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课堂上就要活跃学习气氛,教师就必须利用知识固有的内在力,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关键词:品德课;积极性: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7-056-01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本(试用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安排了不少趣味因素。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趣味因素,把“趣”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1 利用教材插图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为主,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物体、图画,感知十分敏感,对刺激物间的色彩差异容易引起有益注意。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彩色插图。插图与课文有机地联系着,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教材的直观性,又与儿童生活实际或爱好相吻合并富有儿童情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道德认识、行为习惯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儿童对知识的接受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彩圈的设计感觉效果都会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行为习惯,调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 利用形式多样的课文体裁
小学生生性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材中,课文的体裁形式多样,低年级多采用故事、童话、儿歌和寓言的形式。中高年级增加了一些夹叙夹议、寓理于事的事理型课文,特别是讨论式课文,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深受学生欢迎。
3 充分利用练习形式
练习与课文融为一体,对主体教育起到了巩固、补充、深化的作用,练习后面还附有阅读材料,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材在每篇课文中都配有一定的交互性练习题。练习的内容,一般都紧扣课文,能有效地围绕课文中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并且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这些练习形式多样:读一读儿歌,听一听歌曲、故事,想一想、说一说自己该怎样做,辨一辨课文中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好,自己动手做一做,演一演节目,这些都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创设和谐课堂的教学情境
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状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1、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丰富教材内容
课文的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课本的插图是静态的,只能反映事物的结果,不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显示被观察对象的生动形象,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电脑多媒体采用覆盖、旋转、抽拉、跳动等手段,能变小为大,化静为动,使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充分展现事件的发生与图形间的关系。
2、再现生活情境,弥补教材的不足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有很多教材讲的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或身边的事情,只不过是学生平时没有认识到或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编导一些表演节目,让学生在表演中再现生活情景,使学生悟道明理。
3、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教材内容
小学生好胜心强,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应及时地、巧妙地提出一些启发性、明理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评价。如学生看了《现在的我能做什么》的表演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谈想法:(1)看了刚才的两个表演,你喜欢红红还是强强?(2)你为什么喜欢红红?她爱劳动表现在什么地方’(3)强强不爱劳动表现在哪些地方?(4)为什么自己能做的事自己要去做呢?
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懂得: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去做,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再请一些做得好的同学发言,并予以肯定。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又能明理。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好的内因,所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己教育自己。
由于小学生对固定不变的“老一套”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教学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情感感染法、快乐教学法、讲述诱导法、引导探究法、榜样示范法等,都含有丰富的情趣,给学生以新颖感,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保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学生道德认识的尺子。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所以,教师要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实践的要求,指出行为方向,努力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条件,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积极性。如学习《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后,组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双手最勤巧”的活动。又如教学《爱惜时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写字、口算比赛,看1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能算多少道口算题,课后,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各项专业中1分钟所做的工作。这样利用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材料,使学生懂得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以达到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品德课;积极性: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7-056-01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本(试用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安排了不少趣味因素。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趣味因素,把“趣”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1 利用教材插图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为主,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物体、图画,感知十分敏感,对刺激物间的色彩差异容易引起有益注意。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彩色插图。插图与课文有机地联系着,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教材的直观性,又与儿童生活实际或爱好相吻合并富有儿童情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道德认识、行为习惯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儿童对知识的接受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彩圈的设计感觉效果都会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行为习惯,调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 利用形式多样的课文体裁
小学生生性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材中,课文的体裁形式多样,低年级多采用故事、童话、儿歌和寓言的形式。中高年级增加了一些夹叙夹议、寓理于事的事理型课文,特别是讨论式课文,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深受学生欢迎。
3 充分利用练习形式
练习与课文融为一体,对主体教育起到了巩固、补充、深化的作用,练习后面还附有阅读材料,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材在每篇课文中都配有一定的交互性练习题。练习的内容,一般都紧扣课文,能有效地围绕课文中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并且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这些练习形式多样:读一读儿歌,听一听歌曲、故事,想一想、说一说自己该怎样做,辨一辨课文中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好,自己动手做一做,演一演节目,这些都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创设和谐课堂的教学情境
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状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1、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丰富教材内容
课文的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课本的插图是静态的,只能反映事物的结果,不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显示被观察对象的生动形象,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电脑多媒体采用覆盖、旋转、抽拉、跳动等手段,能变小为大,化静为动,使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充分展现事件的发生与图形间的关系。
2、再现生活情境,弥补教材的不足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有很多教材讲的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或身边的事情,只不过是学生平时没有认识到或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编导一些表演节目,让学生在表演中再现生活情景,使学生悟道明理。
3、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教材内容
小学生好胜心强,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应及时地、巧妙地提出一些启发性、明理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评价。如学生看了《现在的我能做什么》的表演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谈想法:(1)看了刚才的两个表演,你喜欢红红还是强强?(2)你为什么喜欢红红?她爱劳动表现在什么地方’(3)强强不爱劳动表现在哪些地方?(4)为什么自己能做的事自己要去做呢?
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懂得: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去做,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再请一些做得好的同学发言,并予以肯定。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又能明理。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好的内因,所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己教育自己。
由于小学生对固定不变的“老一套”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教学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情感感染法、快乐教学法、讲述诱导法、引导探究法、榜样示范法等,都含有丰富的情趣,给学生以新颖感,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保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学生道德认识的尺子。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所以,教师要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实践的要求,指出行为方向,努力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条件,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积极性。如学习《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后,组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双手最勤巧”的活动。又如教学《爱惜时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写字、口算比赛,看1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能算多少道口算题,课后,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各项专业中1分钟所做的工作。这样利用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材料,使学生懂得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以达到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