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武陵山区深处,一家四代人先后撑起船篙,在大沙河上摆渡百余年,风雨无阻,分文不取,只为坚守一个源自清代的家族诺言。2013年9月2日,以万其珍一家为原型的电影《我的渡口》,在第37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特别大奖”!
一诺百年不言悔
2008年8月底的一天,39岁的万芳权行色匆匆从武汉赶回家乡——湖北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因为父亲摆渡时摔倒,必须卧床三个月休养。
万芳权的父亲名叫万其珍,时年69岁。为方便乡亲和游客渡过水深50多米的大沙河,他在这个渡口撑船10多年,却从不向大家收取一分钱。因老人义渡时不慎摔伤手脚,便将外出打工的他叫回,希望他能替自己撑两个月船。
回到家中,看到瘦弱的父亲,万芳权既心疼又生气。在此之前,他和妻子已经多次劝说老人,不让他再到渡口当义务艄公,河宽200米,摆渡一趟要10多分钟,一天至少来回60趟,别说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就算换成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也绝非易事。可父亲总说他硬朗,不能违背万家的家族诺言!
家族诺言源于清朝光绪年间。1877年,为逃兵役和水灾,万其珍的爷爷万作柱,从江汉平原的监利县举家逃难到大沙河村。作为外乡人,当地山民不仅没有排斥他,还为万家提供诸多帮助。凭着众人的接济,万作柱得以在此安家落户。
由于大沙河村被一条大河一隔为二,不少人家住河这边,耕地和亲戚们却在对岸,每天要绕行很远的旱路到对面劳作,或走亲访友。后来,有人自造木筏,但时常翻船落水。万作柱目睹此景,与家人商议,卖掉家里几头猪,建造一艘能载10人的木船,并向乡亲们承诺,今后万家义务摆渡,不收取费用。从那以后,万家人站立船头撑篙行船的影子,就深深烙在了大沙河的一湾碧水中。
1925年,万作柱病逝前将儿孙叫到床前,告诫道:“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你们要继续。”此后,长子万术材接过篙竿,继续为乡亲摆渡。再后来,万术材因病“退役”,又将篙竿交给弟弟万术荣。
由于村民们过河频繁,摆渡者不能长时间离开渡口,万术荣干脆睡在岸边的岩洞里,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后来,因感念万家的好,大沙河村的乡亲们在渡口旁分出近6亩田地,交给万家人耕种。
1995年,73岁的万术荣倒在渡口上。临终前,他将义渡的任务郑重托付给侄子万其珍。18年过去了,万其珍仍记着叔叔的临终嘱托。
万芳权忍不住劝父亲:“既然撑了百年船,您现在也摔倒了,就别去摆渡了。”
不料,这话激怒了万其珍老人,他当即对儿子怒目而视:“我告诉你,我病倒了你去撑,或者给我雇人去撑,渡船一天也不能停!是万家人,你就要信守祖上的承诺!”
万芳权听了,只能无奈转身离去……
桨声灯影里谱写信义传奇
村民们也曾向政府建议修一座桥,但因为河口宽,桥的跨度大、造价高,加上村子穷,所以一直没能解决,万家义渡依然是村里人过河的唯一方法。
自从接了叔叔的“班”,万其珍几乎没有离开过大沙河村。然而,这次不幸摔伤,使他3个月不能下床,可村里上千口人呢,渡船一天也不能停歇啊!
受伤当天,两个儿子都在外务工,儿媳又要在医院照顾自己,老人忍着彻骨的疼痛交待大儿媳,暂时让读初中的大孙子担起义渡乡亲的重任!尽管孩子自小就跟爷爷学会了撑篙划桨,但毕竟年龄尚小,体力有限,一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最后大儿子万芳权决定请假回来照顾父亲,但假完了,他还是要赶回去做工的,不能接替摆渡。孙子的暑假也即将结束,谁来替自己摆渡呢?老人_筹莫展,实在不行,只能雇个临时渡工!就算每个月贴些钱,也不能让渡船停下来。万芳权不想惹病床上的父亲生气,只得去找渡工。几经讨价还价,最后以每月800元、包吃包住包抽烟的待遇,从外--村请来一名渡工。然而,两个月下来,村民们对这位渡工颇有微词:有时遇到外边来的游客或走亲访友者,不知道是“公益船只”,下船时会主动付钱给渡工,他竟然全收!而且,每当夜晚有村民需要走水路外出时,往往喊上好多遍,才见他慢腾腾地挪出屋,极不情愿地拎起长篙……
闻此,万其珍气愤不已,顾不上“伤筋动骨一百天”的劝诫,强撑着虚弱身体跑到渡口解雇了那位艄公,自己又撑起了船。
万其珍的家境并不富裕,在全村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或许正是看准这一点,不久,邻村一个精明人找到他,想“合伙经营”渡船:“我负责摆渡,老万你就负责在家数钱!然后咱俩四六开,我占四,你占六!怎么样?”
原来,他想每摆渡一人收费1.5元,这样一个月下来,起码有1万多元的收入。不料,万其珍听后却怒气冲冲地说:“你这是想让我辱没祖先啊!从我爷爷那辈起,万家的渡船就没收过一分钱!”那人丢下一句“榆木脑袋,活该你受穷”,气鼓鼓地走了。
四代人接力
自从2008年摔伤后,万其珍的左腿时常疼痛,精力也不如以前。他找到大儿子,认真谈过“接班”的事。然而,在外闯荡已久的万芳权,很难接受在小山村做船工。尽管从2006年开始,恩施州每月为万其珍老人发放540元的补助,但这笔钱都被用于购买救生衣和平日的船只维护了,根本不足以贴补家用。万芳权在外做工,每月能赚三四千元。而且,近年,村里大批年轻人坐着渡船,走向更远的地方。万芳权确信,与父辈时代不同,他身边的世界正在变化着,越来越精彩,他不甘心生活在偏僻的大沙河村。
2010年中秋节过完,万芳权又要外出务工,临行前,他鼓起勇气对父亲说:“你身体还吃不吃得消?不行的话,咱就别做了。”
听到儿子的话,万其珍坚定地说,他还硬朗。万芳权看着年迈的父亲,强忍着眼泪坐上父亲的渡船。
当天过河外出的人很多,万其珍吃力地撑起竹篙,让船只掉过头来,再缓缓地向对岸划去。当双鬓斑白的父亲佝偻着身躯摇动船桨时,万芳权清晰地听到他沉重的喘气声,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他于心不忍,急忙把手中的行囊丢在脚下,说:“爸,我来吧,您歇一趟。” 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今天我右边膝盖又有点酸痛,使不上劲。”
万芳权心头一酸,从父亲手中接过船桨,让父亲去歇息,他看着父亲蹲坐在船上,用布满老茧的手揉摸膝盖,以此减轻疼痛感,那一刻,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将船划到对岸,万芳权并没有走,又载着几名回村的乡亲折了回来。父亲催他走,他总说不急,不知不觉就渡了几个来回,额头上渗满汗珠,他不禁想,自己才撑一个多小时的船,就已经颇感疲累,老父每天要撑60趟左右,他该有多辛苦呀!他又想起自己的祖辈,几代人都坚守着诺言,薪火相传地接过船篙,书写着信义,到了他这一代,怎么就要违背祖训呢!想到这些,万芳权突然感到一阵愧疚。
当父亲再次提醒他该走了时,万芳权目光坚定地对老父说:“爸,从今天起,我接替你义渡,不再外出了。”见父亲一脸疑惑,他补充说,“我想通了,信义大过天,没有大沙河乡亲们当初的接济,就没有我们这个家,作为万家的后代,我不能忘恩!”
万其珍高兴地点头,几滴浑浊的泪水洒在渡船上。
当晚,父子俩在渡口坐了很久,聊了很多。父亲对万芳权说:“干就要干好,并且要对乡亲们好。我撑不动了,还有你;你撑不动了,还有你儿子。等你撑不动的那天,或许村里就有了大桥,不需要摆渡了。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承诺,你一定要讲给万家的子孙听,让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信义为先。”
万芳权听了频频点头。第二天起,他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篙竿和船桨,成为万家第四代义渡船工。
2010年底,万其珍获得“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不久后,他又凭借“百年义渡”的家族事迹,被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评为年度网络人物。
2011年1月13日,万其珍老人踏上一个特别的旅程——北京三日游。这是老人平生第一次离开家乡。2012年夏天,湖北电影制片厂以万其珍一家的故事为原型,请荣获过“金星奖”的优秀导演石伟执导,在大沙河实地拍摄电影《我的渡口》。
没想到,这部仅投资200万元的地方文艺片,却受到各大海外电影节的青睐,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主席来中国选片时,都相中了《我的渡口》!于是,它成为首部登上国际A类影展的地方影片。
2013年8月23日,第37届蒙特利尔电影节开幕,《我的渡口》在该电影节上连映4场,获得好评如潮。9月2日,评选揭晓,《我的渡口》荣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评委评语是:133个春秋,一家四代人的亲情接力,夏逝秋至,木船变成了铁船,篙竿变成了船桨,黑发摇成了银丝,不变的是对那个质朴承诺的坚守……
壮哉,万家人用一支船篙,在武陵山深处的大沙河上,默默撑起一个百年渡口的信义传奇!
一诺百年不言悔
2008年8月底的一天,39岁的万芳权行色匆匆从武汉赶回家乡——湖北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因为父亲摆渡时摔倒,必须卧床三个月休养。
万芳权的父亲名叫万其珍,时年69岁。为方便乡亲和游客渡过水深50多米的大沙河,他在这个渡口撑船10多年,却从不向大家收取一分钱。因老人义渡时不慎摔伤手脚,便将外出打工的他叫回,希望他能替自己撑两个月船。
回到家中,看到瘦弱的父亲,万芳权既心疼又生气。在此之前,他和妻子已经多次劝说老人,不让他再到渡口当义务艄公,河宽200米,摆渡一趟要10多分钟,一天至少来回60趟,别说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就算换成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也绝非易事。可父亲总说他硬朗,不能违背万家的家族诺言!
家族诺言源于清朝光绪年间。1877年,为逃兵役和水灾,万其珍的爷爷万作柱,从江汉平原的监利县举家逃难到大沙河村。作为外乡人,当地山民不仅没有排斥他,还为万家提供诸多帮助。凭着众人的接济,万作柱得以在此安家落户。
由于大沙河村被一条大河一隔为二,不少人家住河这边,耕地和亲戚们却在对岸,每天要绕行很远的旱路到对面劳作,或走亲访友。后来,有人自造木筏,但时常翻船落水。万作柱目睹此景,与家人商议,卖掉家里几头猪,建造一艘能载10人的木船,并向乡亲们承诺,今后万家义务摆渡,不收取费用。从那以后,万家人站立船头撑篙行船的影子,就深深烙在了大沙河的一湾碧水中。
1925年,万作柱病逝前将儿孙叫到床前,告诫道:“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你们要继续。”此后,长子万术材接过篙竿,继续为乡亲摆渡。再后来,万术材因病“退役”,又将篙竿交给弟弟万术荣。
由于村民们过河频繁,摆渡者不能长时间离开渡口,万术荣干脆睡在岸边的岩洞里,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后来,因感念万家的好,大沙河村的乡亲们在渡口旁分出近6亩田地,交给万家人耕种。
1995年,73岁的万术荣倒在渡口上。临终前,他将义渡的任务郑重托付给侄子万其珍。18年过去了,万其珍仍记着叔叔的临终嘱托。
万芳权忍不住劝父亲:“既然撑了百年船,您现在也摔倒了,就别去摆渡了。”
不料,这话激怒了万其珍老人,他当即对儿子怒目而视:“我告诉你,我病倒了你去撑,或者给我雇人去撑,渡船一天也不能停!是万家人,你就要信守祖上的承诺!”
万芳权听了,只能无奈转身离去……
桨声灯影里谱写信义传奇
村民们也曾向政府建议修一座桥,但因为河口宽,桥的跨度大、造价高,加上村子穷,所以一直没能解决,万家义渡依然是村里人过河的唯一方法。
自从接了叔叔的“班”,万其珍几乎没有离开过大沙河村。然而,这次不幸摔伤,使他3个月不能下床,可村里上千口人呢,渡船一天也不能停歇啊!
受伤当天,两个儿子都在外务工,儿媳又要在医院照顾自己,老人忍着彻骨的疼痛交待大儿媳,暂时让读初中的大孙子担起义渡乡亲的重任!尽管孩子自小就跟爷爷学会了撑篙划桨,但毕竟年龄尚小,体力有限,一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最后大儿子万芳权决定请假回来照顾父亲,但假完了,他还是要赶回去做工的,不能接替摆渡。孙子的暑假也即将结束,谁来替自己摆渡呢?老人_筹莫展,实在不行,只能雇个临时渡工!就算每个月贴些钱,也不能让渡船停下来。万芳权不想惹病床上的父亲生气,只得去找渡工。几经讨价还价,最后以每月800元、包吃包住包抽烟的待遇,从外--村请来一名渡工。然而,两个月下来,村民们对这位渡工颇有微词:有时遇到外边来的游客或走亲访友者,不知道是“公益船只”,下船时会主动付钱给渡工,他竟然全收!而且,每当夜晚有村民需要走水路外出时,往往喊上好多遍,才见他慢腾腾地挪出屋,极不情愿地拎起长篙……
闻此,万其珍气愤不已,顾不上“伤筋动骨一百天”的劝诫,强撑着虚弱身体跑到渡口解雇了那位艄公,自己又撑起了船。
万其珍的家境并不富裕,在全村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或许正是看准这一点,不久,邻村一个精明人找到他,想“合伙经营”渡船:“我负责摆渡,老万你就负责在家数钱!然后咱俩四六开,我占四,你占六!怎么样?”
原来,他想每摆渡一人收费1.5元,这样一个月下来,起码有1万多元的收入。不料,万其珍听后却怒气冲冲地说:“你这是想让我辱没祖先啊!从我爷爷那辈起,万家的渡船就没收过一分钱!”那人丢下一句“榆木脑袋,活该你受穷”,气鼓鼓地走了。
四代人接力
自从2008年摔伤后,万其珍的左腿时常疼痛,精力也不如以前。他找到大儿子,认真谈过“接班”的事。然而,在外闯荡已久的万芳权,很难接受在小山村做船工。尽管从2006年开始,恩施州每月为万其珍老人发放540元的补助,但这笔钱都被用于购买救生衣和平日的船只维护了,根本不足以贴补家用。万芳权在外做工,每月能赚三四千元。而且,近年,村里大批年轻人坐着渡船,走向更远的地方。万芳权确信,与父辈时代不同,他身边的世界正在变化着,越来越精彩,他不甘心生活在偏僻的大沙河村。
2010年中秋节过完,万芳权又要外出务工,临行前,他鼓起勇气对父亲说:“你身体还吃不吃得消?不行的话,咱就别做了。”
听到儿子的话,万其珍坚定地说,他还硬朗。万芳权看着年迈的父亲,强忍着眼泪坐上父亲的渡船。
当天过河外出的人很多,万其珍吃力地撑起竹篙,让船只掉过头来,再缓缓地向对岸划去。当双鬓斑白的父亲佝偻着身躯摇动船桨时,万芳权清晰地听到他沉重的喘气声,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他于心不忍,急忙把手中的行囊丢在脚下,说:“爸,我来吧,您歇一趟。” 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今天我右边膝盖又有点酸痛,使不上劲。”
万芳权心头一酸,从父亲手中接过船桨,让父亲去歇息,他看着父亲蹲坐在船上,用布满老茧的手揉摸膝盖,以此减轻疼痛感,那一刻,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将船划到对岸,万芳权并没有走,又载着几名回村的乡亲折了回来。父亲催他走,他总说不急,不知不觉就渡了几个来回,额头上渗满汗珠,他不禁想,自己才撑一个多小时的船,就已经颇感疲累,老父每天要撑60趟左右,他该有多辛苦呀!他又想起自己的祖辈,几代人都坚守着诺言,薪火相传地接过船篙,书写着信义,到了他这一代,怎么就要违背祖训呢!想到这些,万芳权突然感到一阵愧疚。
当父亲再次提醒他该走了时,万芳权目光坚定地对老父说:“爸,从今天起,我接替你义渡,不再外出了。”见父亲一脸疑惑,他补充说,“我想通了,信义大过天,没有大沙河乡亲们当初的接济,就没有我们这个家,作为万家的后代,我不能忘恩!”
万其珍高兴地点头,几滴浑浊的泪水洒在渡船上。
当晚,父子俩在渡口坐了很久,聊了很多。父亲对万芳权说:“干就要干好,并且要对乡亲们好。我撑不动了,还有你;你撑不动了,还有你儿子。等你撑不动的那天,或许村里就有了大桥,不需要摆渡了。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承诺,你一定要讲给万家的子孙听,让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信义为先。”
万芳权听了频频点头。第二天起,他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篙竿和船桨,成为万家第四代义渡船工。
2010年底,万其珍获得“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不久后,他又凭借“百年义渡”的家族事迹,被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评为年度网络人物。
2011年1月13日,万其珍老人踏上一个特别的旅程——北京三日游。这是老人平生第一次离开家乡。2012年夏天,湖北电影制片厂以万其珍一家的故事为原型,请荣获过“金星奖”的优秀导演石伟执导,在大沙河实地拍摄电影《我的渡口》。
没想到,这部仅投资200万元的地方文艺片,却受到各大海外电影节的青睐,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主席来中国选片时,都相中了《我的渡口》!于是,它成为首部登上国际A类影展的地方影片。
2013年8月23日,第37届蒙特利尔电影节开幕,《我的渡口》在该电影节上连映4场,获得好评如潮。9月2日,评选揭晓,《我的渡口》荣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评委评语是:133个春秋,一家四代人的亲情接力,夏逝秋至,木船变成了铁船,篙竿变成了船桨,黑发摇成了银丝,不变的是对那个质朴承诺的坚守……
壮哉,万家人用一支船篙,在武陵山深处的大沙河上,默默撑起一个百年渡口的信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