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安信托—鸿逸1号2013年以103.32%的收益高居年度私募收益率排行的榜眼。与排名靠前的泽熙等业界知名的私募相比,鸿逸几乎没什么名气,公司的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张云逸甚至称之为“草根选手”。但这并不妨碍鸿逸取得佳绩,也正是在毫无压力的放松心态下,鸿逸于2013年打了一场翻身仗。
对于2014年市场走势,张云逸表示“肯定有行情”,他看好一季度的春季行情,他同时表示消费、医药和TMT三方面的投资机会值得投资者关注。
实现翻倍收益
鸿逸1号成立于2010年12月16日,公司初始规模为3050万元。从公司收益回报曲线看到,该基金在成立之初曾取得过不错的业绩,但是随后却出现大幅回撤,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基金净值都小于1元,最低时净值甚至遭到腰斩。
2013年,鸿逸1号终于迎来打翻身仗的一年,其实现103.32%的收益,业绩十分骄人。基金净值也企稳回升,重回到1元附近。
相关资料显示,鸿逸投资的总经理兼投资总监为张云逸。张云逸是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资本市场研究和操作,具有丰富的投资和资本运作经验,对于宏观经济、经济逻辑、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以及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不过,与一些赫赫有名的私募基金经理相比,张云逸的名气却不大,有媒体甚至将其称为“草根选手”。
在2013年,名不见经传的张云逸究竟凭借什么杀手锏能够笑傲群雄呢?
“我没有参与过上半年创业板的炒作,也没有参与下半年涨得如火如荼的‘上海自贸区’。”张云逸坦言。
凭借在资本市场多年的摸爬滚打,以及对宏观经济的深刻理解,张云逸通过良好的风控,战胜了市场。他表示,除了宏观经济和A股市场复苏向好外,从自身来讲,主要是加强了投研选股及风险的控制,在每一次阶段震荡时减少回撤甚至不回撤,是他今年一直奉行和坚守的原则。
事实上,通过回顾鸿逸1号2013年的净值表现可以发现张云逸风控的优秀。自2013年初开始,鸿逸1号净值开始从底部爬升,截至上半年末,其净值已从0.49元增长到0.59元,涨幅20%。6月份上证指数的那一波下跌,丝毫没有影响到鸿逸净值下滑。进入下半年后,鸿逸1号开始发力,净值加速拉升,并于10月创下净值新高,达到1.07元,大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虽然在2013年末净值有所回撤,但并不影响其年度翻倍的收益。
跟着经济未来发展方向走
在总结2013年取得的成绩时,张云逸认为,业绩表现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行业的选择上比较得当,紧跟经济转型这条主线,主要抓住了医疗和TMT行业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是重仓持股。
事实上,从鸿逸1号低谷期到去年的翻身仗,期间张云逸也收获颇多。“这段时间我们针对自己以前的不足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投资策略,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改进:一方面我们在投资策略上做了优化;另一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第三方面严格做了一些风控方面的工作。”张云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他表示,原来看市场和经济是分开看的,带有一些散户的思维和观点,习惯跟着热点和资金流向走,没有跟经济发展的内在本质、内在规律和内在趋势融合起来。而现在基本上就是跟着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走,看好将来能够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的这些行业,未来空间非常大。
同时,对市场的认识也比以前深刻多了,无论是产业化的逻辑,还是估值成长的逻辑;以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鸿逸1号在2013年并没有去追题材和热点,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提前去布局,这样也避免了追高的风险。
对于鸿逸1号出色的风控,张云逸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精选股票、适时仓位调整,以及管住了自己“手痒”的毛病。
张云逸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同样一套逻辑或者同样一个行业会有很多标的,原来我们买入的标的,根据公司的内在价值、行业成长性、公司财务成长性、管理状况、发展战略状况、商业模式等综合评定进行打分的时候只要达到70分就可以买入了,现在我们把标准提高到了90分。这样一来,买入的股票都是优中选优的。”
看好三大行业
对2014年市场会如何演绎,张云逸表示“肯定有行情!”他表示,中国每年一季度都有一波行情,并且看好今年一季度的行情。
张云逸认为,中国大的经济发展周期已经过去,传统产业受宏观经济影响比较大,不会有大机会,只可能是周期性的波动机会。“现在中国经济转型加快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性的变化。人口老年化越来越厉害,互联网又推动整个经济转型,实现了成本下降和经济效率提高,所以我还是看好大消费、医药和TMT三方面在明年的投资机会,传统产业没有大机会,唯一的机会就是优先股推出的话,那些PE在10倍的公司可能有机会,我们也会适当关注。”张云逸表示。
具体来看,第一是大消费领域,包括酒、食品饮料等;第二是医药和医疗领域,包括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院治疗系统、中药化药等;第三是TMT行业,包括现在的与智能相关的行业、智慧城市等。
对于目前估值偏高的创业板,张云逸表示出自己的担忧,“创业板的风险还是挺大的,因为一个公司的价值和成长性不会因为它属于什么板而产生变化,主板里面跟创业板同样类型的公司、主营业务完全相同的公司、同样业务模式的公司、盈利能力也比较类似的公司,如果它们之间的估值如果差别很大,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张云逸表示。
对于2014年市场走势,张云逸表示“肯定有行情”,他看好一季度的春季行情,他同时表示消费、医药和TMT三方面的投资机会值得投资者关注。
实现翻倍收益
鸿逸1号成立于2010年12月16日,公司初始规模为3050万元。从公司收益回报曲线看到,该基金在成立之初曾取得过不错的业绩,但是随后却出现大幅回撤,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基金净值都小于1元,最低时净值甚至遭到腰斩。
2013年,鸿逸1号终于迎来打翻身仗的一年,其实现103.32%的收益,业绩十分骄人。基金净值也企稳回升,重回到1元附近。
相关资料显示,鸿逸投资的总经理兼投资总监为张云逸。张云逸是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资本市场研究和操作,具有丰富的投资和资本运作经验,对于宏观经济、经济逻辑、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以及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不过,与一些赫赫有名的私募基金经理相比,张云逸的名气却不大,有媒体甚至将其称为“草根选手”。
在2013年,名不见经传的张云逸究竟凭借什么杀手锏能够笑傲群雄呢?
“我没有参与过上半年创业板的炒作,也没有参与下半年涨得如火如荼的‘上海自贸区’。”张云逸坦言。
凭借在资本市场多年的摸爬滚打,以及对宏观经济的深刻理解,张云逸通过良好的风控,战胜了市场。他表示,除了宏观经济和A股市场复苏向好外,从自身来讲,主要是加强了投研选股及风险的控制,在每一次阶段震荡时减少回撤甚至不回撤,是他今年一直奉行和坚守的原则。
事实上,通过回顾鸿逸1号2013年的净值表现可以发现张云逸风控的优秀。自2013年初开始,鸿逸1号净值开始从底部爬升,截至上半年末,其净值已从0.49元增长到0.59元,涨幅20%。6月份上证指数的那一波下跌,丝毫没有影响到鸿逸净值下滑。进入下半年后,鸿逸1号开始发力,净值加速拉升,并于10月创下净值新高,达到1.07元,大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虽然在2013年末净值有所回撤,但并不影响其年度翻倍的收益。
跟着经济未来发展方向走
在总结2013年取得的成绩时,张云逸认为,业绩表现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行业的选择上比较得当,紧跟经济转型这条主线,主要抓住了医疗和TMT行业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是重仓持股。
事实上,从鸿逸1号低谷期到去年的翻身仗,期间张云逸也收获颇多。“这段时间我们针对自己以前的不足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投资策略,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改进:一方面我们在投资策略上做了优化;另一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第三方面严格做了一些风控方面的工作。”张云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他表示,原来看市场和经济是分开看的,带有一些散户的思维和观点,习惯跟着热点和资金流向走,没有跟经济发展的内在本质、内在规律和内在趋势融合起来。而现在基本上就是跟着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走,看好将来能够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的这些行业,未来空间非常大。
同时,对市场的认识也比以前深刻多了,无论是产业化的逻辑,还是估值成长的逻辑;以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鸿逸1号在2013年并没有去追题材和热点,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提前去布局,这样也避免了追高的风险。
对于鸿逸1号出色的风控,张云逸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精选股票、适时仓位调整,以及管住了自己“手痒”的毛病。
张云逸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同样一套逻辑或者同样一个行业会有很多标的,原来我们买入的标的,根据公司的内在价值、行业成长性、公司财务成长性、管理状况、发展战略状况、商业模式等综合评定进行打分的时候只要达到70分就可以买入了,现在我们把标准提高到了90分。这样一来,买入的股票都是优中选优的。”
看好三大行业
对2014年市场会如何演绎,张云逸表示“肯定有行情!”他表示,中国每年一季度都有一波行情,并且看好今年一季度的行情。
张云逸认为,中国大的经济发展周期已经过去,传统产业受宏观经济影响比较大,不会有大机会,只可能是周期性的波动机会。“现在中国经济转型加快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性的变化。人口老年化越来越厉害,互联网又推动整个经济转型,实现了成本下降和经济效率提高,所以我还是看好大消费、医药和TMT三方面在明年的投资机会,传统产业没有大机会,唯一的机会就是优先股推出的话,那些PE在10倍的公司可能有机会,我们也会适当关注。”张云逸表示。
具体来看,第一是大消费领域,包括酒、食品饮料等;第二是医药和医疗领域,包括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院治疗系统、中药化药等;第三是TMT行业,包括现在的与智能相关的行业、智慧城市等。
对于目前估值偏高的创业板,张云逸表示出自己的担忧,“创业板的风险还是挺大的,因为一个公司的价值和成长性不会因为它属于什么板而产生变化,主板里面跟创业板同样类型的公司、主营业务完全相同的公司、同样业务模式的公司、盈利能力也比较类似的公司,如果它们之间的估值如果差别很大,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张云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