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县域经济各类区要找准发展标位

来源 :当代县域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y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自然地理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类型多样、千差万别,所承载的地域功能不同,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有差别。从政府组织经济活动来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分类引导、分类指导、分类考核。从县域自身来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四川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分区分类发展的部署和要求,遵循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立足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找准自身的发展标位,量身定位、差异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分区分类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处于不同类区的四川各县域该如何确立发展方向?怎样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本县(市)的精准落地,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代县域经济》特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就此献策。本期邀请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教授坐堂本刊“专家智库”,与广大读者分享他的精彩观点。
  立足功能
  明确县域发展取向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明确各类县域发展战略取向,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不同类型的县域需要按照中央和四川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决策部署,结合其所在的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展定位和要求,立足县域承载的地域功能,明确县域发展战略取向,促进全省地域功能统筹协同。
  纳入全省重点开发区域的89个县(市、区),要更加突出经济发展功能,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重点开发区域提出的差异化发展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纳入全省农产品主产区的35个县(市),要更加突出农业产业功能,进一步调整优化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一方面,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战略对盆地中部平原浅丘区、川南低中山区和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区、盆地西缘山区和安宁河流域提出的差异化发展要求,着力保护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成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另一方面,要加强纳入重点开发的点状城镇的规划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适度集中集约布局,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纳入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57个县(市),要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部署,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更加突出生态功能,大力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方面,要着力建设生态经济,因地制宜开发利用优势特色资源,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纳入重点开发的县城镇及重点镇建设,使其成为集聚、带动、辐射乡村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
  对位要求
  全面提升县域发展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步县、先进县以及天府旅游名县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省委省政府《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步县、先进县和天府旅游名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进行考评”。不同类型的县域需要对位发展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争创和建好强县、名县和先进县,使县域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四川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出现了一批经济总量上200亿元乃至300亿元以上的经济大县。2016年,全省17个县(市)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目前,四川明确提出要加强建设现代农业、工业经济、生态文化旅游和服务业四类经济发展强县。不同类型的县域需要进一步认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聚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依托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产业园区和各类旅游示范区、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争创和建好经济强县,争取更多的县域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强县。
  自2013年以来,四川评定和表扬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县,并将连续3年被评定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命名为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2019年,四川还将评定一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先进意味着要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表率。已经获得先进县命名的县域,要有排头意识,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开拓者、先行者;要有对标意识,以省内外一流县域作为标杆,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赶超标杆县域;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发展压力,并将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不松懈。对于其他县域而言,更要以先进县作为标杆,激发县域发展新动能,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努力追赶,争取超越。
  因地制宜
  探索县域不同发展模式
  四川县域行政区数量居全国之首,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更加复杂多样,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差异巨大,比较优势各异。不同类型的县域更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全省各地产业合理分工、协同发展。
  积极探索不同地形地貌县域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地形地貌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平原县在发展工农业方面都有比较优势;丘陵县适合种植水果、饲养家禽家畜、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山区县地域面积较大,山区地貌占比高,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对外交通联系不畅,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耕地多属坡地,不适宜机械化耕作,大多远离城市、远离市场中心,其发展方式和路径与平原、丘陵县有很大的区别。四川兼有平原县、丘陵县、山区县三种地域类型。201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即印发了《关于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引导不同地形地貌的县域分类发展。平原县、丘陵县、山区县不仅是一种称谓和符号,更是一种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和现实发展情形。不同类型的县域需要充分认识和直面正视县域经济发展的这种地域差异性和特殊性,主动有为地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尤其是丘陵县、山区县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和发展模式,成为全省和全国的丘陵名县、山区名县。
  积极探索距离大中城市远近不同县域的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从区位条件来看,有的县靠近城市、有的则远离城市。这种地理区位差异导致县域经济呈现不同的方式。地理上靠近大中城市的县更容易接受中心城市的直接辐射和近域扩散,这类县域经济的独立性比较弱而对城市的依附性更强。远离大中城市的县不容易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扩散,其经济发展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在全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背景下,距离大中城市远近不同的县域需要积极改善和密切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尤其是靠近大中城市的县域更要积极融入中心城市的发展体系、发展轨迹,促进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
  大力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县域是一个有限的经济地理单元。县域有限的地域、有限的人口、有限的资源,决定其难以拥有多个国民经济的门类和行业,也难以形成多个大的产业群体。专业性、特色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同类型的县域需要深入认识特色产业的内涵和形成条件,充分发现和挖掘本地具有地域专属性和独占性的资源要素,传承和不断创新独特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方式,制造和提供具有独特使用价值或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培育独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壮大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其他文献
当前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局限在于知识陈旧老化,技术方法抽象而不实用,与现实管理实践脱节,而且当前重财务会计教育而轻视管理会计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导致管理会计人才短
清末民初 ,由于中国社会环境的剧变 ,引起人们社会心态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政治层面 ,抛弃封建专制制和君主立宪制 ,拥护民主共和制 ,推动法制建设 ;在经济层面 ,否定“士农工
构筑“人才高地”,是指人才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以高层次人才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发展理念;是指政府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的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还是指政府通过法律
“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短短三句话,概括了茂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环境保护的决心。  多年来,茂县成功修复大熊猫栖息地6万亩,完成封山育林23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5万亩,实施人工点撒播造林1万亩,建成沿国道213线、347线干旱河谷绿色长廊达170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32.8%上升到36.87%……生態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课题。  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