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底,我国监管部门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原来的逐笔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资产证券化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这不仅大大缩短了企业利用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增加融资的时间,也给市场上投资者带来了新的风险。本文在介绍资产证券化概念的基础上,基于投资人的角度提出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信用风险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产生于美国,但在我国呈现出起步较晚和发展缓慢的特点。自2004年开始试点、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的波及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停止到2011年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重新审批,可以说,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进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
但自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原来的逐笔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以来,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尤其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4-2017年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发行金额分别为401亿,2045亿、5000亿和8857亿,2015-2017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410%、144%、77%(数据来源于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在看到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时应关注到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随之带来的风险问题。
二、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相关流程
根据证监会第49号公告《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等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业务活动。而对于企业来说,基础资产一共分为两类:收益权类基础资产和债权类基础资产。
根据第49号公告规定,企业若需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融资,首先需要确立好基础资产并构建资金池;然后设立特设信托机构(SPV)将基础资产售给SPV,目的是为了通过保证基础资产的独立性达到风险隔离;接着资产服务机构对基础资产进行一系列的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最后SPV可以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发售证券来筹集资金。可以看出,在企业资产证券化发行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较多,最主要的包括发行前对发行人以及其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和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服务,这不仅影响到最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利率和发行优先级和次级的比例,同时也关乎到市场上投资者的风险大小。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特定原始权益人的经营情况
虽然说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依托于基础资产的质量来进行信用增级、信用评级,但如果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出现问题导致无法对投资者按期还本付息,此时就需要持有次级资产支持证券的企业来偿付,此时企业,即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特定原始权益人,偿付资金的保证就取决于其经营状况。尽管在对特定原始权益人的尽职调查中已经包括其主营业务情况及财务状况的分析,但很难避免发行人为了得到一个良好的信用评级采取在前一年对其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而精心策划的盈余管理,尤其是真实盈余管理对于资产服务机构来讲是不易发现的。同时,很多作为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并不能完全脱离特定权益人的经营管理,例如,游乐园未来运营收入的收益权,即便设立SPV以保证独立性,但其产生的现金流还是依赖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讲,就会存在企业基础资产产生现金流不足的前提下,由于发行人经营情况不佳难以偿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
(二)基础资产难以真正实现破产隔离
由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对于资产证券化发行过程以及发行后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成熟,还处于发展摸索阶段。受限于我国法律法规的制约,SPV中的基础资产在实际情况中与企业只能做到有限的破产隔离,若原始权益人破产,现实中也会给资产证券化产品带来风险。而且,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有的基础资产还可以出表,投资者就更难以观察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此时,投资者的收益也将受到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资产服务机构的尽职调查履约风险
从第二部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流程可以看到,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前的准备离不开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及信用增级、信用评级机构的尽职调查工作。可以说,计划管理人、托管机构和各资产服务机构的尽职服务是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常运行的合理保证。当上述机构未能做好尽职调查履约工作,或其内部作业、人员管理及系统操作不当或失误,就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四、建议
通过对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所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从以下几点提出相关的建议:
(1)投资者在关注基础资产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特定原始权益人在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近几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企业对基础资产的经营管理质量水平,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若基础资产无法按时还本付息时,发行方企业是否有稳定的现金流对资产证券化投资者进行偿付。
(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逐渐开始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来进行融资,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尤其是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规定。
(3)良好的机构声誉是其工作和资产证券产品质量的保证。投资者在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时候,应同时关注信用评级、信用增级机构以及各尽职调查机构的声誉以期减少对所投资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陳训梅. 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存在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 财会学习,2017(13):237.
[2]陈朝琳,叶丰滢,黄静如. 企业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探讨[J]. 财会通讯,2016(08):77-79.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信用风险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产生于美国,但在我国呈现出起步较晚和发展缓慢的特点。自2004年开始试点、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的波及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停止到2011年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重新审批,可以说,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进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
但自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原来的逐笔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以来,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尤其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4-2017年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发行金额分别为401亿,2045亿、5000亿和8857亿,2015-2017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410%、144%、77%(数据来源于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在看到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时应关注到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随之带来的风险问题。
二、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相关流程
根据证监会第49号公告《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等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业务活动。而对于企业来说,基础资产一共分为两类:收益权类基础资产和债权类基础资产。
根据第49号公告规定,企业若需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融资,首先需要确立好基础资产并构建资金池;然后设立特设信托机构(SPV)将基础资产售给SPV,目的是为了通过保证基础资产的独立性达到风险隔离;接着资产服务机构对基础资产进行一系列的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最后SPV可以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发售证券来筹集资金。可以看出,在企业资产证券化发行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较多,最主要的包括发行前对发行人以及其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和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服务,这不仅影响到最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利率和发行优先级和次级的比例,同时也关乎到市场上投资者的风险大小。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特定原始权益人的经营情况
虽然说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依托于基础资产的质量来进行信用增级、信用评级,但如果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出现问题导致无法对投资者按期还本付息,此时就需要持有次级资产支持证券的企业来偿付,此时企业,即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特定原始权益人,偿付资金的保证就取决于其经营状况。尽管在对特定原始权益人的尽职调查中已经包括其主营业务情况及财务状况的分析,但很难避免发行人为了得到一个良好的信用评级采取在前一年对其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而精心策划的盈余管理,尤其是真实盈余管理对于资产服务机构来讲是不易发现的。同时,很多作为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并不能完全脱离特定权益人的经营管理,例如,游乐园未来运营收入的收益权,即便设立SPV以保证独立性,但其产生的现金流还是依赖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讲,就会存在企业基础资产产生现金流不足的前提下,由于发行人经营情况不佳难以偿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
(二)基础资产难以真正实现破产隔离
由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对于资产证券化发行过程以及发行后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成熟,还处于发展摸索阶段。受限于我国法律法规的制约,SPV中的基础资产在实际情况中与企业只能做到有限的破产隔离,若原始权益人破产,现实中也会给资产证券化产品带来风险。而且,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有的基础资产还可以出表,投资者就更难以观察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此时,投资者的收益也将受到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资产服务机构的尽职调查履约风险
从第二部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流程可以看到,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前的准备离不开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及信用增级、信用评级机构的尽职调查工作。可以说,计划管理人、托管机构和各资产服务机构的尽职服务是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常运行的合理保证。当上述机构未能做好尽职调查履约工作,或其内部作业、人员管理及系统操作不当或失误,就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四、建议
通过对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所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从以下几点提出相关的建议:
(1)投资者在关注基础资产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特定原始权益人在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近几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企业对基础资产的经营管理质量水平,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若基础资产无法按时还本付息时,发行方企业是否有稳定的现金流对资产证券化投资者进行偿付。
(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逐渐开始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来进行融资,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尤其是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规定。
(3)良好的机构声誉是其工作和资产证券产品质量的保证。投资者在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时候,应同时关注信用评级、信用增级机构以及各尽职调查机构的声誉以期减少对所投资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陳训梅. 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存在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 财会学习,2017(13):237.
[2]陈朝琳,叶丰滢,黄静如. 企业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探讨[J]. 财会通讯,2016(0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