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语文教学的课堂是一个教育人的阵地,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可以从语文学习中得到提高、得到发展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爱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担任了十八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最初几年,把教学工作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分得十分清楚,班主任的工作是班会课讲大道理,学生出问题就是训斥,结果班主任工作做得很被动。
但有一篇文章的教学改变了我的教学理念。2000年我上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课后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篇周记《我看孔乙己》。周记本交了上来,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爸爸妈妈只会叫我读书读书,我不知道我除了读书还会干什么。我觉得我们像新时代的孔乙己。”我震惊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感到深深的自责,我只顾着努力地传授语文技能而忽略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教育重要性,使语文变成了一门技术的课程,忘记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其实是一个教育人的阵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可以从语文学习中得到提高、得到发展的。《孔乙己》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从这个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尝试着把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
在这里我想从教学实践的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是如何认识德育教育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以期与各位教师共同分享。
1.关于情感教育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是文质兼备的,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老师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真挚的情感。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充满了亲子爱父之情,一个背影,融入了深深的父爱,从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的这种人间真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父亲刚刚过世不久,我含着眼泪给学生们讲述了我与父亲之间的情感故事,在学生面前我说出了我遗憾:因为忙、因为懒惰没有对父亲及时尽孝。我用我的真情感动了学生,使他们懂得亲情的可贵。课后我又找来了当代作家毕淑敏的散文《孝心无价》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尽孝要及时”背后所蕴藏的深意:对父母的那份真切的爱是一种情感,同时也是做儿女的一份责任,并教会学生把这份爱用行动表现出来。只有激发学生心底的这些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情操,才会使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继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2.关于审美教育
现在的学生认识世界的渠道有很多,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都会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们由于好奇心强、分辨是非能力差往往会良莠不分。有的过于迷恋网络游戏机,有的迷恋阅读武侠小说、通俗小说、言情小说,有的收看了带有色情成分的影视、碟片……这些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成长的现象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加以矫正的。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语言生动传神、极具表现力的特点,祖国的文字是音、形、意的统一体,那丰富优美、富于表现力的文字犹如璀璨的明珠在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使学生认识祖国语言文字无可比拟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练如金的妙处。从古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到现代朱自清的《春》、当代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无不表现出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学生们在文学作品中体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绝妙境界。除此之外,通过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分析,其间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又能使学生从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外阅读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了解了培根的审美观,指导了学生的审美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音乐、影像、走进自然、讨论、写作、课外阅读等教学手段,灵活、生动地把审美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有了良好的审美观,相信这样的教育会使学生远离不健康的东西使之能够健康地成长。
3.关于挫折教育
今天的孩子拥有灿烂的阳光和美丽的鲜花,拥有父辈无尽的爱抚与亲切的微笑,孩子们拥有很多却也缺少了一些必要的东西,那就是经受的失败和挫折太少,他们最最缺少的是磨难。因此,身为教师要教会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直面人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针对有一部分基础较差、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我在阅读课上朗读了刘心武的《错过》一文,有意识地联系了学生的情况阐述了作者对“错过”的正确认识。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查找那些曾遭受过挫折、磨难而后有所成就的名人的例子,并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使学生真正懂得“错过”属于人生常态,重要的是不要让“错过”成为过错。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我以为我会被淘汰了,但我读了《错过》一文后我想改变我的消极的态度。感谢我的老师,感谢《错过》这篇文章,我是一颗被挑选后的种子,但我坚信我一定能发芽。”这篇文章感动了我。
4.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文章有很多,作为一个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木兰诗》时,我采用了戏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文中人物木兰的爱家、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感情,使学生真正懂得爱国其实并不遥远,爱我们民族的文化、爱我们的优良传统其实就是爱国。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要说明的是德育教育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的意义是巨大的。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为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国家的建设者,我们应立足于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进行到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爱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担任了十八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最初几年,把教学工作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分得十分清楚,班主任的工作是班会课讲大道理,学生出问题就是训斥,结果班主任工作做得很被动。
但有一篇文章的教学改变了我的教学理念。2000年我上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课后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篇周记《我看孔乙己》。周记本交了上来,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爸爸妈妈只会叫我读书读书,我不知道我除了读书还会干什么。我觉得我们像新时代的孔乙己。”我震惊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感到深深的自责,我只顾着努力地传授语文技能而忽略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教育重要性,使语文变成了一门技术的课程,忘记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其实是一个教育人的阵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可以从语文学习中得到提高、得到发展的。《孔乙己》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从这个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尝试着把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
在这里我想从教学实践的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是如何认识德育教育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以期与各位教师共同分享。
1.关于情感教育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是文质兼备的,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老师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真挚的情感。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充满了亲子爱父之情,一个背影,融入了深深的父爱,从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的这种人间真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父亲刚刚过世不久,我含着眼泪给学生们讲述了我与父亲之间的情感故事,在学生面前我说出了我遗憾:因为忙、因为懒惰没有对父亲及时尽孝。我用我的真情感动了学生,使他们懂得亲情的可贵。课后我又找来了当代作家毕淑敏的散文《孝心无价》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尽孝要及时”背后所蕴藏的深意:对父母的那份真切的爱是一种情感,同时也是做儿女的一份责任,并教会学生把这份爱用行动表现出来。只有激发学生心底的这些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情操,才会使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继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2.关于审美教育
现在的学生认识世界的渠道有很多,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都会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们由于好奇心强、分辨是非能力差往往会良莠不分。有的过于迷恋网络游戏机,有的迷恋阅读武侠小说、通俗小说、言情小说,有的收看了带有色情成分的影视、碟片……这些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成长的现象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加以矫正的。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语言生动传神、极具表现力的特点,祖国的文字是音、形、意的统一体,那丰富优美、富于表现力的文字犹如璀璨的明珠在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使学生认识祖国语言文字无可比拟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练如金的妙处。从古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到现代朱自清的《春》、当代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无不表现出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学生们在文学作品中体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绝妙境界。除此之外,通过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分析,其间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又能使学生从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外阅读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了解了培根的审美观,指导了学生的审美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音乐、影像、走进自然、讨论、写作、课外阅读等教学手段,灵活、生动地把审美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有了良好的审美观,相信这样的教育会使学生远离不健康的东西使之能够健康地成长。
3.关于挫折教育
今天的孩子拥有灿烂的阳光和美丽的鲜花,拥有父辈无尽的爱抚与亲切的微笑,孩子们拥有很多却也缺少了一些必要的东西,那就是经受的失败和挫折太少,他们最最缺少的是磨难。因此,身为教师要教会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直面人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针对有一部分基础较差、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我在阅读课上朗读了刘心武的《错过》一文,有意识地联系了学生的情况阐述了作者对“错过”的正确认识。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查找那些曾遭受过挫折、磨难而后有所成就的名人的例子,并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使学生真正懂得“错过”属于人生常态,重要的是不要让“错过”成为过错。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我以为我会被淘汰了,但我读了《错过》一文后我想改变我的消极的态度。感谢我的老师,感谢《错过》这篇文章,我是一颗被挑选后的种子,但我坚信我一定能发芽。”这篇文章感动了我。
4.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文章有很多,作为一个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木兰诗》时,我采用了戏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文中人物木兰的爱家、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感情,使学生真正懂得爱国其实并不遥远,爱我们民族的文化、爱我们的优良传统其实就是爱国。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要说明的是德育教育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的意义是巨大的。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为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国家的建设者,我们应立足于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