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是怎样批评唐太宗的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44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的魏徵,以敢于犯颜直谏而出名。他和唐太宗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几乎已经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但是,如果你仔细翻一翻《贞观政要》或者后人编纂的魏徵谏言集,可能就会在称颂李世民虚怀纳谏时看出另一种蹊跷。这种蹊跷,就是危言耸听的效应。
  


  所谓谏言,是批评者对当事人的指责,立足于质疑、反问,是一种挑刺儿式的言说。由于是挑刺儿式的评头论足,所以,发言人往往不大考虑可行性问题,而且,为了引起对方的重视,往往把问题说得越严重、越耸人听闻越有效果。当然,如果说的是事实倒也罢了,如果不是事实或者过于夸大事实该怎么办?对于这样一种言说,能不能要求“实事求是”?
  很多时候,实事求是都必须坚持,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总有例外。在进谏和纳谏的关系上,恰恰不能讲实事求是。看看魏徵的谏言记录,不难发现,在魏徵的言论中,唐太宗简直就是历史上最坏的皇帝,魏徵不是把他比作商纣王,就是把他比作隋炀帝;甚至更有甚者,说他连隋炀帝也不如。从实事求是的角度看,魏徵几乎是信口开河,胡言乱语,不被治“恶毒攻击”之罪,已经是皇恩浩荡了。李世民有时听着魏徵这个乡巴佬的刺耳言论,难免窝火和不服气——本来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充其量三七开,魏徵凭什么说得一无是处一团漆黑?李世民的窝火和不服气,是正常反应。但这种正常反应,就叫做拒谏,实际效果是堵塞言路。在这个时候,不能坚持要求进谏者实事求是。
  直言进谏的奥妙,就在于没有夸张就没有直言,没有捕风捉影就没有进谏。对此,如果以实事求是来衡量,多半是有问题的。进谏不是辩论赛,不是给双方对等机会,而只能是一方言辞犀利,另一方含颌不语。这里需要的不是对事实的核定,而是容忍不实之词的雅量。一旦受谏者对不够实事求是的地方加以辩解、说明和反驳,即使这种辩解、说明和反驳是正确的,都会导致进谏的失败。只有进谏者单方发言,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把进谏的标志称为“诽谤木”。也就是说,进谏的本质是诽谤。
  当然,由于受谏者权力在手,遇上秦始皇式的主儿,那就有点麻烦—实事求是的进谏,甚至可能带来杀头之祸。所以,中国古代有不少人总结出了许多进谏的“门道”,盘算怎样才能“不逆龙鳞”,怎样才能悦耳顺听。但这样一来,就不能称其为“谏言”。阿谀奉承由此发端。现今有不少人写文章撰著作给人们教进谏的方法,包括如何察言观色,如何低声下气,如何给谏言包装上可口的糖衣,甚至有如何揣摩上意选择进言时机等等。如果听信了这类教导,在下者会失去进谏之勇,在上者会失去纳谏之明。许多人都喜欢给苦口黄连掺糖,但按照中医理论,黄连能清心火,靠的就是苦味。
  有一点要注意:下级批评上级,可以夸大其词,而且不能被堵口;上级批评下级,则必须实事求是,而且还要允许辩解和反驳。“谏”和“训”是有明显区别的。同样是批评,“谏”是针对权力的,而“训”是行使权力的。“谏”一旦实事求是,就意味着权力可以在事实领域无限扩张;“训”一旦为所欲为,就意味着撤销没有权力者的所有防御手段。
  古人可以做到听谏时表现雅量,发布教训时则不容置喙。前者是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后者是保证皇帝的无上权威。在今天,前者可以借鉴,后者需要改造。民主社会的言论自由,当然包括说错话的自由。如果要求无权者不能说错话,等于钳口;如果要求下面对于来自上面的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于怂恿权力为恶。
其他文献
谈到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几乎没人认为不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又会觉得文化虚无缥缈,难以琢磨和驾驭。文化之根在于价值观和理念,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人与人之间还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等——“想一套,说一套,做另一套”,于是,大部分组织理论上重视文化,实际上则不尽然。  文化的影响真的就是那样不可捉摸吗?其实不然,有时候,文化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一次,我与企业界人士一起吃晚饭时,其中一位高管大发牢
期刊
从220元起家的华旗资讯,到如今已经是声名在外的“中国数码第一品牌”。  从“小太阳”的品牌懵懂到如今结缘F1、携手豪门曼联,“爱国者”已然从“土”品牌跻身国际品牌行列。  1992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冯军,抛弃体面的北京建筑总公司的职业,毅然决然“下海”,从“中关村学历最高的搬运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代理商到品牌公司的华丽转身;感悟从经验到理念:绰号也从“冯五块”到“冯六赢”,前者是在
期刊
对于孔茨所取得的学术地位,有些人可能迷惑不解——不就是编了一本影响大、流传广的教科书吗?如果说还有别的,不就是提出“丛林”一说引起了一场学术讨论吗?既没有以他命名的模型或公式,也没有独创的思想和观点,他的地位是怎么来的?就在他的同一时期,同西蒙、明茨伯格、阿吉里斯、戴明这些人比,孔茨似乎缺少自己的独创性,更不要说同德鲁克比了。刻薄一点,有可能认为孔茨是浪得虚名。如果了解一些学术评价规则,可能还会认
期刊
从法约尔提出“管理五要素”开始,管理职能理论就奠定了雏形。后来的管理学家,在法约尔体系基础上,不断讨论、扩充、深化、辨析,使这一理论根深叶茂,枝蔓繁多,俨然成为管理丛林的主干。在这一过程中,孔茨有着杰出的贡献。  法约尔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对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论证和介绍太过简单。在他的经营生涯里,没有遇到过像泰罗那样必须面对的质疑,更没有遇到工会造成的带有敌意的反抗。所以,法约
期刊
股东对公司的关系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主题,但是在治理研究领域中,投资者的角度几乎被忽略了。Lori Verstegen Ryan和Ann K. Buchholtz的这篇文章试图解释之前未曾揭示的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信任的作用。    经理人员和股东间的关系是公司治理研究中核心关系之一。一般来说,管理层的义务被概括为只是做财富最大化,但是新近的研究专注于研究管理者对股东的道德倾向性的回应和责任。托马斯·
期刊
19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的浪潮席卷了世界,受其影响,中国的外资并购也日益活跃。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中国国内发生外资并购国内企业66起,金额为66亿元人民币。从2004年到2008年底,中国批准外资并购境内企业项目共4883项。    在外资并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意图在法制层面完善外资并购体系和制度。但是,在外资并购的过程中,并购的双方还是遇
期刊
环保是不是企业利润的敌人?很多企业家嘴上不会说是,心里大概是这样认为的。在不少人眼里,对环境的保护意味着要牺牲到手的利润或者会增加成本。按照迈克尔·波特的战略模型,企业是以降低成本或将产品差异化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所以很多企业家为了他们的“竞争优势”,心里对环境保护说不。果真如此吗?丹尼尔·埃斯蒂(Daniel Esty)和安德鲁·温斯顿(Andrew S. Winston)在他们的《从绿到金》(G
期刊
福建高速作为一个自然垄断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是其目标,其目标是通过滚动发展,更多地修建高速公路,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除了中央下拨的12%,省市两级政府投入的20%,约70%的资金都需要由高速公路公司通过向银行贷款、引进外资和上市等融资渠道取得。  公司通过收费还贷的模式建设公路和运营企业,具体建设和运营主要由集团公司下属的路段公司负责。资金流的安全和资金
期刊
在此次危机中,持有可用资金的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并购机遇,各个行业正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整合和重组,但同时并购面临的压力也更大:融资成本更高、投资方的耐心更差、资金链更紧张。许多企业并未做好迎接错综复杂的并购风险的准备。    许多企业通常以线性方式管理整个并购,结果导致效果欠佳。他们在处理并购的各个阶段时如同接力赛一样:从董事会到谈判团队到整合规划项目负责人再到各部门管理人员,工作棒棒相传。这种方式既
期刊
德鲁克并没有提出系统化的领导学理论。根据他的管理著述,我们认为,“责任”、“权力”和“信任感”是德鲁克界定的领导者的关键特征。    德鲁克的著作普遍强调管理者(包括领导者)的使命和责任,认为这是第一位的,甚至包括非盈利组织的情景。他所定义的领导者的目的在于“建立、改进并且不断服务于一个组织的使命和责任,最终要追求的是结果”,就像杜鲁门对于总统岗位的描述,“责任止于此,责无旁贷”。德鲁克认为,领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