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真正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有实效,就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内外一致的合力机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经常化,在不断的发展超越中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然而,真正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有实效,我们就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否则教育工作将失去针对性,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这一要求对于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高校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落实求真务实政绩观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职责,其他各门课程也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新矛盾
由于学校理论教学形式单一乏味,多流行形式主义,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不能系统、深刻地把握理论,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引入实践,从而突出了大学生内心深处精神支柱缺乏和理想信念不明的问题。这就导致不少学生精神无所寄托,缺乏进取的动力。在以前的思想教育中的许多优秀传统品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有的已不再起主导作用,而在新的价值体系没有确定之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常常出现左右摇摆,很难选择。为此大学生很难寻找一个积极向上,自觉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目标。同时,大学生精神上的追求往往容易为物质利益所代替,尤其是受外来文化和外来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往往呈现出盲目趋同、趋新、趋利的思想状况。再加上现代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于是在理想信念中便容易出现积极和消极同时并存、交错影响的矛盾状况。
(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新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贪污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有所抬头等。这些社会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甚至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他们往往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加上由于社会对一些现象不能作出明确的道德评价,直接影响部分大学生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困惑。在思想意识领域,近年来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绝崇高”、“告别主义”、“改变话语”等思潮,对青少年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趋势
近年来,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事实说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追求新的发展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当前,要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旗帜鲜明的倡导这些先进理论,坚持不懈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准则。认真学习、自觉实践,这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当前,要把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把理论知识升华为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形成坚定的目标追求,养成良好的作风习惯,使大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二)构建内外一致的合力机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行中带来的各种影响,需要社会各界与家庭的通力协作。一是构建学校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学校教育具有主导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所涉及的内容、对象十分广泛。因此,要充分整合和优化校内资源,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和全员育人观念,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达到和谐统一。二是构建社会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在社会日益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比较健全的行政、法律、经济配套的措施与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互动局面。三是构建家庭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的特点。不同的家庭、不同教育程度和兴趣爱好的家庭成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构建相关的家庭教育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三)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经常化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经常化,简单地说,就是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广大师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上下功夫。要讲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谈大学生思考的问题,答大学生疑惑的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不回避矛盾,不避实就虚,坚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切实做好扶困助学工作,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二是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引导、激励大学生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是主旋律文化、健康文化、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结合传统节庆日,开展历史文化讲座和民俗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归属感,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加强网络建设。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它以种类多、信息量大、良莠不齐等特点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为此,要切实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打造空间干净、易于接受、信息丰富的网络环境,培养会网络管理、会做思想工作、会发现问题的网络思想教育骨干。以软、硬两手措施,密切关注校园网的动态,留意学生关心的话题,在加强正确的引导的同时,牢牢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
参考文献:
[1]王树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2]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谭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然而,真正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有实效,我们就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否则教育工作将失去针对性,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这一要求对于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高校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落实求真务实政绩观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职责,其他各门课程也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新矛盾
由于学校理论教学形式单一乏味,多流行形式主义,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不能系统、深刻地把握理论,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引入实践,从而突出了大学生内心深处精神支柱缺乏和理想信念不明的问题。这就导致不少学生精神无所寄托,缺乏进取的动力。在以前的思想教育中的许多优秀传统品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有的已不再起主导作用,而在新的价值体系没有确定之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常常出现左右摇摆,很难选择。为此大学生很难寻找一个积极向上,自觉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目标。同时,大学生精神上的追求往往容易为物质利益所代替,尤其是受外来文化和外来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往往呈现出盲目趋同、趋新、趋利的思想状况。再加上现代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于是在理想信念中便容易出现积极和消极同时并存、交错影响的矛盾状况。
(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新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贪污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有所抬头等。这些社会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甚至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他们往往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加上由于社会对一些现象不能作出明确的道德评价,直接影响部分大学生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困惑。在思想意识领域,近年来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绝崇高”、“告别主义”、“改变话语”等思潮,对青少年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趋势
近年来,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事实说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追求新的发展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当前,要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旗帜鲜明的倡导这些先进理论,坚持不懈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准则。认真学习、自觉实践,这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当前,要把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把理论知识升华为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形成坚定的目标追求,养成良好的作风习惯,使大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二)构建内外一致的合力机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行中带来的各种影响,需要社会各界与家庭的通力协作。一是构建学校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学校教育具有主导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所涉及的内容、对象十分广泛。因此,要充分整合和优化校内资源,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和全员育人观念,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达到和谐统一。二是构建社会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在社会日益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比较健全的行政、法律、经济配套的措施与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互动局面。三是构建家庭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的特点。不同的家庭、不同教育程度和兴趣爱好的家庭成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构建相关的家庭教育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三)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经常化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经常化,简单地说,就是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广大师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上下功夫。要讲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谈大学生思考的问题,答大学生疑惑的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不回避矛盾,不避实就虚,坚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切实做好扶困助学工作,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二是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引导、激励大学生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是主旋律文化、健康文化、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结合传统节庆日,开展历史文化讲座和民俗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归属感,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加强网络建设。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它以种类多、信息量大、良莠不齐等特点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为此,要切实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打造空间干净、易于接受、信息丰富的网络环境,培养会网络管理、会做思想工作、会发现问题的网络思想教育骨干。以软、硬两手措施,密切关注校园网的动态,留意学生关心的话题,在加强正确的引导的同时,牢牢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
参考文献:
[1]王树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2]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谭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