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渐普遍。将传统被动学习的方法转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主动完成学习。本文就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现状与发展,结合笔者自身的了解以及经验进行相关的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怎样合作”“学习效果如何”是许多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方法提出的疑问。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社会交际能力,为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打下坚实基础,但如果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反而会造成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等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责
(一)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教师应当及时进行相关的指导与讲解,在小组团队之间出现矛盾或者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进行调节,努力维护好团体之间的關系,让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在学习小组中任务的分配、相关活动的进行教师也应当密切关注并且给出适当的建议,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合作学习不能只注重结果
值得关注度的是,小组合作学习重要的不仅仅是结果,其过程应当是更为重要的,学习的本身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获取,对于小学中的教学而言,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团体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的认知、对自身能力的培养等也很重要,不能以最终的学习效果判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科学合理分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科学的分组与明确的分工
所谓科学分组,是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各组内的需求将学生安排进相应的分组。科学、合理的分好学习小组是让小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科学的分组不仅依照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是要根据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性别等方面来决定,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其长处的同时弥补其短处,让分组学习起到真正的作用。再进行学习小组分组之后,组内成员每个人该做什么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习小组内部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每个人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秩序的维持、信息的收集、人员的管理等都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学习小组之中的明确分工至关重要。
(二)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合作的学习工程中,学习能力也应得到不断的增强。学习能力一般是指资料的收集、信息的提取、信息的分析等,但是总的来说,就是指你学习的技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无论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都是必不可缺的。学习能力的增强在以后的学习过程甚至生活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明确小组合作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一)目的的明确以及团体优势的发挥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小组的建立对象是小学语文的学生,应当注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共同天性,自身对于分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了解不深,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或者说让学习起到更好的效果,分组只是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仅仅是一种辅助方式。分组合作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的优势在哪里?没错,就是合作。何谓合作,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彼此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在遇到问题之后,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那么向组内的其他成员求助是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以上就是分组合作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的优势。
(二)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是一个团队,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团队、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个人与团队内其他成员关系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率,其次,让每个人意识到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终究不如团队,处理好人际关系,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在小组之间的存在性,增加小组之间的凝聚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每个小组之间的关系也应当去维护,不能因为学习小组的建立而使得小组之间的成员产生隔阂感。人机关系的处理不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在于团队与团队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教育改革下的一个新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机关系的处理、对共同合作重要性的认知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的探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对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改善存在的问题、探索先进的学习方式,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权友.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J].科教导刊(下旬),2015(6).
[2]李金燕.新课程背景下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
[3]刘佳.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教学法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怎样合作”“学习效果如何”是许多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方法提出的疑问。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社会交际能力,为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打下坚实基础,但如果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反而会造成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等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责
(一)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教师应当及时进行相关的指导与讲解,在小组团队之间出现矛盾或者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进行调节,努力维护好团体之间的關系,让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在学习小组中任务的分配、相关活动的进行教师也应当密切关注并且给出适当的建议,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合作学习不能只注重结果
值得关注度的是,小组合作学习重要的不仅仅是结果,其过程应当是更为重要的,学习的本身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获取,对于小学中的教学而言,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团体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的认知、对自身能力的培养等也很重要,不能以最终的学习效果判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科学合理分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科学的分组与明确的分工
所谓科学分组,是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各组内的需求将学生安排进相应的分组。科学、合理的分好学习小组是让小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科学的分组不仅依照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是要根据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性别等方面来决定,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其长处的同时弥补其短处,让分组学习起到真正的作用。再进行学习小组分组之后,组内成员每个人该做什么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习小组内部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每个人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秩序的维持、信息的收集、人员的管理等都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学习小组之中的明确分工至关重要。
(二)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合作的学习工程中,学习能力也应得到不断的增强。学习能力一般是指资料的收集、信息的提取、信息的分析等,但是总的来说,就是指你学习的技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无论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都是必不可缺的。学习能力的增强在以后的学习过程甚至生活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明确小组合作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一)目的的明确以及团体优势的发挥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小组的建立对象是小学语文的学生,应当注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共同天性,自身对于分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了解不深,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或者说让学习起到更好的效果,分组只是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仅仅是一种辅助方式。分组合作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的优势在哪里?没错,就是合作。何谓合作,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彼此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在遇到问题之后,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那么向组内的其他成员求助是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以上就是分组合作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的优势。
(二)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是一个团队,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团队、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个人与团队内其他成员关系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率,其次,让每个人意识到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终究不如团队,处理好人际关系,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在小组之间的存在性,增加小组之间的凝聚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每个小组之间的关系也应当去维护,不能因为学习小组的建立而使得小组之间的成员产生隔阂感。人机关系的处理不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在于团队与团队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教育改革下的一个新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机关系的处理、对共同合作重要性的认知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的探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对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改善存在的问题、探索先进的学习方式,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权友.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J].科教导刊(下旬),2015(6).
[2]李金燕.新课程背景下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
[3]刘佳.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教学法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