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禅是一种见性的智慧,强调“明心见性”之方,引导修行者“自见本性”。这对于当今营销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市场营销发展至今,消费者对传统营销手段已产生了免疫力,引导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发现自己”,正是禅智慧对当今营销的价值。
【关键词】禅;营销;价值
禅是一门见性的功夫,一门古老的学问,一门关乎人生命与生活的学问。禅提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1]形式上抛却了佛教其他宗派繁文缛节的累赘,强调“明心见性”之方,全依人的本性而行。禅的这股清新之风,正好可以为当今营销的发展带来别样的价值。
一、禅智慧及其方法论
禅诞生于拈花微笑之间,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于是禅产生了。禅经二十八代祖师达摩传至中国,后经六祖慧能改造,成为具有中国实践精神的中国禅宗。[1]禅自诞生之日起,就强调“识心见性,自证自悟”,自慧能中国化之后,更提倡“自见本性”的顿悟,所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紧紧把握佛教思想的根本,认为语言和文字不能准确表达禅意,反成“自见本性”的障碍,因而以其独特的方式行“不言之教”,引导修行者通过自己的力量破除常规,见性开悟。
(一)禅智慧的核心内容
禅的使命与佛教其他宗派一样,都是希望修行者了解生命和事物的真谛。但是,禅与佛教其他宗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禅认为,心外求法不可得,唯有靠修行者自己,破除知识带来的迷妄,遵循自然,“无心”才能“见”。无心是一种对任何事都不执着,不被任何事干扰的心。[2]要做到这点,禅在传道过程中,就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通过把握生活中的随机环境给予修行者醍醐灌顶,当头棒喝,让修行者在一瞬间发现自己,见性开悟。见性了,修行者就领悟了禅的真谛,达到了精神超脱的自由境界。
(二)禅智慧的传播途径
禅在弘道中提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不言之教,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基础之上的。[3]禅在传播过程中依靠禅师而进行,禅师深得禅之真谛,带领一帮弟子共同参禅。禅师在不言之教的过程中,往往创造性的结合身边的环境,鲜活而自然的运用多种方法,启迪弟子们发现自己,印证禅道。禅师与弟子们的生活简单而真实,风趣而幽默,如同禅心是超然的,参禅的生活也充满了生活乐趣,所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3]参禅,倡导的是一种追求心灵品质的生活艺术。
禅师在“不言之教”的过程中,会运用多种超越语言和逻辑的方法,遵循启发式传道的原则,帮助修行者破除传统观念的固执,引领修行者关注自身身心,发现心灵活力的源泉,见性开悟,发现禅道。这些常用的方法有:情景暗示法、棒喝法、反证法、斗机锋、绕路说禅、因材施教等,形式不拘一格,重在引导与启迪。[1][4]一旦修行者见性开悟,禅师的职责也就完成了。当年五祖弘忍将衣钵传与慧能,送慧能至江边,慧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3]可见禅是一种别样的智慧。
二、当今营销的特点及其趋势
(一)营销理论的变迁
人类经济形态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今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是满足人们各种体验的一种经济形态。体验经济中,消费者更加注重感性需求与情感性利益,[5]企业倡导体验式营销方式,围绕消费者感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设计考虑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因素在内的终极体验,引领消费者参与互动,以此让消费者留下难以忘怀的愉悦记忆。
体验式营销顺应了人类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日趋成熟的发展轨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变化,也渐渐显出其局限性。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个性化需求以及自主性需求越来越高,而在传统的体验式营销做法中,体验主题与内容总是由企业来设计,虽然考虑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体验本身还是被企业所操控和牵引,消费者的互动也是在既定环境中,感受是不自由的。当同类体验经历多了后,难免就会产生免疫能力,对企业设计的体验不感兴趣了。[6]这种情况下,体验式营销就已到了需要革新的时候。
市场营销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早期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由麦卡锡在尼尔?博顿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概念基础上将营销组合的众多因素概括为四大要素,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简称“4P”,由此构成了现代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经历了4C(顾客、成本、便利、沟通)、4R(关系、节省、关联、报酬)、4I(趣味、利益、互动、个性)等理论的演变与创新,营销组合的理论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进入到营销管理的个性化和网络化时代。[7][8]
(二)营销传统做法的瓶颈分析与当今做法的机会创新
营销理念在经历了生产导向型、产品导向型、推销导向型、营销导向型等不同时期的演变后,现已进入社会营销导向型阶段,知识营销、网络营销、文化营销、绿色营销等营销理念得到广泛运用。对现阶段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营销的传统做法瓶颈已经突显,创新的机会正在诞生。
传统做法中,营销考虑对消费者需求与行为的研究,重视对消费者需求与行为的迎合,重视在营销形式上的多种创新,如体验主题的选择与策划等,但同类体验用多了,消费者就会有免疫力,而且被动参与的体验也逐渐降低了满意度。
创新做法中,营销不再仅仅注重对消费者的迎合,开始创造条件让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发现自己,让消费者体验自主。马云的网商平台让更多商家体验到了交易的自由,宜家IKEA家居的实境营销让消费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麦鲁小城创造了让儿童发现潜能的职业体验乐园,蒲蒲兰绘本馆让消费者进入童话世界发现和释放了童真。 (三)现代营销观中体现的禅思想
“让消费者通过体验发现自己”,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由,也是一种兴奋和渴望,因此消费者乐于尝试,并且乐此不疲。前述所举的马云、宜家等例子可以说明,而且这一类的案例还很多。可见,忠诚客户的获得不需要太多的折腾,只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给予消费者发现自己的机会,并且体现恰如其分的自由。而这,正是禅智慧的根本——“自见本性”。所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迷时师度”类似于营销的传统做法,需要不断的给予消费者以刺激和迎合,引导消费者选择;“悟时自度”类似于营销的创新做法,让消费者发现自己,通过将自己的需求与企业创造的体验很自然的融为一体,实现消费者自主选择,从而乐于尝试,乐此不疲,乐于推荐。
三、禅智慧对当今营销的运用价值分析
禅智慧的核心内容是“心内求法”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传播途径是借助禅师的凝聚效应,运用多种启迪式引导方法,结合生活与自然中的随机现象,在小范围群体内互动参禅。当修行者见性开悟后快乐油然而发,进而感染和影响他人效仿。结合市场营销的4P理论,禅智慧对当今营销可操作的运用价值体现如下:
产品:禅是关乎生命的学问,是指引人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之道。未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后,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禅悟后,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1]可见禅悟后山水已与己同在,物我合一。禅是有灵魂的,可以帮助修行者发现最本真的自己。对于市场营销来讲,产品要有吸引力才能吸引消费者,而最好的吸引力就是自己影子的投射。因此生产出有灵魂的产品,就是“让消费者发现自己”。
价格:禅是“以心印心”的,不是逻辑或思考的产物。破除逻辑或思考的障碍,才能发现禅的真谛。[2]引领消费者从关注价格到关注价值,正是这点对市场营销的启示。从世俗功利的角度来看,禅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可是禅追求平衡而有创意的生活,从长远来看意义非凡。短视的价格行为以破坏秩序、丧失信用为代价,最终受损害的还是消费者,只有注重长远而平衡的利益,强调物有所值与物超所值,才能真正实现消费者与企业的共赢。
渠道:禅的传播是以禅师为中心的,禅师“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所到处运用禅理诠释禅机,发挥着传播过程中的凝聚效应与辐射效应。禅智慧信奉“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因而在禅师带动下,弟子追随,感化众生。美国学者格拉德威尔曾提出解释流行潮的引爆点理论,该理论认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可能引爆流行,在这里有某种暗合之处。[6]个别人物法则中具有某种能量的联系员、内行或推销员类比于禅师,环境威力法则中小规模流行团体类比于禅师带动下的小群体。
促销:禅师运用多种方法行“不言之教”,“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启迪修行者从生活与自然的随机现象中发现禅机,形式上不拘一格,充满了生活乐趣与幽默智慧,活泼而锐利。[3]引爆点理论中附着力因素法则强调流行物本身应具备形式上让人不可抗拒的附着力要素,禅师的传道方法正好暗合于此。挖掘促销方法中让人过目不忘的附着力要素,让促销过程变成与消费者之间生动而活泼的互动之旅,正是禅智慧对此的启迪。
综上而言,生产有灵魂的产品,引领消费者关注价值,发掘个别人物法则与环境威力法则建设渠道,挖掘附着力因素让促销更加难忘与乐于参与,就是禅智慧结合4P理论对于当今营销的价值,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引导消费者发现自己。
四、总结
禅是一门见性的功夫,强调“心内求法”,行不言之教,引领修行者“自见本性”。营销发展至今,消费者的需求与利益已发生了变化,对于传统营销做法的牵引性与功利性已渐次有了免疫力,禅智慧运用于当今营销,将如一缕清泉为营销和消费者带去活力,让消费者通过“自主”选择参与体验,从而发现生活与发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铃木大拙.禅与生活[M].刘大悲,孟祥森译.合肥:黄山书社,2010:3-20,44-59,165-190
[2]梁兆康.耶稣也说禅[M].胡因梦,张欣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36-254,60-76
[3]李普士.禅的故事[M].唐汶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11
[4]柏元海.禅宗的传教方法对禅宗发展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40
[5]刘凤军,雷丙寅,王艳霞.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8):81-86
[6]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M].钱请,覃爱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55-259,1-263
[7]谢春昌.营销组合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商业研究,2009(3):6-9
[8]魏中龙.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与评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57-61
【关键词】禅;营销;价值
禅是一门见性的功夫,一门古老的学问,一门关乎人生命与生活的学问。禅提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1]形式上抛却了佛教其他宗派繁文缛节的累赘,强调“明心见性”之方,全依人的本性而行。禅的这股清新之风,正好可以为当今营销的发展带来别样的价值。
一、禅智慧及其方法论
禅诞生于拈花微笑之间,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于是禅产生了。禅经二十八代祖师达摩传至中国,后经六祖慧能改造,成为具有中国实践精神的中国禅宗。[1]禅自诞生之日起,就强调“识心见性,自证自悟”,自慧能中国化之后,更提倡“自见本性”的顿悟,所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紧紧把握佛教思想的根本,认为语言和文字不能准确表达禅意,反成“自见本性”的障碍,因而以其独特的方式行“不言之教”,引导修行者通过自己的力量破除常规,见性开悟。
(一)禅智慧的核心内容
禅的使命与佛教其他宗派一样,都是希望修行者了解生命和事物的真谛。但是,禅与佛教其他宗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禅认为,心外求法不可得,唯有靠修行者自己,破除知识带来的迷妄,遵循自然,“无心”才能“见”。无心是一种对任何事都不执着,不被任何事干扰的心。[2]要做到这点,禅在传道过程中,就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通过把握生活中的随机环境给予修行者醍醐灌顶,当头棒喝,让修行者在一瞬间发现自己,见性开悟。见性了,修行者就领悟了禅的真谛,达到了精神超脱的自由境界。
(二)禅智慧的传播途径
禅在弘道中提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不言之教,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基础之上的。[3]禅在传播过程中依靠禅师而进行,禅师深得禅之真谛,带领一帮弟子共同参禅。禅师在不言之教的过程中,往往创造性的结合身边的环境,鲜活而自然的运用多种方法,启迪弟子们发现自己,印证禅道。禅师与弟子们的生活简单而真实,风趣而幽默,如同禅心是超然的,参禅的生活也充满了生活乐趣,所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3]参禅,倡导的是一种追求心灵品质的生活艺术。
禅师在“不言之教”的过程中,会运用多种超越语言和逻辑的方法,遵循启发式传道的原则,帮助修行者破除传统观念的固执,引领修行者关注自身身心,发现心灵活力的源泉,见性开悟,发现禅道。这些常用的方法有:情景暗示法、棒喝法、反证法、斗机锋、绕路说禅、因材施教等,形式不拘一格,重在引导与启迪。[1][4]一旦修行者见性开悟,禅师的职责也就完成了。当年五祖弘忍将衣钵传与慧能,送慧能至江边,慧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3]可见禅是一种别样的智慧。
二、当今营销的特点及其趋势
(一)营销理论的变迁
人类经济形态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今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是满足人们各种体验的一种经济形态。体验经济中,消费者更加注重感性需求与情感性利益,[5]企业倡导体验式营销方式,围绕消费者感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设计考虑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因素在内的终极体验,引领消费者参与互动,以此让消费者留下难以忘怀的愉悦记忆。
体验式营销顺应了人类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日趋成熟的发展轨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变化,也渐渐显出其局限性。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个性化需求以及自主性需求越来越高,而在传统的体验式营销做法中,体验主题与内容总是由企业来设计,虽然考虑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体验本身还是被企业所操控和牵引,消费者的互动也是在既定环境中,感受是不自由的。当同类体验经历多了后,难免就会产生免疫能力,对企业设计的体验不感兴趣了。[6]这种情况下,体验式营销就已到了需要革新的时候。
市场营销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早期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由麦卡锡在尼尔?博顿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概念基础上将营销组合的众多因素概括为四大要素,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简称“4P”,由此构成了现代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经历了4C(顾客、成本、便利、沟通)、4R(关系、节省、关联、报酬)、4I(趣味、利益、互动、个性)等理论的演变与创新,营销组合的理论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进入到营销管理的个性化和网络化时代。[7][8]
(二)营销传统做法的瓶颈分析与当今做法的机会创新
营销理念在经历了生产导向型、产品导向型、推销导向型、营销导向型等不同时期的演变后,现已进入社会营销导向型阶段,知识营销、网络营销、文化营销、绿色营销等营销理念得到广泛运用。对现阶段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营销的传统做法瓶颈已经突显,创新的机会正在诞生。
传统做法中,营销考虑对消费者需求与行为的研究,重视对消费者需求与行为的迎合,重视在营销形式上的多种创新,如体验主题的选择与策划等,但同类体验用多了,消费者就会有免疫力,而且被动参与的体验也逐渐降低了满意度。
创新做法中,营销不再仅仅注重对消费者的迎合,开始创造条件让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发现自己,让消费者体验自主。马云的网商平台让更多商家体验到了交易的自由,宜家IKEA家居的实境营销让消费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麦鲁小城创造了让儿童发现潜能的职业体验乐园,蒲蒲兰绘本馆让消费者进入童话世界发现和释放了童真。 (三)现代营销观中体现的禅思想
“让消费者通过体验发现自己”,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由,也是一种兴奋和渴望,因此消费者乐于尝试,并且乐此不疲。前述所举的马云、宜家等例子可以说明,而且这一类的案例还很多。可见,忠诚客户的获得不需要太多的折腾,只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给予消费者发现自己的机会,并且体现恰如其分的自由。而这,正是禅智慧的根本——“自见本性”。所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迷时师度”类似于营销的传统做法,需要不断的给予消费者以刺激和迎合,引导消费者选择;“悟时自度”类似于营销的创新做法,让消费者发现自己,通过将自己的需求与企业创造的体验很自然的融为一体,实现消费者自主选择,从而乐于尝试,乐此不疲,乐于推荐。
三、禅智慧对当今营销的运用价值分析
禅智慧的核心内容是“心内求法”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传播途径是借助禅师的凝聚效应,运用多种启迪式引导方法,结合生活与自然中的随机现象,在小范围群体内互动参禅。当修行者见性开悟后快乐油然而发,进而感染和影响他人效仿。结合市场营销的4P理论,禅智慧对当今营销可操作的运用价值体现如下:
产品:禅是关乎生命的学问,是指引人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之道。未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后,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禅悟后,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1]可见禅悟后山水已与己同在,物我合一。禅是有灵魂的,可以帮助修行者发现最本真的自己。对于市场营销来讲,产品要有吸引力才能吸引消费者,而最好的吸引力就是自己影子的投射。因此生产出有灵魂的产品,就是“让消费者发现自己”。
价格:禅是“以心印心”的,不是逻辑或思考的产物。破除逻辑或思考的障碍,才能发现禅的真谛。[2]引领消费者从关注价格到关注价值,正是这点对市场营销的启示。从世俗功利的角度来看,禅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可是禅追求平衡而有创意的生活,从长远来看意义非凡。短视的价格行为以破坏秩序、丧失信用为代价,最终受损害的还是消费者,只有注重长远而平衡的利益,强调物有所值与物超所值,才能真正实现消费者与企业的共赢。
渠道:禅的传播是以禅师为中心的,禅师“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所到处运用禅理诠释禅机,发挥着传播过程中的凝聚效应与辐射效应。禅智慧信奉“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因而在禅师带动下,弟子追随,感化众生。美国学者格拉德威尔曾提出解释流行潮的引爆点理论,该理论认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可能引爆流行,在这里有某种暗合之处。[6]个别人物法则中具有某种能量的联系员、内行或推销员类比于禅师,环境威力法则中小规模流行团体类比于禅师带动下的小群体。
促销:禅师运用多种方法行“不言之教”,“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启迪修行者从生活与自然的随机现象中发现禅机,形式上不拘一格,充满了生活乐趣与幽默智慧,活泼而锐利。[3]引爆点理论中附着力因素法则强调流行物本身应具备形式上让人不可抗拒的附着力要素,禅师的传道方法正好暗合于此。挖掘促销方法中让人过目不忘的附着力要素,让促销过程变成与消费者之间生动而活泼的互动之旅,正是禅智慧对此的启迪。
综上而言,生产有灵魂的产品,引领消费者关注价值,发掘个别人物法则与环境威力法则建设渠道,挖掘附着力因素让促销更加难忘与乐于参与,就是禅智慧结合4P理论对于当今营销的价值,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引导消费者发现自己。
四、总结
禅是一门见性的功夫,强调“心内求法”,行不言之教,引领修行者“自见本性”。营销发展至今,消费者的需求与利益已发生了变化,对于传统营销做法的牵引性与功利性已渐次有了免疫力,禅智慧运用于当今营销,将如一缕清泉为营销和消费者带去活力,让消费者通过“自主”选择参与体验,从而发现生活与发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铃木大拙.禅与生活[M].刘大悲,孟祥森译.合肥:黄山书社,2010:3-20,44-59,165-190
[2]梁兆康.耶稣也说禅[M].胡因梦,张欣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36-254,60-76
[3]李普士.禅的故事[M].唐汶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11
[4]柏元海.禅宗的传教方法对禅宗发展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40
[5]刘凤军,雷丙寅,王艳霞.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8):81-86
[6]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M].钱请,覃爱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55-259,1-263
[7]谢春昌.营销组合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商业研究,2009(3):6-9
[8]魏中龙.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与评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