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登幽州台歌》的时空与生命意识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66896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子昂以他复杂的思想、天赋和个人经历,通过一首《登幽州台歌》深刻地揭示了时空永恒与人生苦短的矛盾,把中国文学中关于时空与生命意识的探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以其强烈的渺小、焦虑、孤独感等感染着读者。
  关键词:时空 生命意识渺小 焦虑 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读这首诗,仿佛感到诗人站在台上,眼观茫茫宇宙,俯视茫茫人生,不禁悲从中来,放声长叹。天地、古人与来者只是衬托诗人孤独无依的背景,是引发诗人感慨的媒体;他苦闷与愤慨的是现实与自身的遭际,但诗人偏偏不说,只是以凄凉悲壮的格调,让读者自己去品味、感受。
  本诗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标志着齐梁浮艳、纤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高潮即将出现。明人明震亨以陈涉比陈子昂——“大泽一湖,为众雄驱先。”
  诗歌以亲身经历,吊古伤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此诗既不写登临,又不描写幽州风光,而是将空间观念转化为时间观念,慨叹宇宙之无穷、人生之有限,抒发了知遇难求的孤独感,苍凉的境界中富有愤慨之气,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和感染力。
  为了论证这一点,有必要首先探讨时空与生命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其次把这首诗与其他诗人的诗进行比较,最后再作全面的鉴赏分析。
  (一)
  时空观念的产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文明成果。“到春秋时期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系统的时空观念。”中国文人对生命意识的探索,是因为他们对“人生苦短”这一伴随着人类诞生就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的困惑,致使他们对时间的流逝予以普遍的关注。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在川上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他从川流不息的逝水中领悟到了时光易逝、人生匆匆。
  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氛围中存在,总有支持其生命存在的价值标准——哲学。影响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两大哲学是儒学和道学。“儒家是从人际关系来确定个体的价值,庄学则从摆脱人际关系来寻求个体的价值。”
  这两派哲学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丰富发展,其对生命关注和思考的基本思想没有改变,结合不同作家的天赋、经历、际遇,涌现出大量的把时空与生命意识结合起来思考的优秀文学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画卷。
  关于时空和生命意识的探索,在初唐以前的文学中已经经历了一个渐变积累的发展过程。
  屈原的诗歌《远游》中的“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与”,开启了对时空无限和人生短暂的感慨和探索。从《古诗十九首》开始,对时空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思考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和士人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注意力从儒家建功立业的外在因素转向了内在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与追求。“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同上),表现出从儒学信仰中解脱出来的人们,开始生命的自觉,对人的生命作深层的思考。而在建安时期,这一思考由于曹操父子的特殊地位会更多地与时空结合起来。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站在一定的空间和历史高度,所以时空感格外的空旷、辽阔,胸怀也更显博大。
  (二)
  隋末唐初,崇尚儒道是初唐政治文化中的大事,而陈子昂本人也有着极为复杂的思想。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仅有宇宙意识,还有社会意识。
  首先,作者通过“前”与“后”,把时间的触角伸向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达到了所谓的“思接千载”(刘艇《文心雕龙·神思》);用“天地之悠悠”把空间延展到所谓无限广阔的宇宙,即“视通万里”(同上)。这是对从《诗经》开始的关于时空探索的一次升华,超越以往文学中在个人的现实范围内感悟时空,边远无限的时空特点的描写,突破自我现实的范围,形成了一种以深邃延长为审美取向的时空描写,影响着后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在这绵长的时空氛围中,充溢着作者广博深刻的生命意识。初唐儒释道思想并存,思想文化领域里呈现出更多的兼容性,显示出一种宽松、自由、开放的风气和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这使得历来徘徊于仕与隐之间的知识分子经过魏晋思想的解放,隋代、唐初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后,在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下,表现出强烈的功名意识,他们渴望建功立业,陈子昂便是其中的一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他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他多次进献破敌之计,武攸宜不仅不加采纳,反而把陈子昂从随军参谋降为军曹。陈满腔悲愤,“因登到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法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 (卢藏用《陈氏别传)。他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强烈悲愤,反映了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寂寞苦闷。
  关于时空与生命的结合,陆机《岁暮赋》有“悲人生之有终兮,何天造而无极”,鲍照《伤逝赋》有“寒往署来而无穷,哀极乐返而有终”,卢照邻《长安古意》有“节物风光不相待,沧海桑田须央改”。陈诗与其相比,道出了时空永恒、人生苦短的矛盾,其语言的张力囊括了宇宙万物,实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融汇。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相比的。
  (三)
  为了进一步探讨本诗所体现的时空与生命意识,有必要对此诗进一步分析鉴赏。
  本诗短短四句,诗人一气呵成,语言极为精练。当他怀着激愤登止幽州台,面对苍茫大地前“不见”如燕昭王那样的贤君——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后“不见”如己一般的志士——独上高台——天高地远,倍感生命只是这无穷无尽宇宙中微不足道的转瞬刹那。
  前两句纵贯古今,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露出对古代札贤明君的钦佩仰慕和自己生不逢时、怀抱利器却无从施展的哀怨感伤。第二句俯仰天地,以广袤无垠的空阔背景,有力地突现了第四句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和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沉重感唱。全诗突如其来,如山洪爆发,又戛然而止。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朝前看,包括燕昭王、乐毅那样的一切明君贤臣、英雄豪杰已一去不返、追之弗及,向后看,那样的明君贤臣尚未出现,盼望不及,于是一种沉重的孤立无援的孤独感涌上心头,不禁沧然而涕!
  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已突破诗人自我的时空范围,深刻揭示出时空永恒与生命苦短的矛盾,通过充溢其中的渺小、焦虑、孤独感等,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千百年来感染着无数的仁人志士,成为千古绝唱。此诗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综上所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体现出强烈的时空与生命意识,并以其强烈的渺小、焦虑、孤独感等感染着读者,显示出极强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①霍松林《唐诗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24页。
  ②刘大英《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8页。
  ③孔子《论语》.陕西人民出版社,陈国庆 注译,1990年2月,第1版,168页。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一线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无论是教师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地理作业都应该有新的变化。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也需要地理教师不断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让新课程标准起到一个更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已经快4年了,在这4年时间里我们学
期刊
摘 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因为它对一节课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有的放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各项任务与要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呼唤着教育教学的革新。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教学本质是“交往、互动”的,师生
期刊
摘 要:班级管理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同时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学生的情况,才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为此,本文在相关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班级具体管理,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中学 班级管理 策略  班级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得到全面发展,并对教学各项任务及教育工作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本文将结
期刊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学业可以说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所共同密切关注的。但是有识人士呼吁,学校应抓好全方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而不能仅仅注重学习成绩,避免让学业失败的孩子再失去学校、家庭的温暖,从而走向犯罪道路。  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家庭防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作为第一任启蒙老
期刊
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可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带进与科学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一、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激发幼儿的观察情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科学活动中,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的优势,为幼儿创设犹如“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而小学语文教材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  关键词:语文 德育 渗透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
期刊
摘 要:当前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初中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初中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初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志愿服务 初中生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涵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信念、道德习惯行为。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半成熟半幼稚时期,他
期刊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学术界认为“人文精神”是指依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
期刊
摘 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切实抓好德育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班干部的表率作用,真诚关心学生生活,方能搞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 搞好 常规管理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建设中负有直接责任,起着主导作用。表现在班级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控上,
期刊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下面本人就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