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抽象的“数”与具体的“形”相互转化、相辅相承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育中运用的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近几年来,笔者从事“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与代数’领域有效渗透的研究”的课堂研究,努力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素材,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与应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使之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一、概念教学时引入数形结合,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
数和形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运用直观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概念。
《11~20各数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从一位数到两位数,这是数认识上的一次跨越。要让一年级的孩子在头脑中建立好数感、明白20以内数的组成并初步认识计数单位,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就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支撑,通过“小棒”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形象化的手段呈现出来。具体来讲,教师拿出一把小棒,让学生猜猜有几根,再公布答案(12根)。紧接着,抛出问题:怎么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12根呢?在小组讨论后,出现了多种摆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将12根小棒摆成1个10根和1个2根是最容易看清楚的,也为下面的“捆”小棒埋下伏笔。
接着,通过课件呈现12的摆法:先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再在旁边摆出2根。在学生已有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直接利用课件演示“够十根就要捆成一捆”。演示完毕,也请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进而揭示“10个一就是1个十”。最后让他们模仿着摆出1捆又几根的小棒,并在同桌内说说对方摆的是十几。
通过“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捆一捆”等活動,学生形象地理解了“10个一就是1个十”和数的组成,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生动,易于让他们接受。
二、计算探索时引入数形结合,能把枯燥的算理形象化
计算是数学教学这座大厦的根基。在教学时,我们应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而数形结合恰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时,笔者重在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重在展示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重在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过程,让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并形成计算技能。在教学中,学生想办法计算“12×4”,有画图的,有摆小棒的、有连加的、有口算的、有竖式计算的……在反馈交流中他们的思维碰撞着,初步认识了乘法竖式。而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12×4中,为什么还要用十位上的1去乘4?”时,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算法来解释竖式,显得特别主动,俨然成了课堂的小主人,在“圈”、“连”、“说”的活动中对口算、笔算与小棒图进行沟通联系,深刻理解了算理的内在本质,力显了以“形”助“数”的功效,相信计算方法的掌握就扎实了,计算教学也就到位了。
三、解决问题时引入数形结合,能让无形的思路显性化
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学生发展数学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些数学问题看似无从下手,而一旦与图形联系起来考虑,关系就变得简单明了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哪一个学生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
在学完《表内乘法(一)》后,很多学生会把一些数字小的加法问题和乘法问题混淆起来。新修订的教材就特别呈现了一个独立的例题来进行乘法问题和加法问题的比较。
教材以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两个问题,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其目的就是要巩固对乘法、加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并学会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笔者就让学生利用画图的策略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如图:
两幅图充分且直观地说明:第(1)小题是求4个5的和,也就是要把4个5加起来,加数相同,既可以用加法(5+5+5+5)来计算,也可以用乘法(4×5或5×4)来计算,当然选择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而第(2)小题是要把4和5合起来,加数不同,只能用加法计算。用图画呈现,“加数相同”与“加数不同”很直观,该用乘法还是加法来解决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中可渗透数的点,适时、有效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数”与“形”的转换中深刻体会数学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思维美。当然,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相信只要我们肯当教学的有心人,不断地研究探索,必将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数学味”,也会更加精彩。
一、概念教学时引入数形结合,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
数和形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运用直观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概念。
《11~20各数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从一位数到两位数,这是数认识上的一次跨越。要让一年级的孩子在头脑中建立好数感、明白20以内数的组成并初步认识计数单位,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就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支撑,通过“小棒”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形象化的手段呈现出来。具体来讲,教师拿出一把小棒,让学生猜猜有几根,再公布答案(12根)。紧接着,抛出问题:怎么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12根呢?在小组讨论后,出现了多种摆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将12根小棒摆成1个10根和1个2根是最容易看清楚的,也为下面的“捆”小棒埋下伏笔。
接着,通过课件呈现12的摆法:先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再在旁边摆出2根。在学生已有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直接利用课件演示“够十根就要捆成一捆”。演示完毕,也请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进而揭示“10个一就是1个十”。最后让他们模仿着摆出1捆又几根的小棒,并在同桌内说说对方摆的是十几。
通过“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捆一捆”等活動,学生形象地理解了“10个一就是1个十”和数的组成,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生动,易于让他们接受。
二、计算探索时引入数形结合,能把枯燥的算理形象化
计算是数学教学这座大厦的根基。在教学时,我们应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而数形结合恰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时,笔者重在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重在展示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重在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过程,让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并形成计算技能。在教学中,学生想办法计算“12×4”,有画图的,有摆小棒的、有连加的、有口算的、有竖式计算的……在反馈交流中他们的思维碰撞着,初步认识了乘法竖式。而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12×4中,为什么还要用十位上的1去乘4?”时,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算法来解释竖式,显得特别主动,俨然成了课堂的小主人,在“圈”、“连”、“说”的活动中对口算、笔算与小棒图进行沟通联系,深刻理解了算理的内在本质,力显了以“形”助“数”的功效,相信计算方法的掌握就扎实了,计算教学也就到位了。
三、解决问题时引入数形结合,能让无形的思路显性化
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学生发展数学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些数学问题看似无从下手,而一旦与图形联系起来考虑,关系就变得简单明了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哪一个学生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
在学完《表内乘法(一)》后,很多学生会把一些数字小的加法问题和乘法问题混淆起来。新修订的教材就特别呈现了一个独立的例题来进行乘法问题和加法问题的比较。
教材以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两个问题,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其目的就是要巩固对乘法、加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并学会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笔者就让学生利用画图的策略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如图:
两幅图充分且直观地说明:第(1)小题是求4个5的和,也就是要把4个5加起来,加数相同,既可以用加法(5+5+5+5)来计算,也可以用乘法(4×5或5×4)来计算,当然选择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而第(2)小题是要把4和5合起来,加数不同,只能用加法计算。用图画呈现,“加数相同”与“加数不同”很直观,该用乘法还是加法来解决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中可渗透数的点,适时、有效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数”与“形”的转换中深刻体会数学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思维美。当然,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相信只要我们肯当教学的有心人,不断地研究探索,必将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数学味”,也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