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氤氲的乡愁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走进校门那天起,故乡离我越来越远,到终被遗忘。在家乡人眼中我已不再是故乡的一粒青稞了。青稞的故事已抛下我,又在孕育新的一季收获……
  我的故乡在祁连余脉的群山里,属于高海拔浅脑山山区,早先大量种植青稞、小油菜,青稞是活命的作物,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背着干粮上学,是学生们骄傲的记忆。每走进教室,学生们的背包里总会拿出各式面做的馍,更多的是青稞面干粮。咬一口干粮,喝一口冷水,一天的日子就打发过去了,谁也不觉得苦,还常常背着背包在田野里打闹忘了回家。我对青稞的认知是在上学以后,《植物》课上老师对这一禾本谷类作物的习性、生长特性等进行了详细讲述,当时并不甚理解,认为,它长在田间没有什么特别的,芒还特别刺人。后来方知,在高原它是生活的依靠。
  一
  基于理念,对于青稞的认知各不相同。我的概念中,一个民族从马背的动荡回归田野的宁静,青稞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保证,是游牧生活方式向农耕生活方式转变的产物。阳光、雨露、土壤构成的生命要素在高原得以体现,平静的生活需要可靠的生活来源,青稞成了不二选择,这是生存的需要。于是青稞与高原人的血脉连在一起,在历史的泱泱长河中,使青稞成为了与生命一样至高无上的存在。
  有必要恶补一些关于青稞的知识。青稞,在藏语中称为“乃”,是大麦的一种。早在西周以前就有栽培大麦的史证,以六棱大麦为主。高原人经过选择、驯化和栽培,把野生普通大麦培育成了青稞,并成为当地人民主要的粮食作物。据科学考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青稞的地区。青稞低调、顽强,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农作物,对寒冷和贫瘠适应性强,多生长在相对海拔3000米以上区域。这里往往是半农、半林、半牧的结合地带,这里可能是平川谷地,也可能是林连草、草连地,森林、草原、青稞交相辉映,遥遥映照着皑皑雪峰。我的家乡就在这样山体的褶皱里,出了门是山,山后面是经年的雪峰,应该感谢雪峰,使我无论走多远都能记起故乡的模样。
  离开久了,对家乡的概念似乎有些模糊,但我明白,多少年来青稞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生存信念,坚守在高原,不屈不挠地构筑起高原生命的意义。这种信念,从千古走来,翻过山岭,奔驰原野,穿梭岁月和心灵,至今盛开在生命崛起的道场,一粒青稞便是宇宙缩影的微粒,对应着所有看见的与看不见的万物之灵犀。这种灵犀,便是青稞固有的本质。
  二
  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影响的自然是青稞糌粑。糌粑像炒面,但又不是炒面,是炒熟的青稞磨制而成。糌粑为藏语音译,意为“炒面”。在中秋、端午、春节等重要节日及家庭红白喜事中,青稞糌粑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成为高原人独有的美食。青稞糌粑献给最尊贵的客人,这是每一个高原儿女都必须懂得的待客礼仪。把颗粒饱满的青稞籽粒炒熟,用手推小石磨磨上,磨出的青稞面既要有青稞颗粒又要有细腻的面粉,粗细搭配刚刚好,再用滚烫的茯茶配之以酥油拌成糌粑,每个人都会认为这是最高礼仪。青海糌粑已溶入民族日常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青稞糌粑的盛兴与辽阔草原农作物的缺稀、农作物的不宜生长、生存境地的不易有关,但青稞固然以独有魅力,以天地融合般填补了高原人生活的稀缺,使之成为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蓝天、草原、雪山,交相辉映的牛羊,还有那隐隐约约、若明若暗,在心灵又在山峦的歌声,青稞以糌粑的形态,阳光般地温暖。就如母亲缝制的棉袄,时刻温暖在心头。只是这些年,随着气候变暖,青稞种植一再往高海拔迁徙,曾经一地青稞的故乡,青稞反而成了奢侈品,青稞糌粑成了招待客人的珍品,平时想吃糌粑成了奢望。但是对青稞糌粑的感情、记忆却永远挥之不去。
  三
  有了青稞,自然就有了青稞酒。这是高原人豪放性格的直接表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方显民族本色。用青稞酿酒,借以温暖寒冷的生活,生活太乏味了,酒就是生活的乐子。青稞酒酿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再苦的生活也有甜的时候。青稞佳酿就是他们对生活最好的回报。
  青稞酒有着一个迷人的传说。在上古时代,华夏民族之母——西王母在西界昆仑山宴请周穆王时,特派她的座骑大青鸟到东海蓬莱仙岛采集美食。回归时,不慎将一仙物从口中掉出,落在龙王山下,只见那仙物落地生根,瞬间长出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年复一年,皆获丰收,养育了一代代高原儿女。因其归功于大青鸟,人们便将其称之为“青稞”。云游四海的八仙赴西王母蟠桃宴归来,被龙王山下那碧波荡漾的青稞海洋所吸引,遂下界云游,在威远堡喝茶饮酒,不曾想一时疲劳又加上酒劲,醉卧威远堡,身上的醉葫芦不知何时打开,天界仙酒被溢出,一时酒香浸满整个城堡,溢出的酒液流进镇内的威远古井,城中百姓为酒香所吸引,纷纷取井中的水配以青稞酿酒,酒醇香无比。于是便在古井旁建起八大酒坊,酿起青稞酒来,至此延续百年,名扬天下,经久不衰。可谓“龙王仙丹育青稞,王母玉液酿美酒”。青稞酒成为当地的名片,也成为了当地地域文化的象征。
  一粒青稞,一粒青稞酿就的青稞酒,当之无愧成为地方文化的血脉,铭刻在人们心中。童年的我,每逢节日总会被酒香吸引,禁不住诱惑,会偷偷伸出小手,添一添飘香的青稞酒。虽然辛辣,但也有和大人一样的陶醉。童年的意识中总有个模模糊糊的认识,酒啊,喝的并不是甘甜,而是辛辣。如今,亲朋相聚都会相约喝上一杯青稞酒,一杯酒蕴含着亲情、友情、乡情,还有对故乡的依恋和对过去岁月的依托。
  四
  在高原,生命总是以昂扬的姿态存在,就如雄鹰一样。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极具珍贵,青稞在高原的生命通道上,以糌粑的形态,以便餐的方式,强劲着生命前行的力量。这一力量,是高原生态最大的生命群体。这一生命群体,犹如一粒饱满的青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汇成了长江、黄河,澎湃成了生命繁衍的根系,生命由此变得更加伟大。
  雖然对于青稞的记忆是与生活相关的细节,但也由此多了一份乡愁记忆。离家久了,最重的思念便是青稞氤氲的乡愁。多少年来,虽然离家已很久、很远,但萦绕在心头的仍然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梦里我仍然在青海高原,在湟水谷地,在青草与花丛间行走,阳光照在身上,像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栖落于树枝之上,那些不曾远去的生活场景一一再现。群山巍峨,泥土辽阔,我相信独立苍穹的雄鹰,以及每一朵白云、每一棵青草、每一株青稞,都是他们恭顺的子女。在青海,这日常的生活,这日月一般成熟与生长的细节,让我月光洗净的面颊,泪水纵横。
  如果说生活带给我什么,我会说我像一只鹰隼,独守苍凉;像一朵野花,涂抹乡愁;像最后一个牧人,饮下落日和美酒,将冗长的鞭子画出生命的火焰。
  这样的夜晚,我会用青稞饱满的籽粒装填并不充实的过去,用诗意的青稞酝酿氤氲的记忆。
其他文献
安徽不仅山水秀美,而且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是江苏的邻省,徽文化的历史遗存十分厚重。直到今日在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能看到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塔、古亭阁等等。可以说曾经的古徽州,就是现在安徽一座巨大的天然明清博物馆,西递宏村这样的皖南古村落无需任何包装,就能够顺利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歙县  在歙县古城内,建于明万历十二年的许国牌坊,是“廉慎自守”出
期刊
不久前我曾投稿“再踏韶山冲”,而且结尾誓言,我还会到韶山冲去!想不到时间刚转过半年之余,又有幸重走圣地,但这一次含意更长。我是到长沙参加全国征文表彰活动而来到了韶山冲。  是日,华夏第四届征文颁奖活动在湖南长沙市举行,参加颁奖活动有来自全国26个省份的60多位代表。据了解送达本届散文评审的稿件就接近1300篇,经过专家按比例的挑选,初审入围的稿件250篇。之后再经过反复的严格挑选,进入颁奖活动的文
期刊
最近我发现有些同学的学习不在状态。  我们班总有几个同学不写作业,老是惹老师生气。有时他们还老是迟到,老师都讲完课了,她们才姗姗而来。如果再这样下去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的很快。我想告诉他们,以后早一点来上课,努力学习。  同学们的课堂纪律也很不好,有的上课时交头接耳,有的上课时在桌柜里偷偷玩玩具,还有的老是心不在焉地望着窗外。我建议大家务必遵守课堂纪律,好好上课、认真听讲、提升成绩。  还有的同
期刊
亲爱的哥哥:  你好!  你在北京过的好吗?那里的饭吃的习惯吗?这几天你们那里也下雪了吧?外面天气冷,要多穿点衣服,千万别感冒了。聽说北京那边最近流感比较严重,出门时别忘了带好口罩。平时也不要乱花钱了,节省下钱可以买饭吃,还可以买一些生活用品。摄影好学吗?难不难?回来记得给我们全家照一张合影,我们准备珍藏起来。  我们这里一切都很好,你不用担心。我们都非常想念你,你能在过年之前回来吗?要是能回来的
期刊
我给大家推荐的是《首届全国紫云山杯获奖散文集》,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中有许多获奖散文值得我们一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是诗人杜甫的名言,所以我们得多读书。《首届全国紫云山杯获奖散文集》这本书的主编是我的作文老师刘志成。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大气,以深紫色为主色调,显得特别庄重,给人一种典雅厚实的感觉。  这本书主要分为六单,分别是神韵紫云、老祖有约、乡土情深、大千世界、静美
期刊
明松是我的一位老友,现供职于上海书画出版社。他有许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朋友,他无疑是多情的,用情的,洒向朋友都是爱。他要出一本书,问我能写点什么,掐指算来,我们相识近三十年,从不曾在彼此的视线中消失,那亮亮的飘逸长发和深色圆型镜框的眼镜,成了他很长时间内的标志性、年代性的艺术家形象。  一个更深人静的午夜,独坐书房,把玩明松高产的手机摄影,眼前是一幅静物摄影:一只杯子的局部和杯子长长的拖影,整幅
期刊
县曰神木,是因为山上的故城之南曾有三株枝柯相连的松树,人们视之为神灵之木,遂以之名县。  来神木的时候,本来是走不完的沙原、河沟、土山,使人甚感寂寥;但一接近县城,视野中,茫茫黄土里突然矗起一片新异,一个奇袭,使人心跳加快,精神亢奋,每个神经细胞都激动得闪闪发亮。定睛看时,一道连天的别致屏风横在眼前,好像瀛洲天姥之于李白。那是山吗?是的。但那山绝不同于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堆成的土山,而是彻头彻尾的石
期刊
穿峡而过,横贯西东,春秋潺潺淙淙,夏日莽莽滔滔,入冬则静谧如处子。揽群山于怀,绕巨石延绵,昼夜不息者,硝厂河也。  ——题记  一  每次要虚构一个地方的时候,我脑海里就出现了硝厂河,出现了田湾村。这是一种本能,是我对硝厂河边的一切太过于熟悉,太过于亲切,太过于热爱的缘故。她在我脑袋里烙刻下深深的印象,就像我脸上的一颗痣,是与生俱来的,是终身携带的,是融入血液里的。就像我永远不会认错母亲一样,我永
期刊
一位农民的不小心,或者一阵风的恶作剧,一粒青稞种子长在了它不该长的地方,它脱离了田地长在了地边的塄坎上野草丛里,于是它经历了别的青稞不曾经历的一种经历。  ——题记  春  春天,一棵新绿的青稞成长在一丛杂草丛里。这时候杂草还没有成型,青稞也没有扬穗,几乎分不出彼此,于是她們相依为命,她们没有白天鹅或丑小鸭的妒忌和争论。  这个季节,一切都欣欣向荣。远处有哲学家根据几个大国领导人的电视亮相率正忙于
期刊
我的家乡在互助,那里是出了名的酒乡,香满全国的八大作坊和永庆河就出在那里。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的有多远,只要提到家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醇香浓厚的青稞美酒。尤其是在饭桌上,只要有人听说我是互助人,就会意味深长地说:“互助的麻雀都能喝四两,何况是人。”言外之意是不喝酒是不行的,就是喝少了都不行,他们的话说的很明白,连麻雀都能喝四两,何况是人。让你不得不舍命陪君子,喝他个一塌糊涂。看来互助人喝酒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