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代人被称为“4-2-1”工程,在家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溺爱(4),家里有爸爸媽妈疼爱(2),一个孩子在精心呵护中成长,所以就形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主动关心长辈和他人(冷漠),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事事都要以他们为中心,否则,他们就和父母、老师、学校对着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初中生(12~17岁),他们开始进入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性征发育成熟期,也是跟父母和老师冲突激烈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很多共同的表现:如小时候,在家喜欢粘在大人身边,很听话,家长很高兴。可进入了初中,一回家就把他们的房间门关上,谁都不能随便进去,你勉强进去,他们就不高兴;他们看谁都不顺眼,在他们眼里什么都看着不顺眼,他们什么都想挑战,看见树就想爬,看见纸就想撕,看见玻璃就想砸,看见围墙就想翻,连看见石头他们就要踢它一脚,有出走闯荡的冲动。父母说得对也不行,说得不对更不行,你只要一说,他们就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听你的。
我这里就谈谈看法: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这种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生活他们采取消极反抗对着干的态度,他们的想法是要“独立”,用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来证明他已长大,他想尽快得到大人的肯定。若你强加限制就适得其反,我们不要和孩子们较劲,要和风细雨、轻言慢语地注意引导,或者“少说多听”,这才是我们高明之处。尽量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当孩子们做的对时,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们知道他不错,是好样的,此时的表扬比批评好得太多了。一旦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孩子遇事就会向你请教,你们的隔阂也就消除了,大人何乐而不为?
当孩子们觉得他们已长大了,不听我们的话了,那么,我们就倒过来多听听他们的想法,俯下我们高贵的身子,以孩子们的视角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孩子们有些过激的言语和行为,不能全盘否定,态度不能强硬,更不能暴跳如雷。应该加以正确的诱导,一旦孩子们认可你,这种逆反心理也就不存在了。
当然,逆反心理的孩子们辩别是非的能力有限,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上去就“简单粗暴”,轻言慢语的沟通是化解的最好方法。也许孩子已认识到错误了,要给孩子们改错的机会。
既然这种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心理状态,我们就要努力去适应和接受它。孩子们终归是要独立的,不可能一辈子躲在我们的翅膀底下,这种“逆反”我们不能视为洪水猛兽,总怕是学坏了,我们不能想着对付和打击他们,否则会激起孩子们的加倍反抗。
怎么办呢?宜疏不宜堵。下面三位老师选景、选时、选氛围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也许我们大家可以学习借鉴和探讨。
例一:一位教师同一个早恋的学生谈心,来到校园一角,只字没提男女之事,只说:“你看,这棵桃树,因为春天到了,开始发芽了。多好的春天啊!给万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你看,一棵芽,以后就是一朵花,再以后,就是一个个又甜又大的桃子呀!”
“怎么搞的,这里已开了一朵,哎,开早了啊!现在还没到开花的季节,没到开花的时候开的花,是一种无结果的花啊!”
学生听到这里,心里似乎被猛推了一下,接着又听到:“争春,不一定提前表露;早柳提前发芽,但春天刚到,就开始枯黄,飘落无情的柳絮。竹笋,春日还把头埋在土里,吸收着丰富的水份和营养,后来拔地而起,直冲云天……”
教师的话,停在这里,学生先用惊恐的目光望着老师,继而低下了头。良久,她又抬起了希望的双眼。显然她的心里经过一番思想矛盾的冲突,到最后学生终于沿着老师的语言的指向去思考。教师这种富有启发性的点拔语言,像春风一样吹开了学生思维的窗户,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在广阔的蓝天上翱翔。
例二:如有个学生迟到了,很想批评他两句。若说:“今天你又迟到了,说出理由来听听。”学生说出了理由,并接着批评:“我不相信你家的鬼事这么多!简直是一个屡教不改的家伙,真是我们的耻辱!”这种粗暴蛮横的批评,无异于谩骂、侮辱。它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怨恨和抵触。若说:“前面讲的你没听着,下面听课可能吃力、平静下来,先把注意力集中到黑板的这部分……”下课后,再去找到这位学生,和气地说:“家里出了什么事?身体不舒服?可以告诉我吗?”“这么说,是你今天起床迟了?那么,昨晚开夜车了?这不合算,今后注意早睡早起。”
“其实,我过去也有晚起的坏习惯,后来在老师的督促下,逐渐改正过来,我们互相提醒督促吧,好吗?”这种亲切的话语比训斥的效果好,既和谐了师生关系,又查明了迟到的原因,还使迟到的学生受到了教育。
例三:下面是一位教师在给学生答疑而不能使学生尽解其疑时的一段话:“我的解答没有使你们解渴,但我并不感到惭愧,反而感到异常兴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你们现在是学生,将来是科学家、工程师、四化大厦的顶梁柱,若干年后,你们多数人将超过老师,这正是我们事业的希望!尤其令人可喜的是,在今天的课堂上,你们的问题想得这么深,这么广……”“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我虽然没有想过,但现在就让我和大家一起想吧。”这番话让人感受到“此时未教已胜于教”了,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上,能这样用委婉的语言把握住教给学生学习能力的机会,正体现了让学生“学生”是为了“会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
家长切记“宜疏不宜堵”。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学习,用我们教师专业性的语言,像春雨一样去滋润学生心田的嫩苗,做一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崇高称号的人。
初中生(12~17岁),他们开始进入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性征发育成熟期,也是跟父母和老师冲突激烈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很多共同的表现:如小时候,在家喜欢粘在大人身边,很听话,家长很高兴。可进入了初中,一回家就把他们的房间门关上,谁都不能随便进去,你勉强进去,他们就不高兴;他们看谁都不顺眼,在他们眼里什么都看着不顺眼,他们什么都想挑战,看见树就想爬,看见纸就想撕,看见玻璃就想砸,看见围墙就想翻,连看见石头他们就要踢它一脚,有出走闯荡的冲动。父母说得对也不行,说得不对更不行,你只要一说,他们就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听你的。
我这里就谈谈看法: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这种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生活他们采取消极反抗对着干的态度,他们的想法是要“独立”,用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来证明他已长大,他想尽快得到大人的肯定。若你强加限制就适得其反,我们不要和孩子们较劲,要和风细雨、轻言慢语地注意引导,或者“少说多听”,这才是我们高明之处。尽量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当孩子们做的对时,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们知道他不错,是好样的,此时的表扬比批评好得太多了。一旦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孩子遇事就会向你请教,你们的隔阂也就消除了,大人何乐而不为?
当孩子们觉得他们已长大了,不听我们的话了,那么,我们就倒过来多听听他们的想法,俯下我们高贵的身子,以孩子们的视角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孩子们有些过激的言语和行为,不能全盘否定,态度不能强硬,更不能暴跳如雷。应该加以正确的诱导,一旦孩子们认可你,这种逆反心理也就不存在了。
当然,逆反心理的孩子们辩别是非的能力有限,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上去就“简单粗暴”,轻言慢语的沟通是化解的最好方法。也许孩子已认识到错误了,要给孩子们改错的机会。
既然这种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心理状态,我们就要努力去适应和接受它。孩子们终归是要独立的,不可能一辈子躲在我们的翅膀底下,这种“逆反”我们不能视为洪水猛兽,总怕是学坏了,我们不能想着对付和打击他们,否则会激起孩子们的加倍反抗。
怎么办呢?宜疏不宜堵。下面三位老师选景、选时、选氛围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也许我们大家可以学习借鉴和探讨。
例一:一位教师同一个早恋的学生谈心,来到校园一角,只字没提男女之事,只说:“你看,这棵桃树,因为春天到了,开始发芽了。多好的春天啊!给万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你看,一棵芽,以后就是一朵花,再以后,就是一个个又甜又大的桃子呀!”
“怎么搞的,这里已开了一朵,哎,开早了啊!现在还没到开花的季节,没到开花的时候开的花,是一种无结果的花啊!”
学生听到这里,心里似乎被猛推了一下,接着又听到:“争春,不一定提前表露;早柳提前发芽,但春天刚到,就开始枯黄,飘落无情的柳絮。竹笋,春日还把头埋在土里,吸收着丰富的水份和营养,后来拔地而起,直冲云天……”
教师的话,停在这里,学生先用惊恐的目光望着老师,继而低下了头。良久,她又抬起了希望的双眼。显然她的心里经过一番思想矛盾的冲突,到最后学生终于沿着老师的语言的指向去思考。教师这种富有启发性的点拔语言,像春风一样吹开了学生思维的窗户,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在广阔的蓝天上翱翔。
例二:如有个学生迟到了,很想批评他两句。若说:“今天你又迟到了,说出理由来听听。”学生说出了理由,并接着批评:“我不相信你家的鬼事这么多!简直是一个屡教不改的家伙,真是我们的耻辱!”这种粗暴蛮横的批评,无异于谩骂、侮辱。它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怨恨和抵触。若说:“前面讲的你没听着,下面听课可能吃力、平静下来,先把注意力集中到黑板的这部分……”下课后,再去找到这位学生,和气地说:“家里出了什么事?身体不舒服?可以告诉我吗?”“这么说,是你今天起床迟了?那么,昨晚开夜车了?这不合算,今后注意早睡早起。”
“其实,我过去也有晚起的坏习惯,后来在老师的督促下,逐渐改正过来,我们互相提醒督促吧,好吗?”这种亲切的话语比训斥的效果好,既和谐了师生关系,又查明了迟到的原因,还使迟到的学生受到了教育。
例三:下面是一位教师在给学生答疑而不能使学生尽解其疑时的一段话:“我的解答没有使你们解渴,但我并不感到惭愧,反而感到异常兴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你们现在是学生,将来是科学家、工程师、四化大厦的顶梁柱,若干年后,你们多数人将超过老师,这正是我们事业的希望!尤其令人可喜的是,在今天的课堂上,你们的问题想得这么深,这么广……”“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我虽然没有想过,但现在就让我和大家一起想吧。”这番话让人感受到“此时未教已胜于教”了,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上,能这样用委婉的语言把握住教给学生学习能力的机会,正体现了让学生“学生”是为了“会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
家长切记“宜疏不宜堵”。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学习,用我们教师专业性的语言,像春雨一样去滋润学生心田的嫩苗,做一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崇高称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