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中国环保新闻对外报道的有效性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ll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重点之一。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的环保话题也一直是外媒对中国负面报道的“重灾区”之一。
  2014年中国向污染“全面宣战”以来,政府不断加大环保力度,外媒相关报道基调有缓和之势,同时官方媒体也更加主动设置议题,对接西方话语体系,不回避问题也凸显成效,在扭转中国环境问题的国际舆论态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笔者深度参与中国环保话题对外报道,持续跟踪分析境外主流媒体播发的中国环保新闻。本文将以新华社相关英文稿件被外媒采用情况为观察视角,分析如何提升中国环保新闻对外报道的有效性。
  一、西方媒体涉华环境报道的高频词
  作为中国官方媒体,要想有针对性地做好环境对外报道,首先要了解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点。
  “雾霾”是近些年外媒涉华报道频次较高的话题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节中国北方步入雾霾高发期之际。去年底至今年初,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历了数次严重雾霾,导致20多个城市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几乎所有的境外主流通讯社都对此进行了持续滚动报道,稿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雾霾的严重程度、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空气质量对公众生活造成的影响等。
  “气候变化”是涉华报道的另一重要议题。每逢重大国际会议,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主要参与国和积极推动者,这些年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大力推动节能减排的努力广受国际社会关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积极评价。近期,特朗普推翻奥巴马气候政策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China poised to take lead on climate after Trump’s move to undo policies”(在特朗普取消政策后,中国准备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在气候方面的政策和成果。文章称,中国新的五年规划提出加速推动电动汽车、核能、风能、太阳能产业,而特朗普却把目光放在煤炭和石油上,这将让美国在清洁能源这个全球大产业上失去先机。
  其他外媒关注的中国环保话题还包括湿地环境、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据不完全统计,西方三大通讯社2016年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稿件逾千条。
  二、报道被境外媒体采用情况分析
  针对外媒的关注焦点,新华社对外部有关编辑室进行了舆情研判,并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提高传播技巧,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舆论。外媒涉华报道越来越多地依赖我国官方媒体的信源。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新华社对外英文环保报道有近百条被国际几大通讯社采用,其中不乏被采用五段以上的稿件。
  具体来看,近两年在空气污染方面,新华社对外报道不回避雾霾的范围和强度,以开放、主动的心态积极发声,密集报道政府采取的包括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等措施,这些信息“轰炸”取得了可喜效果,稿件频繁被境外通讯社采用。例如,路透社稿件“Smog returns, but Beijing says skies are getting cleaner”(雾霾重现,但北京表示空气质量正在好转)以及美联社稿件“China says some factories have violated anti-smog measures”(中国称一些工厂雾霾应对不力)都采用了新华社播发的环保部10个督察组对重点城市督查发现的违法违规稿件。
  在气候变化方面,国际重大会议节点前后新华社都会主动设置议题,集中播发一批有针对性的稿件强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回应外媒质疑。去年底新华社播发的“中国发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稿件被法新社采用。采用较好的稿件还包括:《中国减少煤炭消耗应对雾霾》《北京组建环保警察铁腕治污》《水污染防治财政资金未能有效使用》《环保部通报雾霾应对工作督察情况》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看似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措施,如“河长制”“生态红线”等,在经过编辑运用对外思维精心处理后也受到了外媒的广泛关注。
  采用率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媒体正视环保问题,客观全面频繁的报道展示了中国政府在治理污染方面的决心和举措。在这个世界共性话题上,我国官方媒体已经成为外媒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
  三、提升中国环保新闻对外报道的经验与技巧
  综合分析外媒报道关注重点和我国官方媒体稿件落地情况,可以发现环保话题是对外报道的一个“富矿”,而添加有效新闻背景、做好硬新闻、主动设置议题、创新话语体系,则是提升报道有效性的重要经验。
  1.通过背景添加,小信息也能写出大新闻
  在官方发布的环保稿件中,有很多是看似枯燥的数据发布,例如,削减煤炭产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治理雾霾的投资规划等等。处理类似数据新闻时一定要注意背景添加,使稿件更丰满、更有信息量。
  任何数据新闻,如果没有参照信息进行对比就很难传递数据背后的意义,适当的背景添加能帮助读者更直观地获取信息。例如新华社对外部2016年12月31日播发的英文稿件《2016-2020年中国将每年淘汰8亿吨煤炭落后产能》中,有一段提到:相比2015年37.5亿吨的煤炭产能,2020年煤炭产量将维持在39亿吨,而煤炭消耗量将从2015年的39.6亿吨增至2020年的41亿吨。虽然寥寥数语,这个数据对比却显示了中国煤炭业去产能的决心,稿件几乎被法新社全文采用。
  在另一篇英文稿件《环保部批评一些城市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不到位》中,作者在详细阐述各个地方政府在污染应对方面的突出问题后,添加了这样一段背景: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致使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力度来治理污染。这段信息简要地概述了目前中国环境治理所处在的位置,结合前面的内容更加凸显了中国政府治理污染的力度。
  2.注重硬消息,传递权威声音
  分析新华社对外英文报道的采用情况可以发现,相比于自说自话地宣传中国環保进展的评论性稿件,硬消息稿件的落地率往往更好,因为外媒更注重事实性信息。如果我们能提供足够支撑观点的事实,结论就不言而喻了。
  与外媒相比,官方媒体最大的优势是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权威信息。在环境报道方面,环保部是最准确、最权威的信息来源。紧盯权威发布,第一时间抓出新闻点,及时、有效地传递环保部信息是环境报道最重要的一部分。梳理新华社环保类稿件的采用可以发现,环保部的重大信息发布、对一些城市空气污染应对不力的通报批评等稿件频繁被几大通讯社采用。
  另一个权威信源是重要官员。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以及环保部官员在重要场合的表态常常备受外电“青睐”。例如,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1月份造访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强调不能让《巴黎协定》的成果付诸东流,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表态被美联社、路透社等滚动报道。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表述被法新社、美联社滚动报道。
  3.主动设置议题,创新话语体系
  在近期的环境报道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如何运用“对外思维”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让受众理解政策内容和意义给对外报道提出了一些挑战。
  以去年底中国宣布将在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为例,虽然河流治污也是海外媒体重点关注的环保话题,但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的制度说明粗略一看太对内,并没有太大对外报道价值。新华社英文稿件《中国聚焦:中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治污》巧妙地挖掘出新闻点,在标题中添加了“治污”字眼,并将“河长制”这个外国受众不熟悉的名词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着重传递了政策的创新和目的,路透社八段的稿件全文引自该稿,并且标题几乎未加改动,收获了出乎意料的采用效果。另一篇关于中国首次划定国家生态安全“红线”的报道,新华社英文稿件在导语中将生态红线的概念用简单的语言向读者解释清楚,并对政策意义进行了全面到位的解读,使中央大政方针更具生动性、贴近性。后来,路透社稿件前五段都采用了新华社稿件。
其他文献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图片在媒体报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民摄影成为图片传播新兴的力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不断涌现,对传统的图片采编和传播方式构成严峻挑战,受众的图片消费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作为国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创刊36年来始终坚持大图片采编格局,引领业界潮流。本文以笔者亲身经历的天津大爆炸采访所感所悟,讨论当下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摄影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以
期刊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文件明确提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作为国家对外交往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青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带一路”
期刊
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媒体外交(Media Diplomacy)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一种与传统的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相并重的外交手段。①以陕西卫视作为策划主体的大型跨国体验电视报道行动《丝绸之路万里行》见证了“一带一路”从战略构想到务实合作的过程,生动地记录、解读和实践着“丝路五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凝聚国际社会共识的媒体外交范例,也是对电视外交理念的实践、丰富和拓展。
期刊
提升“美丽河北”外宣品牌,对于提升河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对于凝聚河北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向心力,对于推动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打造“美丽河北”外宣品牌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去年以来,河北省外宣战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深化对外宣传工作,着力打造“美丽河北”外宣品牌。  1.在加强重大主题外宣中打造“美丽河北”外宣品牌。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筹办
期刊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提出了“五通”概念,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2015年3月,在我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将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区域之一,而“五通”概念也再次被提及和阐释。其中,民心相通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及学者的普遍关注,毋庸置疑,促进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
期刊
智库对话正在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如何善用智库平台、在国际交往中高效听取和交流意见,如何提升智库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研究能力、强化其在公共外交上的主导力,是中国新型特色智库需要不断探讨、探索和应对的难题。可以说,通过脚踏实地构建新型智库外交模式、吸纳他国智慧并传播中国理念,是眼下新型特色智库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这个意义上看,近日中美元首首次会晤前的中美智库系列对话会可以作为最新案例,为我们更好地
期刊
全国“两会”报道是新闻媒体相互竞争、大显身手的时候。毫无疑问,“两会”的新闻可以用海量来形容,数千名中外记者每天采写播发的内容让人目不暇接,再加上加工制作后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的篇幅,即时发稿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人大会议的地方代表团往往处在新闻的夹缝中,主流媒体左顾右盼,一般情况下媒体不太重视“两会”上的“地方新闻”,他们盯的是主席台、新闻发言人、部长通道和明星代表委员。在这样的情形下,记者在报道
期刊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下简称“央视纪录”)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与国际传媒机构的各类合作模式,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合拍项目,以扩大频道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但是这些通过国际合拍实现播出的纪录片作品,其在国际受众中的反馈,我们一直缺少精确的统计与深度的挖掘与分析。而对于国际受众的研究与把握,恰恰是进一步开展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同时,在媒介融合、媒介转型这一全球性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受众群体对电视节
期刊
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有多数人认可,就会越发大胆地传播;而发觉某一观点只有少数人支持,可能会出于防止自己被孤立的心态而保持沉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在跨国传播时代,现存的国际传播秩序和传播科技维持并强化了殖民主义时期国与国之间业已存在的不平等。以西方为首的部分传播大国正控制世界信息流通体系,从而使“沉默的螺旋”这一规
期刊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尼葛洛庞帝将数字化生存和平台相联系,认为数字化是为存在和活动于现实社会的人提供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是一种近乎真实的虚拟空间。过去媒体实际上就扮演着类似平台的角色,以内容资源连接着广告商和受众,但传统媒体“平台”开放性不足。而平台型媒体是指既保留了人工编辑的权威性,又面向用户开放媒体使用权的数字化平台。  平台型媒体照顾到价值在整个媒体价值链中每个环节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