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方法 以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作为判断冠心病的依据,抽取50例冠心病患者,心脏B超检查,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与病理学结果对照,心脏B超检查的敏感度为86.0%。结论 心脏B超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心脏B超 冠心病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303-0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过度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可发生在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暂时性心肌缺血、慢性心肌缺血(冬眠心肌)、心室壁斑痕组织,但也可见于心肌炎及心肌病。目前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1-2]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心脏B超检查缺血区局部心室壁运动异常,以此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依据。本院研究了心脏B超方法在诊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3年4月由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冠心病判断依据:通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其冠状动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直径法)者确定为冠心病患者(其中冠状动脉狭窄小于50%、年龄>65岁且伴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合并其它器质性心脏病者均已排除),患者年龄均在40~65岁,平均年龄50.1岁,男24例,女26例。
1.2 诊断方法
对所抽取的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B超检查,具体方法如下:进行心脏超声前,受试者应休息片刻后脱鞋平卧于检查床上等待医生检查。首先,检查常用的心脏切面、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及系列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左心室两腔及左心室长周切面,按供血关系将左心室壁节段进行划分,可将左心室壁划分为9、16或20节段;其次,观察上述检查的各个切面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失常,如果发现有可疑室壁运动异常者,将其B超图像冻结,按划分的节段观察局部室壁运动幅度,从而估算运动异常区的部位及范围,并检测心功能(辛普森法测左心室容量并计算射血分数(%)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参数);另外需要检测其并发症及其研究进展;最后根据临床要求,在急性缺血心肌顿抑或慢性心肌缺血于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前检测存活心肌,开展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2 结果
心脏B超检查时常用的检测指标是:主动脉根部内径20~37mm、左房内径19~40mm、左房横径、左室舒末径35~55mm、左室缩末径25~35mm、室间隔厚6~11mm、左室后壁厚6~11mm、右室内径20~22mm、右室流出道20~30mm、主肺动脉内径<26mm、右房横径。
经过心脏B超诊断,50例患者中发现有12例患者的左房内径>40mm,7例患者的左室舒末径>55mm,9例患者的左房内径和右室内径均大于正常范围,7例患者的主肺动脉内径>26mm,并且左房内径>40mm,8例患者的右室流出道>30mm,并且左房内径、右室内径、左室缩末径均大于正常范围,和心脏B超的病理学图片对比,还有7例患者未得到正确诊断。本次研究心脏B超正确诊断冠心病患者43例,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6.0%。
3 讨论
当诊断冠心病时,临床病史及心电图却没有特异性表现,此时需要考虑采用心脏B超对其进行检查,其较高的灵敏度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为左心室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若患者的胸痛时间延长,并且用超声检查发现其左心室壁运动异常,则可推断患者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很大;若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或有弥漫性室壁运动异常,则阴性预测值很高。急性缺血与急性梗死的临床症状和心脏B超的检查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容易区别。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若其无典型的临床病史,且其心电图正常或无特征性表现,需在其胸痛发作时进行超声检查,此时可能检出可逆性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可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超声心动图床边检查可以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性并发症,如游离壁破裂、急性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孔、心内血栓、左心室室壁瘤、右心室梗死及心包积液。另外,早期识别急性心肌梗死,评价其心功能、并发症,有助于临床及时进行治疗。慢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B超检查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从而判断出病情的危险程度并做及时的临床处理。常规的心脏B超检查与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心脏功能的改变的严重程度,测定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发现二尖瓣反流、左心室室壁瘤与假性室壁瘤等,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检查是最常用、诊断价值最高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它可提供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有时,没有冠心病心电图也会出现冠心病的变化,心电图假阳性在中年妇女中特别多见;有些有典型心绞痛的患者,因为疼痛发作时间短暂,难得在发作时描记心电图,而平时做心电图时,心电图多为正常或只有一些不太重要的改变;也有部分患者即使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也无异常。相对于心电图来说,心脏B超就有较高的灵敏度。
心脏B超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有其目前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穿透力弱, 对于肺等含气性器官很难达到深部,难以探测,在成人颅脑的诊断方面也逊色于X 线、CT 等检测手段;另外心脏B超有高灵敏度的同时,由于其在反射法中发生多次重复反射以及环境干扰出现假反射现象, 因此有时易造成误诊。所以,我们在研究使用的过程中要发挥心脏B超的优点,并将其缺点加以改进,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许锦东.确诊冠心病该做哪些检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3,7(14):216-219.
[2] 陈丽琴.心脏B超與心电图检查98例对照分析[J].医学信息,2003,16(7):404-406.
【关键词】 心脏B超 冠心病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303-0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过度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可发生在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暂时性心肌缺血、慢性心肌缺血(冬眠心肌)、心室壁斑痕组织,但也可见于心肌炎及心肌病。目前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1-2]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心脏B超检查缺血区局部心室壁运动异常,以此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依据。本院研究了心脏B超方法在诊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3年4月由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冠心病判断依据:通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其冠状动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直径法)者确定为冠心病患者(其中冠状动脉狭窄小于50%、年龄>65岁且伴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合并其它器质性心脏病者均已排除),患者年龄均在40~65岁,平均年龄50.1岁,男24例,女26例。
1.2 诊断方法
对所抽取的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B超检查,具体方法如下:进行心脏超声前,受试者应休息片刻后脱鞋平卧于检查床上等待医生检查。首先,检查常用的心脏切面、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及系列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左心室两腔及左心室长周切面,按供血关系将左心室壁节段进行划分,可将左心室壁划分为9、16或20节段;其次,观察上述检查的各个切面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失常,如果发现有可疑室壁运动异常者,将其B超图像冻结,按划分的节段观察局部室壁运动幅度,从而估算运动异常区的部位及范围,并检测心功能(辛普森法测左心室容量并计算射血分数(%)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参数);另外需要检测其并发症及其研究进展;最后根据临床要求,在急性缺血心肌顿抑或慢性心肌缺血于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前检测存活心肌,开展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2 结果
心脏B超检查时常用的检测指标是:主动脉根部内径20~37mm、左房内径19~40mm、左房横径、左室舒末径35~55mm、左室缩末径25~35mm、室间隔厚6~11mm、左室后壁厚6~11mm、右室内径20~22mm、右室流出道20~30mm、主肺动脉内径<26mm、右房横径。
经过心脏B超诊断,50例患者中发现有12例患者的左房内径>40mm,7例患者的左室舒末径>55mm,9例患者的左房内径和右室内径均大于正常范围,7例患者的主肺动脉内径>26mm,并且左房内径>40mm,8例患者的右室流出道>30mm,并且左房内径、右室内径、左室缩末径均大于正常范围,和心脏B超的病理学图片对比,还有7例患者未得到正确诊断。本次研究心脏B超正确诊断冠心病患者43例,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6.0%。
3 讨论
当诊断冠心病时,临床病史及心电图却没有特异性表现,此时需要考虑采用心脏B超对其进行检查,其较高的灵敏度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为左心室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若患者的胸痛时间延长,并且用超声检查发现其左心室壁运动异常,则可推断患者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很大;若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或有弥漫性室壁运动异常,则阴性预测值很高。急性缺血与急性梗死的临床症状和心脏B超的检查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容易区别。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若其无典型的临床病史,且其心电图正常或无特征性表现,需在其胸痛发作时进行超声检查,此时可能检出可逆性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可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超声心动图床边检查可以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性并发症,如游离壁破裂、急性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孔、心内血栓、左心室室壁瘤、右心室梗死及心包积液。另外,早期识别急性心肌梗死,评价其心功能、并发症,有助于临床及时进行治疗。慢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B超检查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从而判断出病情的危险程度并做及时的临床处理。常规的心脏B超检查与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心脏功能的改变的严重程度,测定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发现二尖瓣反流、左心室室壁瘤与假性室壁瘤等,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检查是最常用、诊断价值最高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它可提供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有时,没有冠心病心电图也会出现冠心病的变化,心电图假阳性在中年妇女中特别多见;有些有典型心绞痛的患者,因为疼痛发作时间短暂,难得在发作时描记心电图,而平时做心电图时,心电图多为正常或只有一些不太重要的改变;也有部分患者即使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也无异常。相对于心电图来说,心脏B超就有较高的灵敏度。
心脏B超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有其目前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穿透力弱, 对于肺等含气性器官很难达到深部,难以探测,在成人颅脑的诊断方面也逊色于X 线、CT 等检测手段;另外心脏B超有高灵敏度的同时,由于其在反射法中发生多次重复反射以及环境干扰出现假反射现象, 因此有时易造成误诊。所以,我们在研究使用的过程中要发挥心脏B超的优点,并将其缺点加以改进,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许锦东.确诊冠心病该做哪些检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3,7(14):216-219.
[2] 陈丽琴.心脏B超與心电图检查98例对照分析[J].医学信息,2003,16(7):4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