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确定为四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发现教师对它的了解还是很模糊,对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课堂具体实施中还比较薄弱。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思辨内化—运用提升”的过程,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基本活动;积累经验;体验;思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确定为四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依然发现教师对它的了解还是很模糊,对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课堂具体实施中还比较薄弱。现本人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教学为例,抛砖引玉,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经历丰富实践活动,形成数学活动体验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是靠传授获得,它只能在丰富、具体、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悟得。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等多种感官留下深刻的活动烙印,从而形成鲜明的体验。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这一课时,教师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猜想“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然后让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等实践操作活动来验证猜想。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用摆小棒、画图来解决问题,会出现杂乱、遗漏、重复等无序思考的各种数学活动体验;有些学生通过算一算、比一比发现“长加宽的和等于长方形周长的一半”,能结合前面的学习体验通过列举找到有序思考的所有答案。这些未提炼的活动体验或直接经验的获得对于学生是宝贵的,能促进有效活动经验的形成。以上教学,教师以学生已有的长方形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为起点,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形成感性的數学活动体验,为“经历”走向“经验”奠定良好基础。
二、感悟思辨反思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写一写等数学活动获得丰富体验,只是数学的起点,有时这种体验还被解题经验所替代,是非常严密的、可变的。这时需要教师引导,让他们经历辨正思考、内化吸收的过程,使零散的个体体验条理化,使之成为科学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经历”走向“经验”。例如,学生在对“一一例举策略”有了不同的活动体验后,这时引导学生充分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序思考”的优越性就显得水到渠成。在学生顺利解决例1问题,形成例举策略的感性数学活动体验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感悟“有序、不重复、不遗漏”三个“一一例举”的关键,促使学生概括出运用一一例举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将知识经验提炼为策略经验。重要的是完成练一练1时,引导学生思辨与例1的异同点:虽然都是有序思考,但是例1“围花圃”问题强调的是“找到依据,再有序思考”,练一练“音乐钟”问题突出的却是“找到规律,再有序思考”。这样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一一例举”策略的特征,为以后学习不同的策略知识积累了经验。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学生能经常对所经历的活动进行回顾、对比,就能积累辩证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经验,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素养的提升。
三、促进应用解决过程,提升教学活动经验
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会不断沉淀、发展、自我建构。这时教师要抓住契机,及时让学生应用课堂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经验,丰富思维活动经验。例如,前面在学生已经学会用一一例举策略来解决问题后,教师就“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不足、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例举策略,使之内化为自身的策略意识,有效丰富例举策略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结构化”。学生就是在这样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自身的不足中突破自我,获得新的领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学生必须亲身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体验感悟—思辨内化—运用提升”的过程,这种逐层深入的积累过程符合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与布鲁纳的“经验之塔”理论是相符合的,能有效促進数学活动经验这“四基之一”之花在数学课堂真正落实,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从“应然”走向“实然”。
参与文献:
[1]钟建林,林武.小学数学专题式教学导引[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2]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梅观应,1977年2月出生,男,汉族,福建省霞浦县第二小学副校长,小高职称,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基本活动;积累经验;体验;思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确定为四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依然发现教师对它的了解还是很模糊,对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课堂具体实施中还比较薄弱。现本人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教学为例,抛砖引玉,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经历丰富实践活动,形成数学活动体验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是靠传授获得,它只能在丰富、具体、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悟得。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等多种感官留下深刻的活动烙印,从而形成鲜明的体验。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这一课时,教师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猜想“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然后让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等实践操作活动来验证猜想。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用摆小棒、画图来解决问题,会出现杂乱、遗漏、重复等无序思考的各种数学活动体验;有些学生通过算一算、比一比发现“长加宽的和等于长方形周长的一半”,能结合前面的学习体验通过列举找到有序思考的所有答案。这些未提炼的活动体验或直接经验的获得对于学生是宝贵的,能促进有效活动经验的形成。以上教学,教师以学生已有的长方形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为起点,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形成感性的數学活动体验,为“经历”走向“经验”奠定良好基础。
二、感悟思辨反思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写一写等数学活动获得丰富体验,只是数学的起点,有时这种体验还被解题经验所替代,是非常严密的、可变的。这时需要教师引导,让他们经历辨正思考、内化吸收的过程,使零散的个体体验条理化,使之成为科学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经历”走向“经验”。例如,学生在对“一一例举策略”有了不同的活动体验后,这时引导学生充分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序思考”的优越性就显得水到渠成。在学生顺利解决例1问题,形成例举策略的感性数学活动体验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感悟“有序、不重复、不遗漏”三个“一一例举”的关键,促使学生概括出运用一一例举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将知识经验提炼为策略经验。重要的是完成练一练1时,引导学生思辨与例1的异同点:虽然都是有序思考,但是例1“围花圃”问题强调的是“找到依据,再有序思考”,练一练“音乐钟”问题突出的却是“找到规律,再有序思考”。这样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一一例举”策略的特征,为以后学习不同的策略知识积累了经验。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学生能经常对所经历的活动进行回顾、对比,就能积累辩证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经验,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素养的提升。
三、促进应用解决过程,提升教学活动经验
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会不断沉淀、发展、自我建构。这时教师要抓住契机,及时让学生应用课堂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经验,丰富思维活动经验。例如,前面在学生已经学会用一一例举策略来解决问题后,教师就“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不足、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例举策略,使之内化为自身的策略意识,有效丰富例举策略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结构化”。学生就是在这样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自身的不足中突破自我,获得新的领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学生必须亲身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体验感悟—思辨内化—运用提升”的过程,这种逐层深入的积累过程符合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与布鲁纳的“经验之塔”理论是相符合的,能有效促進数学活动经验这“四基之一”之花在数学课堂真正落实,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从“应然”走向“实然”。
参与文献:
[1]钟建林,林武.小学数学专题式教学导引[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2]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梅观应,1977年2月出生,男,汉族,福建省霞浦县第二小学副校长,小高职称,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