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课标鼓励提倡“综合实践活动在各学科中渗透实施”,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动手、实践。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
我们知道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目前鼓励提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学科中渗透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使各學科教师能齐头并进、相互联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如科学教师指导学生采集识别植物叶子,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叶子的天然形状组合成巧夺天工的图案,语文教师为它写诗词,音乐教师为这幅画谱曲……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培养。
一、结合教材,观察实验
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科学课的要求,有许多观察、实验活动需在课外进行,如向日葵的生长发育、根的吸水实验等等。因此在课堂之外,经常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独立进行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遇到“花由几部分组成”的问题,学生发表不同的观察意见:“由两部分组成”、“由三部分组成”、“由四部分组成”……此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出正确答案,由四部分组成的花是完全花,是典型花;由三部分或两部分组成的花则是不完全花,带有特殊性,最后统一学生认识。此时学生虽由观察获取到新知,但其任务并未完成,结论是否正确,只有在运用新知进行新的观察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因此,在课后可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是由几部分组成。
再如,做种子发芽实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种、播种到浇水完全由学生独立操作。当种子陆续发芽时,学生高兴得奔走相告,都争着让老师看自己的豆苗。可见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都是不可少的。
二、结合教材,采集制作
科学课涉及知识广泛,内容丰富。在高年级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潜望镜、风车、风向标、望远镜、储蓄罐等小制作的自制。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欲望,充分发挥其潜能,他们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难,解决过程中他们会去查阅书籍、询问家长、求教老师,这就使他们具备刻苦钻研的品质、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迎接更大挑战的勇气。
结合动物、植物、岩石等知识的学习,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制作标本。如学习了植物种子的构造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后,便指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期采集种子,几个月下来,共采集百余种种子,并经过筛选分类制成种子标本。可见野外采集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采集、制作标本的方法,更加深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结合教材,考查参观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做到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及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多种实践能力。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水域、土壤,参观工厂、计算机机房等。如学习有关水域污染的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对村附近的河流进行考察。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水域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怎样区分水质的好坏。还针对考察中发现的水域下游污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写考察报告。其中有一个学生在报告中建议:(1)村委会要合理使用河水,尽量不要有脏物出现;(2)要控制好河流附近造纸厂污水的排放。他的报告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加深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结合兴趣,组织活动
结合科学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各类兴趣小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如饲养小组的学生在用水槽饲养蝌蚪过程中发现,蝌蚪变成青蛙只有纽扣那样大小,且身体是黑色的,当他们提出为什么时,我便让他们去观察池塘中青蛙的生活环境并和他们用水槽饲养进行比较。经过分析、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室内光线不如池塘充足,水槽活动范围小、又缺少绿色,所以青蛙长得又小又黑。于是他们把青蛙放回了池塘。
五、科学实践,教学相长
融洽师生关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改变了传统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
提高学生的素质——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过上网、阅读科普书籍、报刊,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以获取相关知识,并且亲身实践。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当我与学生一起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时,我也充分体验到做社会人的感受,而学生在各种能力方面也充分得到提高,实践活动给了学生一个实在的经历过程,一个自主活动空间,是每一位学生需要的成功过程。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科学实践活动使我们走向更为辽阔的空间,使我和学生爱上了科学、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生活。
总之,小学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从小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像课本上说的那么简单,教学要适应时代的改革,现代科学教程需要学生多多实践,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科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
我们知道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目前鼓励提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学科中渗透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使各學科教师能齐头并进、相互联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如科学教师指导学生采集识别植物叶子,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叶子的天然形状组合成巧夺天工的图案,语文教师为它写诗词,音乐教师为这幅画谱曲……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培养。
一、结合教材,观察实验
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科学课的要求,有许多观察、实验活动需在课外进行,如向日葵的生长发育、根的吸水实验等等。因此在课堂之外,经常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独立进行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遇到“花由几部分组成”的问题,学生发表不同的观察意见:“由两部分组成”、“由三部分组成”、“由四部分组成”……此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出正确答案,由四部分组成的花是完全花,是典型花;由三部分或两部分组成的花则是不完全花,带有特殊性,最后统一学生认识。此时学生虽由观察获取到新知,但其任务并未完成,结论是否正确,只有在运用新知进行新的观察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因此,在课后可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是由几部分组成。
再如,做种子发芽实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种、播种到浇水完全由学生独立操作。当种子陆续发芽时,学生高兴得奔走相告,都争着让老师看自己的豆苗。可见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都是不可少的。
二、结合教材,采集制作
科学课涉及知识广泛,内容丰富。在高年级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潜望镜、风车、风向标、望远镜、储蓄罐等小制作的自制。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欲望,充分发挥其潜能,他们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难,解决过程中他们会去查阅书籍、询问家长、求教老师,这就使他们具备刻苦钻研的品质、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迎接更大挑战的勇气。
结合动物、植物、岩石等知识的学习,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制作标本。如学习了植物种子的构造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后,便指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期采集种子,几个月下来,共采集百余种种子,并经过筛选分类制成种子标本。可见野外采集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采集、制作标本的方法,更加深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结合教材,考查参观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做到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及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多种实践能力。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水域、土壤,参观工厂、计算机机房等。如学习有关水域污染的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对村附近的河流进行考察。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水域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怎样区分水质的好坏。还针对考察中发现的水域下游污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写考察报告。其中有一个学生在报告中建议:(1)村委会要合理使用河水,尽量不要有脏物出现;(2)要控制好河流附近造纸厂污水的排放。他的报告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加深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结合兴趣,组织活动
结合科学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各类兴趣小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如饲养小组的学生在用水槽饲养蝌蚪过程中发现,蝌蚪变成青蛙只有纽扣那样大小,且身体是黑色的,当他们提出为什么时,我便让他们去观察池塘中青蛙的生活环境并和他们用水槽饲养进行比较。经过分析、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室内光线不如池塘充足,水槽活动范围小、又缺少绿色,所以青蛙长得又小又黑。于是他们把青蛙放回了池塘。
五、科学实践,教学相长
融洽师生关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改变了传统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
提高学生的素质——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过上网、阅读科普书籍、报刊,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以获取相关知识,并且亲身实践。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当我与学生一起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时,我也充分体验到做社会人的感受,而学生在各种能力方面也充分得到提高,实践活动给了学生一个实在的经历过程,一个自主活动空间,是每一位学生需要的成功过程。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科学实践活动使我们走向更为辽阔的空间,使我和学生爱上了科学、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生活。
总之,小学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从小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像课本上说的那么简单,教学要适应时代的改革,现代科学教程需要学生多多实践,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科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