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行为的分析,尝试以《草船借箭》的教学策略和阅读拓展策略为例,提出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几点尝试,促进学生的阅读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基础阅读;深度阅读;疑问
我们说,语文就是阅读。那么,“除了多读、爱读,‘怎么读’更是现今儿童阅读教育需要着力的方向,让孩子不是只会记忆、储存的两脚书橱,而是有感受、能应用,可以不断发现、思考、澄清而产生领悟与喜悦的阅读者。”因此,如何引领学生的阅读走向纵深,培养阅读的品质,是高年级语文老师无法回避的课题。
阅读常常被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简单来说,基础阅读是透过文字理解内容,明白意思,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是进入更高阅读层次的先决条件。检视阅读是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这种方法多采取粗读与略读方式,目的多是资料的撷取。分析阅读则需要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分析理解甚至批判性的思考。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主题阅读,学生不是读一本书,而是若干本,并能理解这些书的相关之处,提炼主题,形成某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最“烧脑”的一种阅读,但个中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也是无法言喻的。
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积累,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唤醒,领略过阅读的滋味,那么就该往更高层次去引领,这一层次就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追求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审视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时,如果只是止步于“理解草船借箭的事件;感受体会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从故事中得到启示,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此三维目标的达成,那么,笔者认为远远未能满足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求知欲,我们应该借助此文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这本书或者说这个主题的深度阅读的兴致。
激发兴趣的情境设计:草船借箭并不是诸葛亮首先使用的!是谁率先使用呢?历史事实又是怎样的?
阅读书籍指引:《三国志》《三国演义》《世说新语》。
收听广播指引:喜马拉雅《谢涛-听世界-三国》。
学生网络(阅读)搜集成果:
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濡须口。曹操为报赤壁之战败走华容道之仇,率领40万的大军再次南下,进攻濡须口。为加强长江北岸的防备工作,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就在把都城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西迁到秣陵(今江苏南京),同时花大力气扩充水军编制并加紧操练,在通往巢湖的濡须口夹水作坞,控制从巢湖到长江的水路交通要道,以此来阻挡曹操跨过长江。曹军到濡须口后,攻破了孙权在长江北面的大营。孙权闻讯亲自率领七万士兵前来迎战,结果首战告捷:消灭了曹军数千人。曹军受此挫折,便坚守营垒等待战机。孙权几次挑战,曹操高挂免战牌。
某日,孙权又亲自乘坐战船深入曹营视察。不知所措的曹操下令放箭,不一会儿,孙权一行的舰船就插满满了箭。因受箭的一面偏重,船身渐渐倾斜,孙权下令把舰船调转身来,以另一面受箭,等到舰船的两面被射上差不多数量的箭,船体恢复平衡后,大模大样毫发无损地载着弓箭回去了。
然而,罗贯中先生把这件事放在诸葛亮的身上,其实是虚构的:孔明没有“借箭”,真正“借箭”的是孙权。地点不在赤壁,是在濡须口,时间是赤壁之战之后四年多。
其实,当时孙权并没有想要去“借箭”,而是去侦察敌情。孙权的“借箭”,完全属于意外收获。我们不得不赞叹孙权的艺高人胆大的个人魅力和临危不惧的大将之才。
孙权的这次事件还引出曹操妇孺皆知的惊世之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又一日,孙权乘轻船再次驶入曹营挑战。曹操手下的将领不堪其辱,纷纷摩拳擦掌,曹操却说:“孙权只是看看我军的部署情况而已”,让士兵们做好防备就可以了,这次就不能乱放弓箭了。孙权就放心大胆地直入曹营纵深五六里远,把曹军水寨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才从从容容离去。看到孙权如此泰然自若,旁若无人,曹操仰天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喜马拉雅《谢涛-听世界-三国》也有精彩的讲演。)
更有趣的是,就在《三国演义》第七回里,就有关于“借箭”的描述。
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約十数万。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1年,当时孔明10岁。比课文里描写的208年孔明“草船借箭”早了17年。
至此,大概每一读者都会慨叹孙门三父子之神勇吧!
如此一来,文学和史实相结合,学生对“借箭”、对人物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和宽泛。不少学生也许会从此爱上《三国》。这个案例启发我们:经典好文章值得我们好好利用。文章的悬疑的情节和经典的高度决定了它的价值还应该赋予:“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有文章认为,深度阅读源于老师的“引导”,法于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而成于对主题有了“深刻认识”。笔者认为:深度阅读生于疑、导于疑、成于疑。探究的不是牛角尖,不是“胡萝卜历史”或者“酱香型白酒制作”这种零碎的“知识块”,而是无边无际的“网”。既然“阅读的终极目标是阅读”(顺德区教研室詹火滥),那么,老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示范质疑
学生对于课本的文章完成基础阅读这一层次目标是没有难度的,停留在对文本字句的精耕细耘往往容易令学生厌烦甚至有可能扼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我们需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角度生疑,质疑文章背后的深意,深挖文本背后的“大部头”。比如,梁晓声《慈母情深》背后的小说《母亲》,引导学生探究“一元多买一本《青年近卫军》背后的艰辛”:父亲在大西北工作的情况下,母亲一人支撑五个小孩的养育之艰难——陶罐煎药、寒冬暖被、忙活至深夜倦极后靠墙而睡……如此一来,学生对母爱的体验变得更加深刻和震撼,是沉甸甸的善和美。我们说,阅读终究会使人愿意成长为善良的人。 二、乘趣质疑
史达尔夫人说:“文学艺术可以在最初的一次诗情迸发中达到以后无法超越的某种美。”笔者读五年级的儿子曾一度沉迷沈石溪的《狼王梦》,一口气读完了作者全部的动物小说,并由此对沈石溪的作品孜孜以求,在相當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痴狂寻找作者的新书。我相信孩子体会到了马未都先生所说“只有读书获得的快乐才是深层次的快乐”的境界。及时推荐了蒲松龄的《狼》和杨显惠笔下对狼的精彩描述,希望孩子“究天际之变,汇多人之功”,形成对“狼性”的立体认识。
三、方向指引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兴趣为导向,学生的好奇心可能指向作者、情节、文章的人物和时代背景。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它们情节单薄、缺少联系,求知欲的唤醒时机就具有不确定性:对某个人物的喜爱往往能成为孩子燎原的“星火”,而时代背景则是一幅广阔的天地,由此容易引发孩子邂逅名著,触碰“大部头”而一往情深,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觉世界,激发学生心中温柔的、微妙的感受。《时代广场的蟋蟀》和《夏洛的网》是两把很好的钥匙。有的文章拓展可能会跨学科。比如,《桃花心木》的探究可能涉及生物;《再见了,亲人》引向历史;《自己的花是开给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的学习可能引发有的学生关注欧洲的地理或风土人情;《文成公主进藏》和《藏戏》也有可能激发学生对藏文化的关注;《跨越百年的美丽》说不定引起学生对伟大人物和科学情怀的追求呢。总之,最终实现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知识。
最后,笔者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该适当存疑:《荷塘旧事》曾引起学生对“清澈塘水”和“救人方式”的质疑;《桥》一文中那位无私伟大的村支书竟找不到真实的名字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许多学生认为《触摸春天》一文中的女孩“穿梭花丛中”精准地“拢住”蝴蝶值得怀疑,笔者也只能哂然一笑:张无忌的义父谢逊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简直与常人无异呀!《射雕英雄传》里的黑风双煞梅超风眼睛瞎了之后也是行动自如的。……那就“不知为不知”吧!学生遇到这种思索的困顿,探究的阻滞,说不定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应该好好想办法,让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插上翅膀,畅游知识王国,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唯有这样,才称得上“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眭达明.死要面子活受罪——古代公文处理趣闻杂谈[J].秘书工作,2016.
[2]严朝胜.“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2(10).
【关键词】基础阅读;深度阅读;疑问
我们说,语文就是阅读。那么,“除了多读、爱读,‘怎么读’更是现今儿童阅读教育需要着力的方向,让孩子不是只会记忆、储存的两脚书橱,而是有感受、能应用,可以不断发现、思考、澄清而产生领悟与喜悦的阅读者。”因此,如何引领学生的阅读走向纵深,培养阅读的品质,是高年级语文老师无法回避的课题。
阅读常常被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简单来说,基础阅读是透过文字理解内容,明白意思,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是进入更高阅读层次的先决条件。检视阅读是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这种方法多采取粗读与略读方式,目的多是资料的撷取。分析阅读则需要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分析理解甚至批判性的思考。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主题阅读,学生不是读一本书,而是若干本,并能理解这些书的相关之处,提炼主题,形成某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最“烧脑”的一种阅读,但个中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也是无法言喻的。
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积累,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唤醒,领略过阅读的滋味,那么就该往更高层次去引领,这一层次就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追求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审视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时,如果只是止步于“理解草船借箭的事件;感受体会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从故事中得到启示,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此三维目标的达成,那么,笔者认为远远未能满足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求知欲,我们应该借助此文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这本书或者说这个主题的深度阅读的兴致。
激发兴趣的情境设计:草船借箭并不是诸葛亮首先使用的!是谁率先使用呢?历史事实又是怎样的?
阅读书籍指引:《三国志》《三国演义》《世说新语》。
收听广播指引:喜马拉雅《谢涛-听世界-三国》。
学生网络(阅读)搜集成果:
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濡须口。曹操为报赤壁之战败走华容道之仇,率领40万的大军再次南下,进攻濡须口。为加强长江北岸的防备工作,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就在把都城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西迁到秣陵(今江苏南京),同时花大力气扩充水军编制并加紧操练,在通往巢湖的濡须口夹水作坞,控制从巢湖到长江的水路交通要道,以此来阻挡曹操跨过长江。曹军到濡须口后,攻破了孙权在长江北面的大营。孙权闻讯亲自率领七万士兵前来迎战,结果首战告捷:消灭了曹军数千人。曹军受此挫折,便坚守营垒等待战机。孙权几次挑战,曹操高挂免战牌。
某日,孙权又亲自乘坐战船深入曹营视察。不知所措的曹操下令放箭,不一会儿,孙权一行的舰船就插满满了箭。因受箭的一面偏重,船身渐渐倾斜,孙权下令把舰船调转身来,以另一面受箭,等到舰船的两面被射上差不多数量的箭,船体恢复平衡后,大模大样毫发无损地载着弓箭回去了。
然而,罗贯中先生把这件事放在诸葛亮的身上,其实是虚构的:孔明没有“借箭”,真正“借箭”的是孙权。地点不在赤壁,是在濡须口,时间是赤壁之战之后四年多。
其实,当时孙权并没有想要去“借箭”,而是去侦察敌情。孙权的“借箭”,完全属于意外收获。我们不得不赞叹孙权的艺高人胆大的个人魅力和临危不惧的大将之才。
孙权的这次事件还引出曹操妇孺皆知的惊世之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又一日,孙权乘轻船再次驶入曹营挑战。曹操手下的将领不堪其辱,纷纷摩拳擦掌,曹操却说:“孙权只是看看我军的部署情况而已”,让士兵们做好防备就可以了,这次就不能乱放弓箭了。孙权就放心大胆地直入曹营纵深五六里远,把曹军水寨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才从从容容离去。看到孙权如此泰然自若,旁若无人,曹操仰天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喜马拉雅《谢涛-听世界-三国》也有精彩的讲演。)
更有趣的是,就在《三国演义》第七回里,就有关于“借箭”的描述。
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約十数万。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1年,当时孔明10岁。比课文里描写的208年孔明“草船借箭”早了17年。
至此,大概每一读者都会慨叹孙门三父子之神勇吧!
如此一来,文学和史实相结合,学生对“借箭”、对人物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和宽泛。不少学生也许会从此爱上《三国》。这个案例启发我们:经典好文章值得我们好好利用。文章的悬疑的情节和经典的高度决定了它的价值还应该赋予:“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有文章认为,深度阅读源于老师的“引导”,法于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而成于对主题有了“深刻认识”。笔者认为:深度阅读生于疑、导于疑、成于疑。探究的不是牛角尖,不是“胡萝卜历史”或者“酱香型白酒制作”这种零碎的“知识块”,而是无边无际的“网”。既然“阅读的终极目标是阅读”(顺德区教研室詹火滥),那么,老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示范质疑
学生对于课本的文章完成基础阅读这一层次目标是没有难度的,停留在对文本字句的精耕细耘往往容易令学生厌烦甚至有可能扼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我们需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角度生疑,质疑文章背后的深意,深挖文本背后的“大部头”。比如,梁晓声《慈母情深》背后的小说《母亲》,引导学生探究“一元多买一本《青年近卫军》背后的艰辛”:父亲在大西北工作的情况下,母亲一人支撑五个小孩的养育之艰难——陶罐煎药、寒冬暖被、忙活至深夜倦极后靠墙而睡……如此一来,学生对母爱的体验变得更加深刻和震撼,是沉甸甸的善和美。我们说,阅读终究会使人愿意成长为善良的人。 二、乘趣质疑
史达尔夫人说:“文学艺术可以在最初的一次诗情迸发中达到以后无法超越的某种美。”笔者读五年级的儿子曾一度沉迷沈石溪的《狼王梦》,一口气读完了作者全部的动物小说,并由此对沈石溪的作品孜孜以求,在相當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痴狂寻找作者的新书。我相信孩子体会到了马未都先生所说“只有读书获得的快乐才是深层次的快乐”的境界。及时推荐了蒲松龄的《狼》和杨显惠笔下对狼的精彩描述,希望孩子“究天际之变,汇多人之功”,形成对“狼性”的立体认识。
三、方向指引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兴趣为导向,学生的好奇心可能指向作者、情节、文章的人物和时代背景。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它们情节单薄、缺少联系,求知欲的唤醒时机就具有不确定性:对某个人物的喜爱往往能成为孩子燎原的“星火”,而时代背景则是一幅广阔的天地,由此容易引发孩子邂逅名著,触碰“大部头”而一往情深,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觉世界,激发学生心中温柔的、微妙的感受。《时代广场的蟋蟀》和《夏洛的网》是两把很好的钥匙。有的文章拓展可能会跨学科。比如,《桃花心木》的探究可能涉及生物;《再见了,亲人》引向历史;《自己的花是开给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的学习可能引发有的学生关注欧洲的地理或风土人情;《文成公主进藏》和《藏戏》也有可能激发学生对藏文化的关注;《跨越百年的美丽》说不定引起学生对伟大人物和科学情怀的追求呢。总之,最终实现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知识。
最后,笔者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该适当存疑:《荷塘旧事》曾引起学生对“清澈塘水”和“救人方式”的质疑;《桥》一文中那位无私伟大的村支书竟找不到真实的名字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许多学生认为《触摸春天》一文中的女孩“穿梭花丛中”精准地“拢住”蝴蝶值得怀疑,笔者也只能哂然一笑:张无忌的义父谢逊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简直与常人无异呀!《射雕英雄传》里的黑风双煞梅超风眼睛瞎了之后也是行动自如的。……那就“不知为不知”吧!学生遇到这种思索的困顿,探究的阻滞,说不定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应该好好想办法,让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插上翅膀,畅游知识王国,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唯有这样,才称得上“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眭达明.死要面子活受罪——古代公文处理趣闻杂谈[J].秘书工作,2016.
[2]严朝胜.“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