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核方式改革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是科学合理地检验专业教学运行成果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全面审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考量标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显著,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考核方式系统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于进一步完善与整合教学资源进而优化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流程,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行政管理;考核方式;考试改革;专业建设
考试方式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其价值导向的基本工具。本文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在总结多年教学研究与课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系统的维度就其考核方式改革问题进行全面审思,以求对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发展有所促进。
一、行政管理专业定位
中国恢复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对其特色的理解与定位也形成了相应的思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强调两个基础理论和一个专业技能的整体结合,即在培养要求上突出人才培养方向的政治价值与公共文化导向基础上的管理理论知识素质,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作为具体操作工具的“社会调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操作技术”等实践方法。由于行政管理主要对应政府组织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以及私人组织中的一般性事务管理等实践领域,因此,管理理论知识与管理技能有机复合基础上的管理实践能力训练就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旨向,这也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谓“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1]的基本意涵。
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技能的导向对专业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运用等提出了要求,即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必须符合管理实践对适用型人才类型的标准,以有效理解与解决管理实践问题为核心内容。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既要充分合理地选定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基础和专业核心知识的课程,又要明确反映专业实践要求的技能性课程的系统训练。就行政管理专业而言,其政治学、法学等理论基础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公共精神导向,政治责任、公共服务对象决定其公共文化价值选择的优先性;其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基础需要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导向,决策、咨询、计划、协调、沟通、控制等活动离不开调查方法、数据统计以及关于人财物时间等的量化分析,就需要在科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运用。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既不是单一的管理类学科专业——以科学技术方法创新应用为主线,也不是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专业——以研究问题的基本理论形态创新见长,而是多学科有机结合的、兼容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新兴学科,它要求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整合起来,强调“专业基本知识的完整性”、“秉持服务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宗旨”、“侧重于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训练”以及“体现综合性与典型性相结合的旨趣”[2]。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运用
面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独特性,怎样使其课程考核方式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成为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从多年专业教学与研究实践看,应该说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考核方法仍然是主导形式,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整或变革主要还是补充性的或辅助性的。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方法主要涉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或多轮次考核与一次性考核之间的整合关系,同样还涉及考核主体之间的角色地位问题。一般而言,课堂讨论、辩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答问以及口试、笔试、论文等形式被安排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成为课程考核的主要类型。
1. 讨论与辩论
讨论与辩论都是围绕明确主题的集中教学方式,采取相应的衡量标准并赋予一定的分值比例,它们也会成为课程学习效果考核的常规方式。讨论是对知识和问题的一般性分析与研究,往往涉及问题的基本定义和基本方面;辩论则是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是对理论知识或实际问题存在的不同立场、观点、办法等之间的竞争性研讨,往往涉及问题的立论依据、实际影响等较为尖锐的方面。作为教学方式,它们是激发学习热情、寻觅学习灵感、活跃学习氛围和突破学习智障的有效途径;作为考核方式,它们可以量度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形成意义能力等。
2. 案例与情景
案例与情景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种教学及其考核方式,情景模拟经常成为案例分析方法的组成部分而得到广泛运用。作为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是对实践中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分解与评析,从中推演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过程,可以具体表现为多种方式,其中情景再现的模拟试验最具表演力,它可以引发生动而翔实的剧场效应。作为课程考核方式,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可以带动学习者训练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知识创新运用能力等。
3. 提问与应答
提问与答问是传统的课堂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人类知识传承的历史过程没有质的技术性飞跃,问答模式将永远担当着知识学习的基础范本。理由很简单,人类知识是累积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等,都需要学习者在不断疑问并解答疑问的进程中完成知识积淀。问答主要考核学习者基础知识娴熟程度、深度理解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4. 作业与论文
作业与论文同样可以视为既是教学方式也是考核方式。从教学方式来说,教会学习者将观察、习得和思考的现象表述为人们通常可以接受的文本形式是知识累积的基本过程,这是知识通过内化转而外化的方式,如此,才能保证学习者获得知识的确定性程度。就考核方式而言,通过对基本知识的作业解读和专门问题的深度阐释而形成自我表述的逻辑结构体系,可以全面考量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形成定义能力等,进而促使学习者具备独立思考和反思既定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保证知识创新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反映学习主体自觉意识的积累性递进。 5. 口试与笔试
口试和笔试作为专门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也是一个需要经常化训练的过程。一般而言,口试增加了现场表达的直观性、机动性和即时性,面对面的视觉空间徒增紧张感和无形压力,对于学习者综合能力考评效果显著;笔试的特点在于其考核内容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不同题型反映的知识能力要求可以较为全面地考量学习者的整体状况,因此,笔试也就成为高校教学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无论是口试或是笔试都涉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题型结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问题,这也是两种考试方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节点。
6. 操作与实务
如果说上述所有考核方式都还是以针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性层面来甄别学习者的差别或层次水平,而实际操作和参与具体的管理事务活动则主要以检测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表现为宗旨。因此,操作与实务主要以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或各类专题性实践活动的表现状态为考核内容,以完成实际的岗位管理工作、专题调研任务或一般性专业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为考评依据(量与质的指标)。这项考核的难点在于:工作岗位(包括专业实习岗位)与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的匹配程度问题难以完全保证,如此,在考核指标选定、考核流程设计以及考核主体与考核结论的权重上就需要进行精细化设计。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考核方式是在多年以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被不同程度选用的,一些考核方式如笔试、作业、论文、问答等被较为普遍地运用,案例、口试、辩论等在部分课程中运用,而近些年随着专业实践的全面展开,行政管理实务考核逐渐成为规定性的考评形式。问题是,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看,需要解决各类型课程如何选取合适的考核方式问题,即在定义课程性质并确保课程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如何更加合理地选择考核方式才是“有效的”,这就需要从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整体特征进行考核方式的系统化改革与创新。
三、行政管理专业考核方式系统化改革设计
首先,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解,确立高等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需要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觉参与考核过程的基础地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强调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应该始终贯彻自主学习的主体性理念,即训练学习者“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问答、讨论、辩论、案例模拟以及实务操作等考核形式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者自我评价的机会,使个体评价、团队评价与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的复式结构成为考核教学效果的常规方式。
其次,合理甄别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化特征,形成依课程性质、知识特点和教学目的相结合的规范化考试方式格局。从测量与鉴评的可行性维度看,相对确定的标准均可以测评出被考核对象的基本序列,问题就在于标准选择的科学合理程度。赫伯特·西蒙在论证管理决策理论时指出,由于“个人的种种决策是在‘给定条件’的环境中发生的”,“单一个体的行为不可能达到任何理性的高度”,因此,“管理人”的决策过程总是依据“有限理性”模型而“追求满意,也就是寻找一种令人满意或‘足够好即可’的行动方案”[3]。如果我们认定“满意原则”是我们选择条件或标准实际能够达到的目标,对行政管理专业考核方式的“满意”就必须建立在对环境条件的合理设定上,即依据课程性质、理论知识特征确定教学目的,并以此选择教学效果评定的“满意”方法。这样,除了共同课外,专业基础课程如政治学原理、社会学原理、法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等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考核方式应该以课堂教学中平时的问答、讨论和阶段性的辩论、作业与期末考试(闭卷或开卷笔试)为具体形式;专业课程如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学、行政领导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学等需要融入更多的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拟方法,专题论文也将成为阶段性考核或总结性考核的常用形式;而知识拓展和技能训练的专业选修课程则重点考察知识与技能运用的娴熟程度,其考核方式应以操作和实务导向为主,社会评价将成为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
再次,科学设计与安排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结构体系,选择适当情境保持考核方式难度选择的递进流程。基础部分是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的基本知识来源,因其公共责任与基本技能的综合要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以及法学等成为主要支撑,考试方式应以基本知识体系掌握得熟练程度为主,宜采取问答、作业测验、开/闭卷笔试形式。核心部分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上承基础知识下延拓展知识,以行政学、组织学、领导学、人力资源、政策学、财政学、行政法学等课程为典型,以谙熟行政管理专业本质精神为导向,宜适当增加问题讨论、专题辩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专项论文等考核方式。拓展部分则是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深度与广度延伸体系,或者以专门知识深化为目的(如前沿问题、原著导读、城市管理、机关管理等),或者以专项技能训练为标的(如公文写作、公务员培训、社会研究方法、统计分析、专业外语等),比较适宜以综合性与专门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且应以学习主体的广泛参与为基本模式,如强化团队自评、团队间互评、个体学习者互评以及师生综评等,学术论文、专题调研报告、实务操作等是较理想的考核形式。
最后,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构建制度化考核与动态化考核并行互融的有效运行机制。如前所述,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教学考核的具体形式是多样化的,关键问题在于针对不同课程选择何种方式才是有效的。从教学实践经验看,这一难点就是稳定与创新的关系,表现为考核方式选择的制度化规范与动态化灵活之间的有效整合机制问题。行政管理专业考核方式的系统化改革同样需要在深入研究和检验课程结构关系基础上确证稳定的规范安排,即对于基本知识的考量必须有稳定、规范甚至制度化的考核形式,如笔试、口试、作业、论文等基本环节和基本权重的设定;多样化考核方式的结构关系设计需要以全面质量观与不刻意增加考试负担相结合为依据;考试内容需要充分论证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以便确定课程考核的具体标准。另一方面,稳定的考核方式不可能总是有效的,它实际上针对的是基本知识的考量,而所有的专业知识都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因此,行政管理专业考核方式也必然是一种动态化的演进过程。考核方式的动态化灵活性主要通过创新组合模式来完成,即选择新型的考核形式和重组原有的考核体系,前者是探索性的,如实务操作中的一些灵活考核方式的选用或者案例分析中的各类情景设置等;后者是对常用考核形式的重新配置以便保证考核的全面性与缜密性,如日常考核的问答、作业与阶段考核的测验等构成平时成绩,再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形成综合成绩。应该说,从考核的具体形式看,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都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过程,就需要在教学目的的合理性和确定性上首先定义并进行操作性分解,这样才能保证考核标准的一致性,进而来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程度。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 教军章等.从专业实习馈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理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40-42.
[3][美]赫伯特·A. 西蒙. 管理行为[M]. 詹正茂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3,102.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考试方式系统化改革研究”(2011B00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
关键词:行政管理;考核方式;考试改革;专业建设
考试方式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其价值导向的基本工具。本文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在总结多年教学研究与课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系统的维度就其考核方式改革问题进行全面审思,以求对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发展有所促进。
一、行政管理专业定位
中国恢复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对其特色的理解与定位也形成了相应的思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强调两个基础理论和一个专业技能的整体结合,即在培养要求上突出人才培养方向的政治价值与公共文化导向基础上的管理理论知识素质,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作为具体操作工具的“社会调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操作技术”等实践方法。由于行政管理主要对应政府组织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以及私人组织中的一般性事务管理等实践领域,因此,管理理论知识与管理技能有机复合基础上的管理实践能力训练就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旨向,这也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谓“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1]的基本意涵。
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技能的导向对专业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运用等提出了要求,即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必须符合管理实践对适用型人才类型的标准,以有效理解与解决管理实践问题为核心内容。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既要充分合理地选定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基础和专业核心知识的课程,又要明确反映专业实践要求的技能性课程的系统训练。就行政管理专业而言,其政治学、法学等理论基础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公共精神导向,政治责任、公共服务对象决定其公共文化价值选择的优先性;其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基础需要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导向,决策、咨询、计划、协调、沟通、控制等活动离不开调查方法、数据统计以及关于人财物时间等的量化分析,就需要在科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运用。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既不是单一的管理类学科专业——以科学技术方法创新应用为主线,也不是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专业——以研究问题的基本理论形态创新见长,而是多学科有机结合的、兼容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新兴学科,它要求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整合起来,强调“专业基本知识的完整性”、“秉持服务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宗旨”、“侧重于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训练”以及“体现综合性与典型性相结合的旨趣”[2]。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运用
面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独特性,怎样使其课程考核方式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成为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从多年专业教学与研究实践看,应该说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考核方法仍然是主导形式,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整或变革主要还是补充性的或辅助性的。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方法主要涉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或多轮次考核与一次性考核之间的整合关系,同样还涉及考核主体之间的角色地位问题。一般而言,课堂讨论、辩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答问以及口试、笔试、论文等形式被安排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成为课程考核的主要类型。
1. 讨论与辩论
讨论与辩论都是围绕明确主题的集中教学方式,采取相应的衡量标准并赋予一定的分值比例,它们也会成为课程学习效果考核的常规方式。讨论是对知识和问题的一般性分析与研究,往往涉及问题的基本定义和基本方面;辩论则是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是对理论知识或实际问题存在的不同立场、观点、办法等之间的竞争性研讨,往往涉及问题的立论依据、实际影响等较为尖锐的方面。作为教学方式,它们是激发学习热情、寻觅学习灵感、活跃学习氛围和突破学习智障的有效途径;作为考核方式,它们可以量度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形成意义能力等。
2. 案例与情景
案例与情景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种教学及其考核方式,情景模拟经常成为案例分析方法的组成部分而得到广泛运用。作为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是对实践中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分解与评析,从中推演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过程,可以具体表现为多种方式,其中情景再现的模拟试验最具表演力,它可以引发生动而翔实的剧场效应。作为课程考核方式,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可以带动学习者训练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知识创新运用能力等。
3. 提问与应答
提问与答问是传统的课堂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人类知识传承的历史过程没有质的技术性飞跃,问答模式将永远担当着知识学习的基础范本。理由很简单,人类知识是累积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等,都需要学习者在不断疑问并解答疑问的进程中完成知识积淀。问答主要考核学习者基础知识娴熟程度、深度理解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4. 作业与论文
作业与论文同样可以视为既是教学方式也是考核方式。从教学方式来说,教会学习者将观察、习得和思考的现象表述为人们通常可以接受的文本形式是知识累积的基本过程,这是知识通过内化转而外化的方式,如此,才能保证学习者获得知识的确定性程度。就考核方式而言,通过对基本知识的作业解读和专门问题的深度阐释而形成自我表述的逻辑结构体系,可以全面考量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形成定义能力等,进而促使学习者具备独立思考和反思既定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保证知识创新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反映学习主体自觉意识的积累性递进。 5. 口试与笔试
口试和笔试作为专门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也是一个需要经常化训练的过程。一般而言,口试增加了现场表达的直观性、机动性和即时性,面对面的视觉空间徒增紧张感和无形压力,对于学习者综合能力考评效果显著;笔试的特点在于其考核内容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不同题型反映的知识能力要求可以较为全面地考量学习者的整体状况,因此,笔试也就成为高校教学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无论是口试或是笔试都涉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题型结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问题,这也是两种考试方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节点。
6. 操作与实务
如果说上述所有考核方式都还是以针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性层面来甄别学习者的差别或层次水平,而实际操作和参与具体的管理事务活动则主要以检测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表现为宗旨。因此,操作与实务主要以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或各类专题性实践活动的表现状态为考核内容,以完成实际的岗位管理工作、专题调研任务或一般性专业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为考评依据(量与质的指标)。这项考核的难点在于:工作岗位(包括专业实习岗位)与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的匹配程度问题难以完全保证,如此,在考核指标选定、考核流程设计以及考核主体与考核结论的权重上就需要进行精细化设计。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考核方式是在多年以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被不同程度选用的,一些考核方式如笔试、作业、论文、问答等被较为普遍地运用,案例、口试、辩论等在部分课程中运用,而近些年随着专业实践的全面展开,行政管理实务考核逐渐成为规定性的考评形式。问题是,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看,需要解决各类型课程如何选取合适的考核方式问题,即在定义课程性质并确保课程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如何更加合理地选择考核方式才是“有效的”,这就需要从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整体特征进行考核方式的系统化改革与创新。
三、行政管理专业考核方式系统化改革设计
首先,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解,确立高等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需要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觉参与考核过程的基础地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强调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应该始终贯彻自主学习的主体性理念,即训练学习者“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问答、讨论、辩论、案例模拟以及实务操作等考核形式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者自我评价的机会,使个体评价、团队评价与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的复式结构成为考核教学效果的常规方式。
其次,合理甄别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化特征,形成依课程性质、知识特点和教学目的相结合的规范化考试方式格局。从测量与鉴评的可行性维度看,相对确定的标准均可以测评出被考核对象的基本序列,问题就在于标准选择的科学合理程度。赫伯特·西蒙在论证管理决策理论时指出,由于“个人的种种决策是在‘给定条件’的环境中发生的”,“单一个体的行为不可能达到任何理性的高度”,因此,“管理人”的决策过程总是依据“有限理性”模型而“追求满意,也就是寻找一种令人满意或‘足够好即可’的行动方案”[3]。如果我们认定“满意原则”是我们选择条件或标准实际能够达到的目标,对行政管理专业考核方式的“满意”就必须建立在对环境条件的合理设定上,即依据课程性质、理论知识特征确定教学目的,并以此选择教学效果评定的“满意”方法。这样,除了共同课外,专业基础课程如政治学原理、社会学原理、法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等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考核方式应该以课堂教学中平时的问答、讨论和阶段性的辩论、作业与期末考试(闭卷或开卷笔试)为具体形式;专业课程如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学、行政领导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学等需要融入更多的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拟方法,专题论文也将成为阶段性考核或总结性考核的常用形式;而知识拓展和技能训练的专业选修课程则重点考察知识与技能运用的娴熟程度,其考核方式应以操作和实务导向为主,社会评价将成为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
再次,科学设计与安排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结构体系,选择适当情境保持考核方式难度选择的递进流程。基础部分是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的基本知识来源,因其公共责任与基本技能的综合要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以及法学等成为主要支撑,考试方式应以基本知识体系掌握得熟练程度为主,宜采取问答、作业测验、开/闭卷笔试形式。核心部分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上承基础知识下延拓展知识,以行政学、组织学、领导学、人力资源、政策学、财政学、行政法学等课程为典型,以谙熟行政管理专业本质精神为导向,宜适当增加问题讨论、专题辩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专项论文等考核方式。拓展部分则是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深度与广度延伸体系,或者以专门知识深化为目的(如前沿问题、原著导读、城市管理、机关管理等),或者以专项技能训练为标的(如公文写作、公务员培训、社会研究方法、统计分析、专业外语等),比较适宜以综合性与专门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且应以学习主体的广泛参与为基本模式,如强化团队自评、团队间互评、个体学习者互评以及师生综评等,学术论文、专题调研报告、实务操作等是较理想的考核形式。
最后,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构建制度化考核与动态化考核并行互融的有效运行机制。如前所述,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教学考核的具体形式是多样化的,关键问题在于针对不同课程选择何种方式才是有效的。从教学实践经验看,这一难点就是稳定与创新的关系,表现为考核方式选择的制度化规范与动态化灵活之间的有效整合机制问题。行政管理专业考核方式的系统化改革同样需要在深入研究和检验课程结构关系基础上确证稳定的规范安排,即对于基本知识的考量必须有稳定、规范甚至制度化的考核形式,如笔试、口试、作业、论文等基本环节和基本权重的设定;多样化考核方式的结构关系设计需要以全面质量观与不刻意增加考试负担相结合为依据;考试内容需要充分论证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以便确定课程考核的具体标准。另一方面,稳定的考核方式不可能总是有效的,它实际上针对的是基本知识的考量,而所有的专业知识都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因此,行政管理专业考核方式也必然是一种动态化的演进过程。考核方式的动态化灵活性主要通过创新组合模式来完成,即选择新型的考核形式和重组原有的考核体系,前者是探索性的,如实务操作中的一些灵活考核方式的选用或者案例分析中的各类情景设置等;后者是对常用考核形式的重新配置以便保证考核的全面性与缜密性,如日常考核的问答、作业与阶段考核的测验等构成平时成绩,再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形成综合成绩。应该说,从考核的具体形式看,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都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过程,就需要在教学目的的合理性和确定性上首先定义并进行操作性分解,这样才能保证考核标准的一致性,进而来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程度。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 教军章等.从专业实习馈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理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40-42.
[3][美]赫伯特·A. 西蒙. 管理行为[M]. 詹正茂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3,102.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考试方式系统化改革研究”(2011B00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