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澜湄流域毒品问题主要成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埋下毒品祸患
早在1825年,英国殖民者就开始在“金三角”种植罂粟。经过三次英缅战争(时间分别为1823年—1826年、1854年、1885年—1886年)缅甸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商人利用缅甸东北部的优越地理条件强行推广种植罂粟。1886年,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会议缅甸条约》,将云南省的果敢、班洪等四县割让给英国,英国开始全面掌控“金三角”。20世纪初,“金三角”已经具备独立种植、提炼、销售毒品的技术,犯罪组织不断扩展其势力范围,扩大制贩毒规模。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全球范围内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英法殖民者逐渐退出“金三角”,但仍通过幕后支持当地独立武装等形式操控“金三角”的政治势力。在此背景下,当地民族地方武装势力慢慢形成了“以毒养军”的军阀割据混战、政府无力管辖的局面。20世纪50 年代的“金三角” 迎来了第一次鸦片生产高潮,产量从几十吨增加到 600 吨左右,到 60 年代末已多达 1000 吨。随着各种政治势力的发展,整个“金三角”成为缅甸、老挝、泰国的“三不管地区”,政治冲突、经济利益、民族矛盾、武装暴力充斥其中,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深受其害。
20 世纪下半叶,整个“金三角”地区生产的鸦片和海洛因占到全球总产量的70%,其海洛因年产量能满足全球海洛因两年的消费需要。以“鸦片之王”罗星汉、“海洛因之王”坤沙为代表的大毒枭甚至成为能够撼动整个东南亚的地区军阀。1996 年,坤沙集团投降后,“金三角”的罂粟种植和生产虽有所下降,但新型合成毒品却渐成为“金三角”毒品的主要类型。甲基苯丙胺类片剂和晶体开始在这一地区泛滥。
(二)天然地理条件助推毒品泛滥
长期以来,“金三角”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给这个区域众多民族的生存繁衍,还有各式各样的割据势力、区域力量或民族武装甚至毒品种植、制造、贩运创造了生存和回旋之地。
气候环境方面,“金三角”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500米-3000米,亚热带长时间的日照使这里有足够的阳光促使各类植物的生长,东南亚季风带的变化使这里形成了干湿两季,夏季西南季风从海上带来大量湿热性水分形成充沛降雨时形成湿季,冬季北方干冷季风带影响时形成旱季,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调节着当地生物的节律。东南亚地区长日照、低纬度、高湿度的气候极易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进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雨林性气候和生物的多样性。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极适宜罂粟的生长。地形交通方面,澜沧江-湄公河的河道将东南亚的崇山峻岭拦腰切断,加上山脉之间众多的深谷和湍急的支流,造成了无数的峡谷和绝壁,形成了大片的交通死角,特殊的地理环境便于秘密种植罂粟和藏匿制毒工厂。流域沿线国家山连山、水连水,水陆便道众多,客观上给毒品和制毒物品、制毒工具的贩运制造了条件。
(三)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禁毒工作
澜湄流域是整个东南亚重要的地理空间,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澜沧江-湄公河周边生活着约三亿人口。然而,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导致的长期战乱和经济封锁,极大地消耗了流域内的经济积累,整个澜湄流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较低。21世纪以来,尽管澜湄流域国家经济发展已取得较大进步,但各国人均GDP排名均不高。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绝大多数人民还生活在温饱线以下,“金三角”周边多数地区甚至处在绝对贫困状态。当地农民种植罂粟、制造毒品甚至不惜代价以身运毒,沦为“毒骡”“马仔”,成为毒贩的牺牲品,其最初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果腹。然而,毒品所带来的暴利只掌握在少数毒枭手中,种植罂粟的农民和“马仔”获取到的利益与之相比不过九牛一毛。
毒品种植与制造,不断加重“金三角”乃至整个澜湄流域的社会矛盾,造成更严重的贫困问题,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虽然国际禁毒组织和有关国家投入资金在该区域实施替代发展项目,但是由于一方面农作物的种植与收成有数年的周期,另一方面项目资金需要长期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替代发展项目的效果。流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社会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各国在毒品控制和禁毒行动上的投入水平。
二、澜湄流域毒情特点
(一)毒品种植问题继续存在且短期内难以解决
流域地区罂粟种植面积持续下降。缅甸罂粟种植面积和鸦片产量自2012年-2013年度起逐年下降,85%的罂粟种植区在掸邦。根据中老禁毒部门遥感监测与实地踏查调研情况,老挝北部仍存在少量罂粟种植。泰国禁毒署的统计资料显示,经过多年来对“金三角” 地区的整治,泰北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已大大缩小,从1984年至2017年下降90%。除“金三角”地区外,越南北部也有零星种植。尽管流域罂粟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仍被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列为世界第二大罂粟种植区和鸦片产地,根除罂粟种植短期内难以实现。
澜湄流域传统毒品流向流域内外国家。就流域内部而言,中国是“金三角”产海洛因和鸦片的主要目的国,中国执法部门在中缅边境缴获的海洛因和鸦片分别约占全国缴获量的60%和95%以上,每年海洛因缴获量都大于流域其他五国海洛因缴获量之和。此外,“金三角”產传统毒品的贩运路线包括通过泰国、老挝、柬埔寨到越南,或通过泰国等周边国家的空港、海港贩运到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
(二)合成毒品已取代传统毒品成为主流
流域地区合成毒品缴获总量不断增加。流域地区毒品市场发生深刻变革,传统毒品海洛因产量变化不大,冰毒生产规模快速攀升,合成毒品已成为市场主流。2015年,东亚和东南亚的冰毒截获量首次超过北美洲。2018年与2014年同期相比,中国冰毒缴获量占流域六国总量的比重从65%下降至23%,但六国冰毒缴获量仍为东亚、东南亚国家冰毒总缴获量的85%以上。氯胺酮生产呈现两极化趋势,中国市场产量大幅降低的同时,流域其他国家生产规模急速扩张。 中国合成毒品价格大幅提高,但流域其他国家及周边国家合成毒品纯度提高价格降低。中国对国内制毒的强势打击使得冰毒晶体价格从2015年至2019年提高了6.5倍,但与此同时周边国家合成毒品制造问题日趋严重。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资料,比之2009年,流域地区冰毒晶体一手货源纯度从88%左右提高至几乎达到100%,同时市场售价下降50%以上,2014年至2017年,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西亚冰毒片剂价格持续下降。
中国合成毒品缴获上升势头趋缓的同时,其他国家合成毒品缴获量剧增。流域地区合成毒品制贩近年来愈发猖獗,除中国外的流域其他国家,合成毒品缴获量不断上升。2019年3月25日,越南公安部在河内举行记者会,介绍2019年第一季度已查处多起毒品案,缴获毒品数量超过2018年全年总量。
(三)可用于制毒的化学品流失问题突出
合成毒品纯度上升、缴获量增加、售价下降(除中国外)等情况说明毒品易于获取,进一步说明制毒物品供应充足。作为流域最大的国家,中国面临较大的化学品流失风险。为防止化学品从中国流失到“金三角”用于制毒,2018年起,中国在与流域国家接壤的边境开展“净边行动”,当年缴获各类化学品数量创历史新高。该行动的震慑效应导致2019年化学品缴获量下降近80%。
其他流域国家也存在愈发严重的化学品流失用于制毒问题。2019年8月,越南執法部门捣毁一个制毒加工厂时,缴获用于生产毒品的13吨化工材料及重20余吨的机械设备。2019年,柬埔寨执法部门捣毁多个制毒窝点。老挝2018年缴获的化学品是上年同期的20余倍。缅甸2018年缴获化学品比上年同期多近3倍。
(四)毒品、化学品流向路线与藏匿手法复杂多变
作为主要毒品产地之一,“金三角”区域毒品问题不仅对流域国家造成严重影响,也成为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的毒品供应源头。根据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和2020年发布的中国毒情形势报告,2018年,中国共缴获“金三角”各类毒品29.6吨,同比上升17.6%,其中晶体冰毒4.6吨、氯胺酮1.4吨,分别占两类毒品全国缴获总量的43.6%和23.9%,同比分别增长4.2倍和35倍。2019年,中国缴获来自“金三角”的海洛因、冰毒晶体及片剂、氯胺酮等主要毒品占全国缴获量的82.7%,同比上升5.5%。2019年4月,澳大利亚边境保护部门从来自泰国曼谷的立体扬声器中缴获1.6吨冰毒以及37公斤海洛因,相当于2018年澳大利亚毒品缴获量的10%。2019年9月,印度一案缴获1.16吨缅甸生产的氯胺酮。
缅甸执法部门查获的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管制易制毒物品与非列管制毒物品,多由该国陆路边境流入。毒品犯罪集团利用流域国家边境地区独特复杂的地理环境大肆从事毒品(包括制毒物品)非法贩运活动。贩运线路隐蔽多变,给禁毒执法部门实施有效堵截带来挑战。
(五)滥用毒品种类和结构发生新变化
冰毒已取代海洛因成为流域内滥用人数最多的毒品,氯胺酮的吸食数量也有所增加,大麻滥用继续呈现上升趋势,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情况出现,混合滥用合成毒品和阿片类毒品交叉滥用情况突出,吸毒人员年轻化、低龄化问题严重。截至2019年底,中国吸毒人员共214.8万名(不含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死亡人数和离境人数),其中,35岁以下的占49%,吸食合成毒品人员约占吸毒人员总数近六成。老挝吸食海洛因人数下降,但合成毒品吸食人数增多。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缅甸吸毒成瘾者人数飙升,年龄在15岁至40岁之间的占最大比例,吸毒人员总数据推测约为60万。泰国吸食毒品者人数从2010年前的120万增至2017年的300万,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越南20余万吸毒人员中,70%吸食冰毒类毒品。
三、澜湄执法中心为打击流域毒品犯罪开展的工作
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是澜湄流域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政府间国际合作组织,中心在尊重成员国主权和法律的基础上,肩负着维护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安全与稳定的职责职能。2018年至2019年,澜湄执法中心在成员国间开展多次实地调研,并筹办“流域打击毒品犯罪研讨会”,会同各国共同研判流域毒情。各国均认为,毒品犯罪是流域面临的最严重、最突出、最困难的社会问题,是该区域长期存在的复合型安全风险因素,严重影响流域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经征求流域各国意见后,澜湄执法中心提出了“澜湄流域国家打击易制毒化学品联合行动”的倡议,并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举行启动仪式,凝聚流域共识
2019年10月29日,行动启动仪式在昆明召开,流域国家禁毒部门负责人受邀参会,澜湄执法中心倡议通过对流域地区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与运输的有效管控,逐步实现对毒品犯罪的源头治理,铲除此类犯罪滋生蔓延的土壤,共同打击流域跨国毒品犯罪,改善该流域治安状况,造福沿岸人民。
(二)结合培训援助,推动查缉工作
(1)举办禁毒主题研修班。行动伊始,澜湄执法中心即举办以“缉毒侦查”为主题的研修班,邀请中国、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和越南禁毒部门执法人员参与,围绕禁毒领域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专家授课、沙龙座谈、实地演练等方式交流缉毒侦查工作。
(2)制作《制毒物品手册》。澜湄执法中心查阅大量资料,精心编撰《制毒物品手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流失风险较高的制毒物品性状、特征、合法与非法用途、应急处理,涵盖制毒物品样品提取、识别可疑订单、识别与打击毒品加工厂等内容,在研修班期间发放给各国代表,为共同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控、打击制毒物品犯罪提供借鉴参考。
(3)合作援建救援点、查缉点和援助相关设备。澜湄执法中心在与老挝国防部、公安部共同开展实地调研、形势研判的基础上,先后在老挝南塔、波乔两省湄公河沿岸合作建成多个救援点和毒品查缉点,配备了基本救援和查缉设备,全面提升当地执法部门水路、陆路查缉管控水平。班那峦毒品查缉点一经投入使用即查获一起运输毒品案,查获冰毒200公斤。2019年班怀隆救援点查获冰毒600公斤,摇头丸450公斤。 (三)组织论坛征文,集合智力资源
2019年12月17日,由澜湄执法中心主办的“2019澜湄禁毒合作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通过鼓励澜湄流域国家专家学者论文投稿、评选获奖论文、专家学者座谈等方式,集思广益,共同应对流域面临的安全风险及挑战。来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执法部门的代表、驻滇领馆总领事、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及执法领域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代表围绕澜湄流域毒情形势与对策、澜湄流域禁毒工作展望与创新等议题建言献策,为促进流域各国禁毒执法合作、提高打击跨国犯罪的能力及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四)远程视频会商,支撑务实合作
澜湄执法信息交換平台(以下简称LMIN)于2019年底正式上线,已在各成员国部署了专用终端,并培训了专门管理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澜湄执法中心邀请各成员国通过LMIN多次进行双、多边交流,研究推进联合行动、开展毒品案件线索传递、侦办会商等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流域禁毒执法合作的务实性与高效性。
(五)建立协作机制,推动行动开展
为实现行动的总体工作目标,中心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及行动实施细则,采取加强成员国间日常个案协作与定期组织各方进行工作总结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持续推进该项联合行动。协调流域各国在易制毒化学品管控领域加强相关基础背景情况的交流与分享,组织建立涉毒情报信息交流与案件协查合作机制,为各国深化后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系统提升流域地区涉毒情报收集研判的整体能力与水平。
(六)编撰毒情报告,提供参考借鉴
以开展此次联合执法行动为契机,中心正着手深入推进相关调研与信息收集工作,起草《澜湄流域毒情形势与打击毒品犯罪工作情况报告》。该报告旨在分享流域毒情总体形势、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为各国执法部门制定禁毒政策和推进打击工作提供数据资料借鉴,为流域各国协力推进禁毒工作提供参考。
合作形成合力,共治才能共赢。这个道理在澜湄流域各国的谚语和俗语中都有所体现,
柬埔寨谚语说:“一捆木棍折不断。”中国古语常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老挝谚语: “独木围筑不成篱笆,单人构建不了繁华。”缅甸成语:“团结一致得胜利。”泰国俗语:“箭若装满袋,大象踩不断。”越南俗语:“独木难成林,三树聚成山。”都表达了团结合作的力量与重要性。
从古至今,从民间到官方,澜湄流域各国都深谙团结合作之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毒品黑市供需法则,毒品犯罪只会越来越国际化、多元化,毒品问题不可能靠一个国家单打独斗解决。流域各国不断提高对毒品犯罪的重视程度,加强执法力度,加大禁毒投入,进行了各类双多边合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澜湄执法中心将继续努力为治理澜湄流域毒品犯罪问题及其他安全合作问题提供高效务实的工作平台,促进各成员国在打击跨境毒品犯罪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合力。(作者单位为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
(责任编辑:张敏娇)
(一)历史遗留问题埋下毒品祸患
早在1825年,英国殖民者就开始在“金三角”种植罂粟。经过三次英缅战争(时间分别为1823年—1826年、1854年、1885年—1886年)缅甸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商人利用缅甸东北部的优越地理条件强行推广种植罂粟。1886年,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会议缅甸条约》,将云南省的果敢、班洪等四县割让给英国,英国开始全面掌控“金三角”。20世纪初,“金三角”已经具备独立种植、提炼、销售毒品的技术,犯罪组织不断扩展其势力范围,扩大制贩毒规模。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全球范围内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英法殖民者逐渐退出“金三角”,但仍通过幕后支持当地独立武装等形式操控“金三角”的政治势力。在此背景下,当地民族地方武装势力慢慢形成了“以毒养军”的军阀割据混战、政府无力管辖的局面。20世纪50 年代的“金三角” 迎来了第一次鸦片生产高潮,产量从几十吨增加到 600 吨左右,到 60 年代末已多达 1000 吨。随着各种政治势力的发展,整个“金三角”成为缅甸、老挝、泰国的“三不管地区”,政治冲突、经济利益、民族矛盾、武装暴力充斥其中,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深受其害。
20 世纪下半叶,整个“金三角”地区生产的鸦片和海洛因占到全球总产量的70%,其海洛因年产量能满足全球海洛因两年的消费需要。以“鸦片之王”罗星汉、“海洛因之王”坤沙为代表的大毒枭甚至成为能够撼动整个东南亚的地区军阀。1996 年,坤沙集团投降后,“金三角”的罂粟种植和生产虽有所下降,但新型合成毒品却渐成为“金三角”毒品的主要类型。甲基苯丙胺类片剂和晶体开始在这一地区泛滥。
(二)天然地理条件助推毒品泛滥
长期以来,“金三角”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给这个区域众多民族的生存繁衍,还有各式各样的割据势力、区域力量或民族武装甚至毒品种植、制造、贩运创造了生存和回旋之地。
气候环境方面,“金三角”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500米-3000米,亚热带长时间的日照使这里有足够的阳光促使各类植物的生长,东南亚季风带的变化使这里形成了干湿两季,夏季西南季风从海上带来大量湿热性水分形成充沛降雨时形成湿季,冬季北方干冷季风带影响时形成旱季,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调节着当地生物的节律。东南亚地区长日照、低纬度、高湿度的气候极易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进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雨林性气候和生物的多样性。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极适宜罂粟的生长。地形交通方面,澜沧江-湄公河的河道将东南亚的崇山峻岭拦腰切断,加上山脉之间众多的深谷和湍急的支流,造成了无数的峡谷和绝壁,形成了大片的交通死角,特殊的地理环境便于秘密种植罂粟和藏匿制毒工厂。流域沿线国家山连山、水连水,水陆便道众多,客观上给毒品和制毒物品、制毒工具的贩运制造了条件。
(三)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禁毒工作
澜湄流域是整个东南亚重要的地理空间,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澜沧江-湄公河周边生活着约三亿人口。然而,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导致的长期战乱和经济封锁,极大地消耗了流域内的经济积累,整个澜湄流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较低。21世纪以来,尽管澜湄流域国家经济发展已取得较大进步,但各国人均GDP排名均不高。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绝大多数人民还生活在温饱线以下,“金三角”周边多数地区甚至处在绝对贫困状态。当地农民种植罂粟、制造毒品甚至不惜代价以身运毒,沦为“毒骡”“马仔”,成为毒贩的牺牲品,其最初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果腹。然而,毒品所带来的暴利只掌握在少数毒枭手中,种植罂粟的农民和“马仔”获取到的利益与之相比不过九牛一毛。
毒品种植与制造,不断加重“金三角”乃至整个澜湄流域的社会矛盾,造成更严重的贫困问题,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虽然国际禁毒组织和有关国家投入资金在该区域实施替代发展项目,但是由于一方面农作物的种植与收成有数年的周期,另一方面项目资金需要长期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替代发展项目的效果。流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社会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各国在毒品控制和禁毒行动上的投入水平。
二、澜湄流域毒情特点
(一)毒品种植问题继续存在且短期内难以解决
流域地区罂粟种植面积持续下降。缅甸罂粟种植面积和鸦片产量自2012年-2013年度起逐年下降,85%的罂粟种植区在掸邦。根据中老禁毒部门遥感监测与实地踏查调研情况,老挝北部仍存在少量罂粟种植。泰国禁毒署的统计资料显示,经过多年来对“金三角” 地区的整治,泰北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已大大缩小,从1984年至2017年下降90%。除“金三角”地区外,越南北部也有零星种植。尽管流域罂粟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仍被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列为世界第二大罂粟种植区和鸦片产地,根除罂粟种植短期内难以实现。
澜湄流域传统毒品流向流域内外国家。就流域内部而言,中国是“金三角”产海洛因和鸦片的主要目的国,中国执法部门在中缅边境缴获的海洛因和鸦片分别约占全国缴获量的60%和95%以上,每年海洛因缴获量都大于流域其他五国海洛因缴获量之和。此外,“金三角”產传统毒品的贩运路线包括通过泰国、老挝、柬埔寨到越南,或通过泰国等周边国家的空港、海港贩运到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
(二)合成毒品已取代传统毒品成为主流
流域地区合成毒品缴获总量不断增加。流域地区毒品市场发生深刻变革,传统毒品海洛因产量变化不大,冰毒生产规模快速攀升,合成毒品已成为市场主流。2015年,东亚和东南亚的冰毒截获量首次超过北美洲。2018年与2014年同期相比,中国冰毒缴获量占流域六国总量的比重从65%下降至23%,但六国冰毒缴获量仍为东亚、东南亚国家冰毒总缴获量的85%以上。氯胺酮生产呈现两极化趋势,中国市场产量大幅降低的同时,流域其他国家生产规模急速扩张。 中国合成毒品价格大幅提高,但流域其他国家及周边国家合成毒品纯度提高价格降低。中国对国内制毒的强势打击使得冰毒晶体价格从2015年至2019年提高了6.5倍,但与此同时周边国家合成毒品制造问题日趋严重。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资料,比之2009年,流域地区冰毒晶体一手货源纯度从88%左右提高至几乎达到100%,同时市场售价下降50%以上,2014年至2017年,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西亚冰毒片剂价格持续下降。
中国合成毒品缴获上升势头趋缓的同时,其他国家合成毒品缴获量剧增。流域地区合成毒品制贩近年来愈发猖獗,除中国外的流域其他国家,合成毒品缴获量不断上升。2019年3月25日,越南公安部在河内举行记者会,介绍2019年第一季度已查处多起毒品案,缴获毒品数量超过2018年全年总量。
(三)可用于制毒的化学品流失问题突出
合成毒品纯度上升、缴获量增加、售价下降(除中国外)等情况说明毒品易于获取,进一步说明制毒物品供应充足。作为流域最大的国家,中国面临较大的化学品流失风险。为防止化学品从中国流失到“金三角”用于制毒,2018年起,中国在与流域国家接壤的边境开展“净边行动”,当年缴获各类化学品数量创历史新高。该行动的震慑效应导致2019年化学品缴获量下降近80%。
其他流域国家也存在愈发严重的化学品流失用于制毒问题。2019年8月,越南執法部门捣毁一个制毒加工厂时,缴获用于生产毒品的13吨化工材料及重20余吨的机械设备。2019年,柬埔寨执法部门捣毁多个制毒窝点。老挝2018年缴获的化学品是上年同期的20余倍。缅甸2018年缴获化学品比上年同期多近3倍。
(四)毒品、化学品流向路线与藏匿手法复杂多变
作为主要毒品产地之一,“金三角”区域毒品问题不仅对流域国家造成严重影响,也成为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的毒品供应源头。根据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和2020年发布的中国毒情形势报告,2018年,中国共缴获“金三角”各类毒品29.6吨,同比上升17.6%,其中晶体冰毒4.6吨、氯胺酮1.4吨,分别占两类毒品全国缴获总量的43.6%和23.9%,同比分别增长4.2倍和35倍。2019年,中国缴获来自“金三角”的海洛因、冰毒晶体及片剂、氯胺酮等主要毒品占全国缴获量的82.7%,同比上升5.5%。2019年4月,澳大利亚边境保护部门从来自泰国曼谷的立体扬声器中缴获1.6吨冰毒以及37公斤海洛因,相当于2018年澳大利亚毒品缴获量的10%。2019年9月,印度一案缴获1.16吨缅甸生产的氯胺酮。
缅甸执法部门查获的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管制易制毒物品与非列管制毒物品,多由该国陆路边境流入。毒品犯罪集团利用流域国家边境地区独特复杂的地理环境大肆从事毒品(包括制毒物品)非法贩运活动。贩运线路隐蔽多变,给禁毒执法部门实施有效堵截带来挑战。
(五)滥用毒品种类和结构发生新变化
冰毒已取代海洛因成为流域内滥用人数最多的毒品,氯胺酮的吸食数量也有所增加,大麻滥用继续呈现上升趋势,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情况出现,混合滥用合成毒品和阿片类毒品交叉滥用情况突出,吸毒人员年轻化、低龄化问题严重。截至2019年底,中国吸毒人员共214.8万名(不含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死亡人数和离境人数),其中,35岁以下的占49%,吸食合成毒品人员约占吸毒人员总数近六成。老挝吸食海洛因人数下降,但合成毒品吸食人数增多。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缅甸吸毒成瘾者人数飙升,年龄在15岁至40岁之间的占最大比例,吸毒人员总数据推测约为60万。泰国吸食毒品者人数从2010年前的120万增至2017年的300万,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越南20余万吸毒人员中,70%吸食冰毒类毒品。
三、澜湄执法中心为打击流域毒品犯罪开展的工作
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是澜湄流域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政府间国际合作组织,中心在尊重成员国主权和法律的基础上,肩负着维护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安全与稳定的职责职能。2018年至2019年,澜湄执法中心在成员国间开展多次实地调研,并筹办“流域打击毒品犯罪研讨会”,会同各国共同研判流域毒情。各国均认为,毒品犯罪是流域面临的最严重、最突出、最困难的社会问题,是该区域长期存在的复合型安全风险因素,严重影响流域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经征求流域各国意见后,澜湄执法中心提出了“澜湄流域国家打击易制毒化学品联合行动”的倡议,并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举行启动仪式,凝聚流域共识
2019年10月29日,行动启动仪式在昆明召开,流域国家禁毒部门负责人受邀参会,澜湄执法中心倡议通过对流域地区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与运输的有效管控,逐步实现对毒品犯罪的源头治理,铲除此类犯罪滋生蔓延的土壤,共同打击流域跨国毒品犯罪,改善该流域治安状况,造福沿岸人民。
(二)结合培训援助,推动查缉工作
(1)举办禁毒主题研修班。行动伊始,澜湄执法中心即举办以“缉毒侦查”为主题的研修班,邀请中国、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和越南禁毒部门执法人员参与,围绕禁毒领域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专家授课、沙龙座谈、实地演练等方式交流缉毒侦查工作。
(2)制作《制毒物品手册》。澜湄执法中心查阅大量资料,精心编撰《制毒物品手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流失风险较高的制毒物品性状、特征、合法与非法用途、应急处理,涵盖制毒物品样品提取、识别可疑订单、识别与打击毒品加工厂等内容,在研修班期间发放给各国代表,为共同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控、打击制毒物品犯罪提供借鉴参考。
(3)合作援建救援点、查缉点和援助相关设备。澜湄执法中心在与老挝国防部、公安部共同开展实地调研、形势研判的基础上,先后在老挝南塔、波乔两省湄公河沿岸合作建成多个救援点和毒品查缉点,配备了基本救援和查缉设备,全面提升当地执法部门水路、陆路查缉管控水平。班那峦毒品查缉点一经投入使用即查获一起运输毒品案,查获冰毒200公斤。2019年班怀隆救援点查获冰毒600公斤,摇头丸450公斤。 (三)组织论坛征文,集合智力资源
2019年12月17日,由澜湄执法中心主办的“2019澜湄禁毒合作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通过鼓励澜湄流域国家专家学者论文投稿、评选获奖论文、专家学者座谈等方式,集思广益,共同应对流域面临的安全风险及挑战。来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执法部门的代表、驻滇领馆总领事、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及执法领域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代表围绕澜湄流域毒情形势与对策、澜湄流域禁毒工作展望与创新等议题建言献策,为促进流域各国禁毒执法合作、提高打击跨国犯罪的能力及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四)远程视频会商,支撑务实合作
澜湄执法信息交換平台(以下简称LMIN)于2019年底正式上线,已在各成员国部署了专用终端,并培训了专门管理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澜湄执法中心邀请各成员国通过LMIN多次进行双、多边交流,研究推进联合行动、开展毒品案件线索传递、侦办会商等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流域禁毒执法合作的务实性与高效性。
(五)建立协作机制,推动行动开展
为实现行动的总体工作目标,中心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及行动实施细则,采取加强成员国间日常个案协作与定期组织各方进行工作总结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持续推进该项联合行动。协调流域各国在易制毒化学品管控领域加强相关基础背景情况的交流与分享,组织建立涉毒情报信息交流与案件协查合作机制,为各国深化后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系统提升流域地区涉毒情报收集研判的整体能力与水平。
(六)编撰毒情报告,提供参考借鉴
以开展此次联合执法行动为契机,中心正着手深入推进相关调研与信息收集工作,起草《澜湄流域毒情形势与打击毒品犯罪工作情况报告》。该报告旨在分享流域毒情总体形势、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为各国执法部门制定禁毒政策和推进打击工作提供数据资料借鉴,为流域各国协力推进禁毒工作提供参考。
合作形成合力,共治才能共赢。这个道理在澜湄流域各国的谚语和俗语中都有所体现,
柬埔寨谚语说:“一捆木棍折不断。”中国古语常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老挝谚语: “独木围筑不成篱笆,单人构建不了繁华。”缅甸成语:“团结一致得胜利。”泰国俗语:“箭若装满袋,大象踩不断。”越南俗语:“独木难成林,三树聚成山。”都表达了团结合作的力量与重要性。
从古至今,从民间到官方,澜湄流域各国都深谙团结合作之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毒品黑市供需法则,毒品犯罪只会越来越国际化、多元化,毒品问题不可能靠一个国家单打独斗解决。流域各国不断提高对毒品犯罪的重视程度,加强执法力度,加大禁毒投入,进行了各类双多边合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澜湄执法中心将继续努力为治理澜湄流域毒品犯罪问题及其他安全合作问题提供高效务实的工作平台,促进各成员国在打击跨境毒品犯罪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合力。(作者单位为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
(责任编辑:张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