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教师。那么如何做好终身学习呢?本文略谈几点浅见。
一、转变观念,发自内心地学
目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不少教师缺乏职业敬重感和荣誉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学习失去了原动力。
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一定要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要认识到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这样,学习才会成为每一位教师发自内心的内在要求,才能有持续不断的自我完善的内驱力。
二、志存高远,耐得住寂寞地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性,但在目前对教师评价机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高考的压力迫使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教教材”上。即使是参与一些学习活动,很多教师也是热衷于“术”的研究和实践,看书学习首选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成绩方面的书籍,追求的是“快餐”式的学习,缺乏静下心来系统学习的耐心和能力。
首先,每一位教师在开始进行学习时就要志存高远,不要满足于做一个平凡的教师,要立志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做教育专家。只有心存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其次,还要甘于寂寞,刻苦学习。古语有云:“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当教师的尤其需要如此,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追求富贵名利,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为评职称、发文章去学习,那是短视的学习,是功利主义的学习。如此才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最终成为优秀的教师,甚至成为享誉一方的教育大家。当你“蓦然回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你就能体会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喜悦。
三、广闻博览,脚踏实地地学
由于长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从一个较浅的层面去理解历史,并且往往是教的年头越长,越容易感觉自己对教材已烂熟于心,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再去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漠视,必然导致很多教师信息闭塞,不知道学什么,其实我觉得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认真读读以下几类书籍:
第一,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书籍,懂得教育的真谛和方法,这是做教师必备的知识。
第二,读一些专业的书籍,尤其是历史原著,比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类被称为“前四史”的经典原著。
第三,读一些与课本联系紧密的史学书籍,尤其是一些史学大家的书籍。比如高教社的六卷本《中国历史》和高教社2006年出版的四卷本《世界史》、张鸣著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等,这类史书与我们现今新课改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眼界,能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第四,读一些与历史学科相关的书籍。由于新课程改革淡化了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因而历史教师对于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也同样需要去埋头研究。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学
一是积极上公开课或参加赛课。公开课和赛课是一个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创造过程,是教师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展现自己的极好机会,也是教师成长进步的阶梯。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无不经历过无数次公开课的锤炼,因为通过上公开课,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许多方面的欠缺,以便更好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二是写好教学反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未必能成为名师。如果能认认真真地坚持写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为,成长=经验 反思(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撰写教学反思,把每天教学中发生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动个案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理论的剖析,既能提高写作能力、专业水平,又能不断积累丰富的科研素材。通过不断的反思,激励教师取长补短、查漏补缺,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三是结合教学实际,搞一些课题研究。教科研是引领教师由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必由之路,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一些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亲身体会理论,更新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既有利于教学进步,也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学习。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我们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我们生命的常态。 [L]
一、转变观念,发自内心地学
目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不少教师缺乏职业敬重感和荣誉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学习失去了原动力。
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一定要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要认识到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这样,学习才会成为每一位教师发自内心的内在要求,才能有持续不断的自我完善的内驱力。
二、志存高远,耐得住寂寞地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性,但在目前对教师评价机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高考的压力迫使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教教材”上。即使是参与一些学习活动,很多教师也是热衷于“术”的研究和实践,看书学习首选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成绩方面的书籍,追求的是“快餐”式的学习,缺乏静下心来系统学习的耐心和能力。
首先,每一位教师在开始进行学习时就要志存高远,不要满足于做一个平凡的教师,要立志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做教育专家。只有心存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其次,还要甘于寂寞,刻苦学习。古语有云:“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当教师的尤其需要如此,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追求富贵名利,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为评职称、发文章去学习,那是短视的学习,是功利主义的学习。如此才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最终成为优秀的教师,甚至成为享誉一方的教育大家。当你“蓦然回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你就能体会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喜悦。
三、广闻博览,脚踏实地地学
由于长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从一个较浅的层面去理解历史,并且往往是教的年头越长,越容易感觉自己对教材已烂熟于心,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再去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漠视,必然导致很多教师信息闭塞,不知道学什么,其实我觉得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认真读读以下几类书籍:
第一,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书籍,懂得教育的真谛和方法,这是做教师必备的知识。
第二,读一些专业的书籍,尤其是历史原著,比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类被称为“前四史”的经典原著。
第三,读一些与课本联系紧密的史学书籍,尤其是一些史学大家的书籍。比如高教社的六卷本《中国历史》和高教社2006年出版的四卷本《世界史》、张鸣著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等,这类史书与我们现今新课改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眼界,能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第四,读一些与历史学科相关的书籍。由于新课程改革淡化了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因而历史教师对于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也同样需要去埋头研究。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学
一是积极上公开课或参加赛课。公开课和赛课是一个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创造过程,是教师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展现自己的极好机会,也是教师成长进步的阶梯。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无不经历过无数次公开课的锤炼,因为通过上公开课,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许多方面的欠缺,以便更好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二是写好教学反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未必能成为名师。如果能认认真真地坚持写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为,成长=经验 反思(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撰写教学反思,把每天教学中发生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动个案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理论的剖析,既能提高写作能力、专业水平,又能不断积累丰富的科研素材。通过不断的反思,激励教师取长补短、查漏补缺,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三是结合教学实际,搞一些课题研究。教科研是引领教师由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必由之路,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一些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亲身体会理论,更新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既有利于教学进步,也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学习。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我们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我们生命的常态。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