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不同类别知识的特点,本文作者将《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常用零件、常用原理和拓展知识四大类,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导入方式,并通过教学实践运用和检验了不同导入方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内容 导入方式 教学效果
引言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门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1],人对新事物的感知印象是先入为主的,首先认知对后继学习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导入艺术引出新课或者新知识点,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入有多种方式,各种导入方式都有其特点及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有必要基于不同类别知识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设计与之相协调的导入方式,从而确保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研究的思路、目的
1.1研究思路
总体研究思路如下: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目标,总结任教经验,从学生学习风格、课程内容体系分类组织、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等方面着手,研究《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组织方法,并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方式。
1.2研究目的
《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及教学中的导入方式研究拟达成以下4点目的:
1.2.1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其学习能力;
1.2.2能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背景,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风格;
1.2.3能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建立系统的概念框架和认知深度;
1.2.4能促使学生迁移并发现、提出新问题,产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2.《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组织[2]
《机械基础》是一门包括材料与热处理、静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内容体系复杂,学习难度较高,为在授课中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导入方式,有必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
将《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归属为4个类别,4类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分类依据如下:
2.1基础知识
知识性理论,强调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侧重于强化记忆,作为课程的基础。
2.2常用零件
常识性内容,强调熟悉和使用,学习方法以实物感知为主,作为课程的主体。
2.3常用原理
应用性内容,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学习方法以实作为主,作为课程的主体。
2.4拓展知识
综合性内容,强调知识、实践相结合,学习方法侧重于分析归纳,作为课程的延伸和向相关领域拓展学习的桥梁。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分类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区别,4类教学内容实质上相互联系、部分交织。所以进行划分,仅仅是为了合理地安排适合不同类别教学内容特点的导入方式。
3.《机械基础》不同类别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
依据研究思路和目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方式。笔者的研究结果在两个班次的《机械基础》教学中进行了试点,下面结合试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阐述所设计的各种导入方式及其教学效果。
3.1基础知识的导入方式
基础知识一般理论性较强,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相对紧密,但内容相对枯燥,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设计基础知识的导入方式时,应强调一个“趣”字,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导入的主要目的,一般可以使用下面两种方式。
3.1.1以问提“趣”导入
以问提“趣”导入属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有意创设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逐步解决问题中深入掌握新内容。
采用以问提“趣”导入方法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创设的问题要避免平淡,要注重新颖性和奇特性,要以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为目的;(2)要强调问题的启发性,通过适当地变换提问方式和角度,做到“由启而发”;(3)在导入新的基础知识时,问题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机械基础》中的“机器”、“机构”等基本概念的讲授为例,如果问“什么是机器”,学生一般只会照本宣读,则教学必然显得枯燥无味。若换个角度,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机器,则学生一般会能基于自身的知识提出许多见解和实例,如摩托车、汽车、家用电器等,此时再询问学生之所以认为这些实物属于机器的理由,则可以很好地引出机器、机构的基本概念。
3.1.2故事引“趣”导入
故事引“趣”导入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引入古今中外一些发明者的故事,常常能克服基础知识相对枯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第一堂课可以讲述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并让学生明白他们通过《机械基础》的学习也可以掌握地动仪的原理和制造,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3.2常用零件的导入方式
常用零件的教学重在展示和感知,为此设计导入方式时应强调“视觉刺激”和“实物感知”的作用,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一般可使用形象刺激导入方式。形象刺激导入方式是指通过图画、实物、道具等直观、形象的东西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吸引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达到“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境界。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若要引入一个新的机构,可以用该机构的模型实施形象刺激导入,使学生首先通过有动感、有色彩、形象逼真的模型获得新机构的相关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克服其对新机构认知的畏难情绪。以“凸轮机构”讲授为例,首先展示凸轮机构的模型供学生触摸体会,同时阐明该机构的特点、用途等基本信息,然后边演示边讲解。课堂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可以较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在机构演示深入中保持兴趣,进而形成主动探索、参与教学的良好课堂氛围。
3.3常用原理的导入方式
常用原理部分强调实践性,因此设计导入方式时应强调实用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依据从实践到理论的思路,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带入课堂,一般可使用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在讲授实用方法时,有意地设置一些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情境,由情景归纳出方法原理。
例如在讲解“制动器”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的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并请学生自己选择使自行车最快停下来的方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在这样的情境里,由于学生对自行车的制动方法非常熟悉,也有比较丰富的刹车实际使用经验,因此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学实践表明选D的学生最多,而答案却应该是C,与答案的不一致促使学生产生探索心理,此时接入“制动器”理论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4拓展知识的导入方式
拓展知识部分属于综合应用性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导入方式,应强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既而达成学生在知识上的拓展与发散,一般可采用常识设“趣”导入方式。常识设“趣”导入是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题材在恰当的时间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对于《机械基础》的拓展知识,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关联性较大,因此运用常识设“趣”导入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便利条件。
4.结论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针对不同类别《机械基础》教学内容所设计的一些导入方式。导入作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的一门艺术,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点,灵活采用不同方式。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在乐趣中有收获,从而增强对专业的热爱,提高对事物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希尔伯曼.积极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2]希尔伯曼.机械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内容 导入方式 教学效果
引言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门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1],人对新事物的感知印象是先入为主的,首先认知对后继学习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导入艺术引出新课或者新知识点,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入有多种方式,各种导入方式都有其特点及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有必要基于不同类别知识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设计与之相协调的导入方式,从而确保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研究的思路、目的
1.1研究思路
总体研究思路如下: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目标,总结任教经验,从学生学习风格、课程内容体系分类组织、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等方面着手,研究《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组织方法,并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方式。
1.2研究目的
《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及教学中的导入方式研究拟达成以下4点目的:
1.2.1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其学习能力;
1.2.2能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背景,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风格;
1.2.3能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建立系统的概念框架和认知深度;
1.2.4能促使学生迁移并发现、提出新问题,产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2.《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组织[2]
《机械基础》是一门包括材料与热处理、静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内容体系复杂,学习难度较高,为在授课中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导入方式,有必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
将《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归属为4个类别,4类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分类依据如下:
2.1基础知识
知识性理论,强调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侧重于强化记忆,作为课程的基础。
2.2常用零件
常识性内容,强调熟悉和使用,学习方法以实物感知为主,作为课程的主体。
2.3常用原理
应用性内容,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学习方法以实作为主,作为课程的主体。
2.4拓展知识
综合性内容,强调知识、实践相结合,学习方法侧重于分析归纳,作为课程的延伸和向相关领域拓展学习的桥梁。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分类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区别,4类教学内容实质上相互联系、部分交织。所以进行划分,仅仅是为了合理地安排适合不同类别教学内容特点的导入方式。
3.《机械基础》不同类别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
依据研究思路和目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方式。笔者的研究结果在两个班次的《机械基础》教学中进行了试点,下面结合试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阐述所设计的各种导入方式及其教学效果。
3.1基础知识的导入方式
基础知识一般理论性较强,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相对紧密,但内容相对枯燥,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设计基础知识的导入方式时,应强调一个“趣”字,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导入的主要目的,一般可以使用下面两种方式。
3.1.1以问提“趣”导入
以问提“趣”导入属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有意创设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逐步解决问题中深入掌握新内容。
采用以问提“趣”导入方法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创设的问题要避免平淡,要注重新颖性和奇特性,要以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为目的;(2)要强调问题的启发性,通过适当地变换提问方式和角度,做到“由启而发”;(3)在导入新的基础知识时,问题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机械基础》中的“机器”、“机构”等基本概念的讲授为例,如果问“什么是机器”,学生一般只会照本宣读,则教学必然显得枯燥无味。若换个角度,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机器,则学生一般会能基于自身的知识提出许多见解和实例,如摩托车、汽车、家用电器等,此时再询问学生之所以认为这些实物属于机器的理由,则可以很好地引出机器、机构的基本概念。
3.1.2故事引“趣”导入
故事引“趣”导入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引入古今中外一些发明者的故事,常常能克服基础知识相对枯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第一堂课可以讲述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并让学生明白他们通过《机械基础》的学习也可以掌握地动仪的原理和制造,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3.2常用零件的导入方式
常用零件的教学重在展示和感知,为此设计导入方式时应强调“视觉刺激”和“实物感知”的作用,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一般可使用形象刺激导入方式。形象刺激导入方式是指通过图画、实物、道具等直观、形象的东西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吸引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达到“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境界。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若要引入一个新的机构,可以用该机构的模型实施形象刺激导入,使学生首先通过有动感、有色彩、形象逼真的模型获得新机构的相关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克服其对新机构认知的畏难情绪。以“凸轮机构”讲授为例,首先展示凸轮机构的模型供学生触摸体会,同时阐明该机构的特点、用途等基本信息,然后边演示边讲解。课堂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可以较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在机构演示深入中保持兴趣,进而形成主动探索、参与教学的良好课堂氛围。
3.3常用原理的导入方式
常用原理部分强调实践性,因此设计导入方式时应强调实用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依据从实践到理论的思路,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带入课堂,一般可使用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在讲授实用方法时,有意地设置一些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情境,由情景归纳出方法原理。
例如在讲解“制动器”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的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并请学生自己选择使自行车最快停下来的方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在这样的情境里,由于学生对自行车的制动方法非常熟悉,也有比较丰富的刹车实际使用经验,因此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学实践表明选D的学生最多,而答案却应该是C,与答案的不一致促使学生产生探索心理,此时接入“制动器”理论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4拓展知识的导入方式
拓展知识部分属于综合应用性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导入方式,应强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既而达成学生在知识上的拓展与发散,一般可采用常识设“趣”导入方式。常识设“趣”导入是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题材在恰当的时间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对于《机械基础》的拓展知识,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关联性较大,因此运用常识设“趣”导入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便利条件。
4.结论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针对不同类别《机械基础》教学内容所设计的一些导入方式。导入作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的一门艺术,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点,灵活采用不同方式。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在乐趣中有收获,从而增强对专业的热爱,提高对事物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希尔伯曼.积极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2]希尔伯曼.机械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