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课程为幼儿一生成长奠定基础,幼儿园课程应该适合当下儿童实际,适宜“最近发展区”。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以大自然、社会生活为内容形成幼儿园亲自然课程,让幼儿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品质,同时成长教师、发展幼儿园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经过多年亲自然课程的沉淀积累,从亲自然课程体系建设、内容选择和反思评价3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课程建设思考。
关键词:亲自然、课程
亲近自然是幼儿天性的自然表露,神奇的大自然是孩子们学习的天然课堂,更是孩子们成长得快乐天地,花苑幼儿园基于儿童、结合幼儿园独有的“花田小舍”自然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科学适宜的亲自然活动,经过沉淀积累、交流研讨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一、深度研讨,形成亲自然课程体系。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亲自然课程也无可厚非的在实施之前需要研讨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为亲自然课程的实施指明方向。亲自然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主题的选择可以是对幼儿园园所文化、内涵发展的深度剖析;课程目标是亲自然课程实施的“指南针”和“方向盘”,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设计的起点、终点,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目标的制定应该包含课程总目标、课程领域目标、年龄段目标、月主题活动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结合主题和课程目标,本着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够让幼儿“研究”和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课程各部分内容安排均衡适宜,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宜生僻,越是基础的内容,越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形式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具体的组织形式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灵活地运用,且要充分发挥教师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課程评价一定要从评价教师的“教”转向儿童的“学”。例如,花苑幼儿园“花田小舍”亲自然课程,遵循孩子年龄特点和《指南》精神,形成小班“花田小舍-我眼中的大自然”、中班“花田小舍-播种的大自然”、大班“花田小舍-丰收的大自然”等主题,在各个主题下,各年级组研讨形成各领域实施具体内容,并形成课程实施计划,确保课程实施落地有声。
二、观察支持,优化亲自然课程内容。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生活即教育”。孩子们在和自然对话、与生活共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察支持是亲自然课程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例如“花田小舍”开展的中班“种植园里的故事”,孩子们在给种植的萝卜浇水时引发水到底浇在叶子上还是浇在根部的争论,在反复的浇水过程中孩子们自己讨论制定了规则,也总结了很多经验。比如站的高,可以浇的更远。当西红柿出苗的时候,一个个挨挨挤挤的,这么拥挤会影响小苗的生长吗?如果要移苗,怎么移才会不影响小苗继续生长.....枝繁叶茂的时候,她们突然发现,想要把水浇到中间西红柿的根部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一场设计新型浇水器的行动开始了,西红柿一天天长高,怎样才能让西红柿不倒呢?孩子们讨论、设计、画图,于是一场大型搭架子工程就开始了......午餐期间由豆芽引发的水培豆芽的亲自然课程,什么是水培?水里也能长出东西?豆芽真的可以在水里长出来吗?孩子们联系生活、自主思考、同伴讨论、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水培豆芽和水温、气候息息相关,并且由次引发“谁水培的豆芽最高”、“有的豆芽为什么发臭?”等系列活动,在整个课程进行中,幼儿自主探究,在教师看似“退位”的过程中,孩子拥有了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和验证的探究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经历了观察-猜想-预测-探索-实践-体验-思辨-总结的过程,成长也因此自然发生。
三、反思评价,推进亲自然课程实施。
课程的最终价值是源于儿童又回归儿童,能被儿童喜爱的课程才可称为好的课程。课程评价却是盘活整个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评价能够让课程实施者、设计者发现课程的优点与不足,并经过集体研讨形成修正不足的措施,促进课程进一步优化并便于辖区内的推广使用。例如:“花田小舍”开展的“冬日里的小浪漫”活动,旨在师幼共同开启一场冰雪之旅,在一次次的冰冻与融化的探索与尝试中,让孩子感受到冬天的气温变化引发的水的形态变化和引发关于冰花的奇思妙想与自主创意。于是教师丰富活动材料准备,提供制作好的精美冰花、饱满的果实、缤纷的花瓣和形状各异的容器,调动孩子自制冰花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赋权给孩子,让孩子自主运用材料大胆想象、自由创作、自主表述,让科学领域、艺术领域有效整合,促进孩子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述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提升。
最后,基于幼儿的天性,通过开放、自主的亲自然活动,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感受与体验、游戏与探索、表达与创造,让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积累丰富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满足幼儿心灵成长的内在需求,玩在自然,学在自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建设是系统和长期的工作》
秦都花苑幼儿园 王阿燕
关键词:亲自然、课程
亲近自然是幼儿天性的自然表露,神奇的大自然是孩子们学习的天然课堂,更是孩子们成长得快乐天地,花苑幼儿园基于儿童、结合幼儿园独有的“花田小舍”自然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科学适宜的亲自然活动,经过沉淀积累、交流研讨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一、深度研讨,形成亲自然课程体系。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亲自然课程也无可厚非的在实施之前需要研讨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为亲自然课程的实施指明方向。亲自然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主题的选择可以是对幼儿园园所文化、内涵发展的深度剖析;课程目标是亲自然课程实施的“指南针”和“方向盘”,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设计的起点、终点,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目标的制定应该包含课程总目标、课程领域目标、年龄段目标、月主题活动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结合主题和课程目标,本着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够让幼儿“研究”和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课程各部分内容安排均衡适宜,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宜生僻,越是基础的内容,越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形式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具体的组织形式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灵活地运用,且要充分发挥教师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課程评价一定要从评价教师的“教”转向儿童的“学”。例如,花苑幼儿园“花田小舍”亲自然课程,遵循孩子年龄特点和《指南》精神,形成小班“花田小舍-我眼中的大自然”、中班“花田小舍-播种的大自然”、大班“花田小舍-丰收的大自然”等主题,在各个主题下,各年级组研讨形成各领域实施具体内容,并形成课程实施计划,确保课程实施落地有声。
二、观察支持,优化亲自然课程内容。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生活即教育”。孩子们在和自然对话、与生活共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察支持是亲自然课程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例如“花田小舍”开展的中班“种植园里的故事”,孩子们在给种植的萝卜浇水时引发水到底浇在叶子上还是浇在根部的争论,在反复的浇水过程中孩子们自己讨论制定了规则,也总结了很多经验。比如站的高,可以浇的更远。当西红柿出苗的时候,一个个挨挨挤挤的,这么拥挤会影响小苗的生长吗?如果要移苗,怎么移才会不影响小苗继续生长.....枝繁叶茂的时候,她们突然发现,想要把水浇到中间西红柿的根部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一场设计新型浇水器的行动开始了,西红柿一天天长高,怎样才能让西红柿不倒呢?孩子们讨论、设计、画图,于是一场大型搭架子工程就开始了......午餐期间由豆芽引发的水培豆芽的亲自然课程,什么是水培?水里也能长出东西?豆芽真的可以在水里长出来吗?孩子们联系生活、自主思考、同伴讨论、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水培豆芽和水温、气候息息相关,并且由次引发“谁水培的豆芽最高”、“有的豆芽为什么发臭?”等系列活动,在整个课程进行中,幼儿自主探究,在教师看似“退位”的过程中,孩子拥有了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和验证的探究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经历了观察-猜想-预测-探索-实践-体验-思辨-总结的过程,成长也因此自然发生。
三、反思评价,推进亲自然课程实施。
课程的最终价值是源于儿童又回归儿童,能被儿童喜爱的课程才可称为好的课程。课程评价却是盘活整个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评价能够让课程实施者、设计者发现课程的优点与不足,并经过集体研讨形成修正不足的措施,促进课程进一步优化并便于辖区内的推广使用。例如:“花田小舍”开展的“冬日里的小浪漫”活动,旨在师幼共同开启一场冰雪之旅,在一次次的冰冻与融化的探索与尝试中,让孩子感受到冬天的气温变化引发的水的形态变化和引发关于冰花的奇思妙想与自主创意。于是教师丰富活动材料准备,提供制作好的精美冰花、饱满的果实、缤纷的花瓣和形状各异的容器,调动孩子自制冰花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赋权给孩子,让孩子自主运用材料大胆想象、自由创作、自主表述,让科学领域、艺术领域有效整合,促进孩子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述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提升。
最后,基于幼儿的天性,通过开放、自主的亲自然活动,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感受与体验、游戏与探索、表达与创造,让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积累丰富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满足幼儿心灵成长的内在需求,玩在自然,学在自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建设是系统和长期的工作》
秦都花苑幼儿园 王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