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崇山是西门子中国普通的一员,但不普通的是,他也是首位在西门子中国工作25年的本地员工。作为最早的一批外企人。今年53岁的他面对笔者侃侃而谈——从首钢经贸公司采购经理、到西门子中国最早的本地员工,再到西门子电站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的经历,不仅浓缩了知名外企进入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化程度中愈行愈健的发展步伐。
放弃“铁饭碗”进入知之甚少的外企打工
1975年到1984年,王崇山在首钢先担任机修工作以及销售和采购工作,之后,他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最早的跳槽一打破“铁饭碗”,成为了西门子麾下一员。在当时那个年代,做出“跳槽”这样的决定并非易事。
王崇山这样说: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急剧变化的时代,此前的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封闭,因此当时的外企对于我来说是个谜。”当时,他时任首钢经贸公司采购经理,参加了首钢组织的为期半年的英语脱产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王崇山的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回到工作岗位上,却一直没有机会充分地应用英文开展工作。这时,一位朋友向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推荐了他,他抱着好奇的心态参加了西门子的面试。
其实,西门子早在1872年就与中国有了业务往来,1904年,西门子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永久办事处,到1984年,西门子进入中国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但由于建国以后的三十年间我国严格限制外国公司和外国产品入境,因此,当时很多人对外企可谓知之甚少。王崇山由于工作原因了解首钢采用过西门子不少产品,因此知道西门子是一家不错的企业。放弃首钢的“铁饭碗”固然可惜,甚至这在很多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但王崇山选择了更大的挑战。
当得知自己被西门子录用时,王崇山既激动、又忐忑。
80年代——民族饭店套间里办公的西门子
1984年3月15日,王崇山成为了西门子北京办事处7名员工中的一员。让他颇有优越感的是,当时西门子在民族饭店力公。
改革开放以后,西门子在中国获得了新的业务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1985年10月,西门子与中国签署了《西门子公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机械工业、电气工程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备忘录》,成为了第一家应邀与我国开展深度合作的外企。因此,作为西门子钢铁行业自动化产品销售助理,王崇山也享受到了西门子业务迅速扩张带来的优越条件。
当时,只有外宾或贵宾才能入住星级饭店,但包括王崇山在内的西门子员工却也可以身着在当时算是非常时尚的西装每日出入民族饭店办公,并且拿到每月300多元的工资——比起当时很多人几十元的月工资,300多元已算是非常高的水平了,这也是首钢工资的三倍多——王崇山感到欣喜和荣耀。
“不过,有意思的是,由于民族饭店不是真正的办公场所,因此没有足够的文件柜,那时候西门子的文件,只好堆放在浴缸里。”王崇山笑着说。
农田里的总部
进入90年代,西门子在华发展步伐迅速加快——1990年,西门子成立“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大力建设公共电话系统;1991年,西门子同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了“北京技术交流培训中心”,用以培训西门子在华合作伙伴和客户;1993年,西门子开办了七个运营企业,涉及业务领域包括CSH移动网络和终端、传输设备、工厂自动化、电厂控制系统、中压开关盒电控传动装置等;199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从1991年开始,西门子由办事处升级为北京总部,办公地点也搬到了位于北京东北部的望京。当时的望京地区还是一片农田,王崇山和他的同事们也随之成为了“麦田守望者”,每天在总部大院里过着自成一体的生活。
那时,西门子的员工每天早上7点赶到指定地点乘坐公司班车,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能到达总部。最开始的时候,总部还没有食堂,甚至自来水系统也没有建设好,员工们只好每天带水带饭上班。
1996年,王崇山成为西门子KWULL(电站自动控制系统)的销售与营销经理,一些与他并肩作战过的同事们选择了跳槽,但王崇山坚持留了下来:“接连赢得新订单、项目竣工、甚至上司轻轻拍拍我肩膀,都让我不断获得成就感,对我来说,这些比金钱更重要。”
如今——西门子中国“工龄”最长的本地员工
目前,西门子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业务遍及制造、工程、采购、研发和培训等;而中国也成为了西门子全球业务的重要支柱,在未来几年,西门子计划在中国追加10亿欧元的投资用于进一步增强市场渗透。
今年,王崇山也成为了西门子中国首位在公司工作达到25年的本地员工——如今的西门子在中国已经拥有43000名员工,无论是公司制度还是硬件设施,都日趋完善。
王崇山感慨:“在我刚到西门子的头Am,德国人是公司的绝对主力,中国员工负责协助性工作;后来,中国本地员工不断增多,但包括主管经理在内的多数领导职位依旧由德国人、新加坡人或者有留学背景的港台人士担任。而如今的西门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地员工被委以重任,譬如担任高级副总裁等。这种巨大的变化,昭示了西门子在员工聘用方面的进步,也更显示了我国在培养适应国际化工作的人才方面的进步。”
25年,是王崇山工作生涯的一大半,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西门子中国由一个仅有7名员工的代表处发展为拥有43000名员工的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时期。回想当初的跳槽,王岽山笑笑:“当初有些冒险地抓住了一个机遇,让我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外企人。有同事希望我再在西门子与他并肩工作25年,这听起来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将激励我继续努力。”
放弃“铁饭碗”进入知之甚少的外企打工
1975年到1984年,王崇山在首钢先担任机修工作以及销售和采购工作,之后,他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最早的跳槽一打破“铁饭碗”,成为了西门子麾下一员。在当时那个年代,做出“跳槽”这样的决定并非易事。
王崇山这样说: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急剧变化的时代,此前的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封闭,因此当时的外企对于我来说是个谜。”当时,他时任首钢经贸公司采购经理,参加了首钢组织的为期半年的英语脱产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王崇山的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回到工作岗位上,却一直没有机会充分地应用英文开展工作。这时,一位朋友向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推荐了他,他抱着好奇的心态参加了西门子的面试。
其实,西门子早在1872年就与中国有了业务往来,1904年,西门子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永久办事处,到1984年,西门子进入中国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但由于建国以后的三十年间我国严格限制外国公司和外国产品入境,因此,当时很多人对外企可谓知之甚少。王崇山由于工作原因了解首钢采用过西门子不少产品,因此知道西门子是一家不错的企业。放弃首钢的“铁饭碗”固然可惜,甚至这在很多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但王崇山选择了更大的挑战。
当得知自己被西门子录用时,王崇山既激动、又忐忑。
80年代——民族饭店套间里办公的西门子
1984年3月15日,王崇山成为了西门子北京办事处7名员工中的一员。让他颇有优越感的是,当时西门子在民族饭店力公。
改革开放以后,西门子在中国获得了新的业务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1985年10月,西门子与中国签署了《西门子公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机械工业、电气工程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备忘录》,成为了第一家应邀与我国开展深度合作的外企。因此,作为西门子钢铁行业自动化产品销售助理,王崇山也享受到了西门子业务迅速扩张带来的优越条件。
当时,只有外宾或贵宾才能入住星级饭店,但包括王崇山在内的西门子员工却也可以身着在当时算是非常时尚的西装每日出入民族饭店办公,并且拿到每月300多元的工资——比起当时很多人几十元的月工资,300多元已算是非常高的水平了,这也是首钢工资的三倍多——王崇山感到欣喜和荣耀。
“不过,有意思的是,由于民族饭店不是真正的办公场所,因此没有足够的文件柜,那时候西门子的文件,只好堆放在浴缸里。”王崇山笑着说。
农田里的总部
进入90年代,西门子在华发展步伐迅速加快——1990年,西门子成立“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大力建设公共电话系统;1991年,西门子同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了“北京技术交流培训中心”,用以培训西门子在华合作伙伴和客户;1993年,西门子开办了七个运营企业,涉及业务领域包括CSH移动网络和终端、传输设备、工厂自动化、电厂控制系统、中压开关盒电控传动装置等;199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从1991年开始,西门子由办事处升级为北京总部,办公地点也搬到了位于北京东北部的望京。当时的望京地区还是一片农田,王崇山和他的同事们也随之成为了“麦田守望者”,每天在总部大院里过着自成一体的生活。
那时,西门子的员工每天早上7点赶到指定地点乘坐公司班车,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能到达总部。最开始的时候,总部还没有食堂,甚至自来水系统也没有建设好,员工们只好每天带水带饭上班。
1996年,王崇山成为西门子KWULL(电站自动控制系统)的销售与营销经理,一些与他并肩作战过的同事们选择了跳槽,但王崇山坚持留了下来:“接连赢得新订单、项目竣工、甚至上司轻轻拍拍我肩膀,都让我不断获得成就感,对我来说,这些比金钱更重要。”
如今——西门子中国“工龄”最长的本地员工
目前,西门子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业务遍及制造、工程、采购、研发和培训等;而中国也成为了西门子全球业务的重要支柱,在未来几年,西门子计划在中国追加10亿欧元的投资用于进一步增强市场渗透。
今年,王崇山也成为了西门子中国首位在公司工作达到25年的本地员工——如今的西门子在中国已经拥有43000名员工,无论是公司制度还是硬件设施,都日趋完善。
王崇山感慨:“在我刚到西门子的头Am,德国人是公司的绝对主力,中国员工负责协助性工作;后来,中国本地员工不断增多,但包括主管经理在内的多数领导职位依旧由德国人、新加坡人或者有留学背景的港台人士担任。而如今的西门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地员工被委以重任,譬如担任高级副总裁等。这种巨大的变化,昭示了西门子在员工聘用方面的进步,也更显示了我国在培养适应国际化工作的人才方面的进步。”
25年,是王崇山工作生涯的一大半,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西门子中国由一个仅有7名员工的代表处发展为拥有43000名员工的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时期。回想当初的跳槽,王岽山笑笑:“当初有些冒险地抓住了一个机遇,让我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外企人。有同事希望我再在西门子与他并肩工作25年,这听起来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将激励我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