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构成了我们多彩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以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这些学科资源,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语文教材、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冲破一页页、一道道试题的束缚呢?
一、语文与政治,文道合一
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实施同政治学科有天然的联系,语文教材中包含的表达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的文章,就有“传道”的任务,一向为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培养道德观念所必需。语文学习应该是受意志和情感支配的行为,而意志和情感有赖于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建立,所以政治思想越进步、道德观念越健全,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便越好;政治教材中,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的论断,唯物辩证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方法是议论文教学的绝好素材;思想品德课中的亲情、交友、处事、人生观等话题又是中学作文中的重点议题;政治观点辨析和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师要跨越学科界限,充分发挥“文道合一”的特点,因势利导,促进语文教学。
二、语文与历史,同宗同源
语文教学中经常谈到的“要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一篇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与作品相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就是说了解历史,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反过来,历史对语文教学也有促进作用,历史教材上的许多名人事迹、名言警句就是语文教学的好材料,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等也都是语文课里所要求记忆的内容。许多古文,既是历史典故,又是文学精品,丰富的历史知识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作文课上,有的同学“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立马倚就”,有的同学却苦于材料缺乏,无从下手。殊不知,历史课本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史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材料库。历年来的中考和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沾了“历史”的光。另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助于学生动态地分析和看待一切人和事,从而得出较为可靠的、具有思想深度的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历史就是在学语文,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历史。
三、语文与地理,密不可分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赞誉祖国大好河山的名篇,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风土人情的名诗佳句。无论是边疆关塞的宏阔辽远,还是名山大川的巍峨壮丽;无论是山寺丛林的幽深,还是小桥流水的静谧,都被诗人颂扬、讴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这些大多可在地理教材和地理课堂上找到文学原型。古诗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述的就是一些地理现象和规律,《敕勒歌》展现了内蒙古的草原景观。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对语文学科的渗透和补充作用,做到资源共享,大胆“拿来”,为我所用。
四、语文与音乐,相得益彰
音乐是语言的升华,语言是音乐的表达。音乐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描绘世上最美的景致,也能表达人类各种情感。诗歌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高低升降的声调,平仄搭配,抑扬顿挫;互相响应的韵脚,回环往复,和谐流动;错落有致的节奏,长短结合,轻重相间。字里行间音乐的流动是最美的华章。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能体会到这些妙处吗?
教学生品析、诵读,没有音乐的基础是不行的。一双音乐的耳朵,一张音乐的口,一套音乐的舞蹈的动作,那也是语文。
五、语文与美术,诗情画意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细腻的刻画,却是一幅唯美的剪影。美术的想象能帮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振翅高翔。优美的文章处处有美的影子。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就不能进入文本情境,激情洋溢的文字对学生而言就只能是白纸上枯燥的符号,稍纵即逝。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引导。有的学校不开美术课,看似对语文等学科的加强和重视,其实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是不科学的。
语文是工具学科,各门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各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做语文教学的“专家”,就要以博大的胸怀、开放的姿态融合和接纳各个学科的有利元素,加强语文与各个学科的合作,借“他山之石”,用于“攻玉”,迎接新挑战,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洛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语文与政治,文道合一
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实施同政治学科有天然的联系,语文教材中包含的表达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的文章,就有“传道”的任务,一向为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培养道德观念所必需。语文学习应该是受意志和情感支配的行为,而意志和情感有赖于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建立,所以政治思想越进步、道德观念越健全,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便越好;政治教材中,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的论断,唯物辩证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方法是议论文教学的绝好素材;思想品德课中的亲情、交友、处事、人生观等话题又是中学作文中的重点议题;政治观点辨析和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师要跨越学科界限,充分发挥“文道合一”的特点,因势利导,促进语文教学。
二、语文与历史,同宗同源
语文教学中经常谈到的“要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一篇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与作品相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就是说了解历史,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反过来,历史对语文教学也有促进作用,历史教材上的许多名人事迹、名言警句就是语文教学的好材料,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等也都是语文课里所要求记忆的内容。许多古文,既是历史典故,又是文学精品,丰富的历史知识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作文课上,有的同学“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立马倚就”,有的同学却苦于材料缺乏,无从下手。殊不知,历史课本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史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材料库。历年来的中考和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沾了“历史”的光。另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助于学生动态地分析和看待一切人和事,从而得出较为可靠的、具有思想深度的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历史就是在学语文,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历史。
三、语文与地理,密不可分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赞誉祖国大好河山的名篇,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风土人情的名诗佳句。无论是边疆关塞的宏阔辽远,还是名山大川的巍峨壮丽;无论是山寺丛林的幽深,还是小桥流水的静谧,都被诗人颂扬、讴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这些大多可在地理教材和地理课堂上找到文学原型。古诗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述的就是一些地理现象和规律,《敕勒歌》展现了内蒙古的草原景观。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对语文学科的渗透和补充作用,做到资源共享,大胆“拿来”,为我所用。
四、语文与音乐,相得益彰
音乐是语言的升华,语言是音乐的表达。音乐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描绘世上最美的景致,也能表达人类各种情感。诗歌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高低升降的声调,平仄搭配,抑扬顿挫;互相响应的韵脚,回环往复,和谐流动;错落有致的节奏,长短结合,轻重相间。字里行间音乐的流动是最美的华章。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能体会到这些妙处吗?
教学生品析、诵读,没有音乐的基础是不行的。一双音乐的耳朵,一张音乐的口,一套音乐的舞蹈的动作,那也是语文。
五、语文与美术,诗情画意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细腻的刻画,却是一幅唯美的剪影。美术的想象能帮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振翅高翔。优美的文章处处有美的影子。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就不能进入文本情境,激情洋溢的文字对学生而言就只能是白纸上枯燥的符号,稍纵即逝。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引导。有的学校不开美术课,看似对语文等学科的加强和重视,其实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是不科学的。
语文是工具学科,各门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各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做语文教学的“专家”,就要以博大的胸怀、开放的姿态融合和接纳各个学科的有利元素,加强语文与各个学科的合作,借“他山之石”,用于“攻玉”,迎接新挑战,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洛宁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