划,确定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目标,采用定期语言培训,不断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的前提。 (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材建设
目前,从“专业”角度来说,市面上很难找到既适合学生英语实际需要又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吻合的大学英语教材。适应ESP教学所需的教材,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材建设,首先英语教师牵头,联合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组织多元化教材编写团队;其次是摒弃传统教材编写体系,树立模块式编写思路,使每个模块具有一定的可裁减性和拼接性,推广案例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第三是在教材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探索课堂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四)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評价方法
ESP的教学应该坚持面向市场,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教师则是ESP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执行者和推动者。ESP教学的评估考核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操作方法,即采用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企业为主的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内部评估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形式,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估,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外部评估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语言技能的能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大力参与,考核手段更加多样化,问卷、调查表、面试等都是常用手段。
五、结语
理工科院校的学科设置呈现门类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在不同领域,语言的词汇、句法、表达技巧呈现不同特点。因此,各院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学科特点,不断完善ESP课程教学,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重视ESP课程教学,明确ESP定位和目标,深化改革ESP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在不同专业领域凸显价值,英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得心应手的语言工具。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 ridgeUniversity Press,1987.
[2]Robinson 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Oxford:Pergamon,1991.
[3]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Tichoo.[M].(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作者简介】刘庆国(1975- ):男,吉林永吉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吉林省理工科大学英语ESP课程建设可行性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467号。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63-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吉林省(以下称我省)乃至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一般用途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以下称EGP)为主。EGP教学的目的是使英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以后语言实际运用打下基础。随着近20年来我省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基本达到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英语的教学任务已在小学及初、高中阶段完成。这使得我省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我省的省属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的目标与教学内容该如何调整?我省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向何处去?这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EGP与ESP的内涵辨析
EGP,也称通用英语或基础英语,指的是以教授基本的语言技能为目的的英语语言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即掌握语言的共核。这是语言教学中不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未来从事的职业而必须掌握的那部分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从高中到大学的传统英语课程设置一直沿用这种课程模式,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来教授。
专门用途英语ESP与EGP相对,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业,或学习研究某一特定学科所使用的英语。ESP教学,是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在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贴近某个专门行业,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该行业中使用的专业英语基本词汇和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在行业工作中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
根据学科门类又可将ESP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会科学英语等三个分支。每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两个分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职业服务。Strevens还提出了ESP教学的四个根本特征: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课程内容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有关;应尽力使句法、词汇、篇章结构及语义结构等方面适用于特定场合的语言运用;与一般用途英语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可见,大学英语EGP教学必须要向ESP教学扩展,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EGP,相反,EGP在整个大学英语教育中举足轻重。
三、理工科院校ESP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尽管ESP教学在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倍受重视,其现状却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来看,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在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任其自然了。同时,ESP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不规范和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外语师资培养结构的不合理使大学英语教师在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足,高校扩招又进一步突出了师资短缺的问题。教材方面,不同专业在教材选用上情形差异较大,多数是由任课教师自己选定,有些甚至是教师自己结合教案而编,这类教材都难以满足大学英语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ESP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是语言共核之外的部分,不经过专门学习是难以掌握的。EGP教学结束后,应及时转入ESP教学。ESP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尽早建立起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
随着时代进步,工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更加频繁,工程技术人才外语沟通技巧与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重视。另外,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四、基于ESP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ESP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EGP教学和ESP教学的先后关系。对于基础还不扎实,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主要还应以EGP学习为主,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尽快让他们进入ESP课程学习。ESP教学应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为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切实可行的条件下,提供丰富的ESP课程代替EGP课程,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英语提高,还可以促进语言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入ESP理论改革课程设置
学校应积极建设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将学习者和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上,真正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从通用到专门的转变。制订课程标准时,首先对接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特性,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具體需求及对实际工作中的真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语言教学的自身规律,把握不同领域的英语语言特征,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再考虑拥有的教学资源及学生的基础,进一步确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与内容。
(二)注重专业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是难以胜任专业性强的ESP课程教学。对于实施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急需对他们进行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变革教学方法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语言教学的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用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为更好的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和教师要共同制定具体科学的职业规划,确定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目标,采用定期语言培训,不断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的前提。 (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材建设
目前,从“专业”角度来说,市面上很难找到既适合学生英语实际需要又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吻合的大学英语教材。适应ESP教学所需的教材,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材建设,首先英语教师牵头,联合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组织多元化教材编写团队;其次是摒弃传统教材编写体系,树立模块式编写思路,使每个模块具有一定的可裁减性和拼接性,推广案例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第三是在教材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探索课堂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四)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評价方法
ESP的教学应该坚持面向市场,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教师则是ESP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执行者和推动者。ESP教学的评估考核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操作方法,即采用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企业为主的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内部评估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形式,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估,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外部评估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语言技能的能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大力参与,考核手段更加多样化,问卷、调查表、面试等都是常用手段。
五、结语
理工科院校的学科设置呈现门类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在不同领域,语言的词汇、句法、表达技巧呈现不同特点。因此,各院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学科特点,不断完善ESP课程教学,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重视ESP课程教学,明确ESP定位和目标,深化改革ESP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在不同专业领域凸显价值,英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得心应手的语言工具。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 ridgeUniversity Press,1987.
[2]Robinson 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Oxford:Pergamon,1991.
[3]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Tichoo.[M].(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作者简介】刘庆国(1975- ):男,吉林永吉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