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对湖北省十二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要大力发展经济。
【关键词】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正处于若瑟姆城市发展理论(S型曲线)的第二阶段,即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亚洲都是土地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尽管如此,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外延式土地利用造成城市用地过度膨胀,侵占耕地现象严重;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观,城市土地产出率与国外同类城市相比很低;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城市的重复建设降低了土地投资的效益,既不能促进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也不能使自身产生应有的集聚效应。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缺乏对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以及将评价结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就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拟通过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从而为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一、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的研究现状
根据作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我国已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并采用了若干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他们考虑的因素有所不同,其评价指标体系并不一致。如赵鹏军等(2001)从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高效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应该以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经济效益的高效化、社会效益的高效化、环境效益的高效化、土地利用的充分化、土地利用的紧凑化和土地利用的综合化为七大子目标,这些子目标又可分别由21个具体指标综合反映。汪波等(2006)认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三个主要目标,其子目标为投入产出水平、集约发展趋势、生活品质、城市化水平、噪声污染、绿化水平,每一个子目标又由不同的指标具体反应。而杨树海(2007)则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以人口聚集程度、经济聚集程度、生态环境协调程度为目标,具体通过人口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均GDP、污水处理率、绿化率等指标来反映。
尽管我国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但多数学者的研究仅限于理论研究而未将其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具体的城市评价。同时,有的学者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个别指标的可操作性较差,数据获取也比较困难。因此,本文在分析和借鉴一些学者思路和观点的基础上,依据整体性、代表性、科学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初步建立起用以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湖北省十二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分析
1、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及评价原则,结合现阶段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现状,确定了如下指标体系(见图1)。
2、权重的分配
为了说明判断矩阵及权重分配的合理性,还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CI为一致性检验指标,CR为一致性比率。根据一致性检验理论,当CI=0时,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差。同时,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需判断一致性比率CR的值,当CR<0.10时,认为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按照检验顺序,依次对指标层及分目标层确定权重的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各层次的CI和CR的值均小于0.10,因此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然后进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所得CI和CR的值也均小于0.10,因此一致性也较好,结果也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
3、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性质不同,取值范围相差很大,不具有直接可比性,所以首先要将这些不同方面而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值。本文以2006年湖北统计年鉴及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为原始数据,通过极差标准化法来消除量纲,其标准化计算方法是:
对正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计算公式是:
对负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计算公式是:
其中i表示第i个城市,Xij表示第i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Xjmax表示第j个指标中的最大值,Xjmin表示第j个指标中的最小值,fij表示无量纲化后的数值.。
以人口集聚程度中的人口密度指标为例,人口密度指标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而言是一项正指标,即人口密度越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因此在对该指标下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采用公式(1)。通过查阅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可以得知,湖北省的城市中,武汉市人口密度最高,十堰市人口密度最低,因此经过处理后武汉市人口密度的无量纲化数值为100,而十堰市人口密度的无量纲化数值为0。
4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得分。经过计算可得到十二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得分(见表2)。
根据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表2)可以知道,总体来看,湖北省十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各有不同,其中武汉作为省会城市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水平值为87.52,远远高于第二位的宜昌和第三位的襄樊,比其他城市高出更多。
通过城市间不同数据的对比,本文认为,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主要贡献力量来自于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其他十一城市综合分值远低于武汉市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们的经济积聚程度远低于武汉市。此外,这些城市之间综合分值的差异虽然与人口集聚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密切相关,但更受经济积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经济集聚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要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可能会降低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如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但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如何回避这种降低,而是如何控制降低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9).
[2] 汪波、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
[3] 杨树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7(1).
[4] 曲凯:济南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山东经济,2006(6).
[5]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关键词】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正处于若瑟姆城市发展理论(S型曲线)的第二阶段,即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亚洲都是土地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尽管如此,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外延式土地利用造成城市用地过度膨胀,侵占耕地现象严重;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观,城市土地产出率与国外同类城市相比很低;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城市的重复建设降低了土地投资的效益,既不能促进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也不能使自身产生应有的集聚效应。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缺乏对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以及将评价结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就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拟通过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从而为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一、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的研究现状
根据作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我国已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并采用了若干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他们考虑的因素有所不同,其评价指标体系并不一致。如赵鹏军等(2001)从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高效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应该以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经济效益的高效化、社会效益的高效化、环境效益的高效化、土地利用的充分化、土地利用的紧凑化和土地利用的综合化为七大子目标,这些子目标又可分别由21个具体指标综合反映。汪波等(2006)认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三个主要目标,其子目标为投入产出水平、集约发展趋势、生活品质、城市化水平、噪声污染、绿化水平,每一个子目标又由不同的指标具体反应。而杨树海(2007)则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以人口聚集程度、经济聚集程度、生态环境协调程度为目标,具体通过人口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均GDP、污水处理率、绿化率等指标来反映。
尽管我国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但多数学者的研究仅限于理论研究而未将其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具体的城市评价。同时,有的学者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个别指标的可操作性较差,数据获取也比较困难。因此,本文在分析和借鉴一些学者思路和观点的基础上,依据整体性、代表性、科学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初步建立起用以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湖北省十二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分析
1、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及评价原则,结合现阶段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现状,确定了如下指标体系(见图1)。
2、权重的分配
为了说明判断矩阵及权重分配的合理性,还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CI为一致性检验指标,CR为一致性比率。根据一致性检验理论,当CI=0时,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差。同时,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需判断一致性比率CR的值,当CR<0.10时,认为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按照检验顺序,依次对指标层及分目标层确定权重的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各层次的CI和CR的值均小于0.10,因此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然后进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所得CI和CR的值也均小于0.10,因此一致性也较好,结果也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
3、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性质不同,取值范围相差很大,不具有直接可比性,所以首先要将这些不同方面而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值。本文以2006年湖北统计年鉴及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为原始数据,通过极差标准化法来消除量纲,其标准化计算方法是:
对正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计算公式是:
对负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计算公式是:
其中i表示第i个城市,Xij表示第i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Xjmax表示第j个指标中的最大值,Xjmin表示第j个指标中的最小值,fij表示无量纲化后的数值.。
以人口集聚程度中的人口密度指标为例,人口密度指标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而言是一项正指标,即人口密度越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因此在对该指标下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采用公式(1)。通过查阅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可以得知,湖北省的城市中,武汉市人口密度最高,十堰市人口密度最低,因此经过处理后武汉市人口密度的无量纲化数值为100,而十堰市人口密度的无量纲化数值为0。
4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得分。经过计算可得到十二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得分(见表2)。
根据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表2)可以知道,总体来看,湖北省十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各有不同,其中武汉作为省会城市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水平值为87.52,远远高于第二位的宜昌和第三位的襄樊,比其他城市高出更多。
通过城市间不同数据的对比,本文认为,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主要贡献力量来自于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其他十一城市综合分值远低于武汉市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们的经济积聚程度远低于武汉市。此外,这些城市之间综合分值的差异虽然与人口集聚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密切相关,但更受经济积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经济集聚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要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可能会降低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如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但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如何回避这种降低,而是如何控制降低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9).
[2] 汪波、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
[3] 杨树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7(1).
[4] 曲凯:济南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山东经济,2006(6).
[5]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