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电商的一路高歌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事业,业务规模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其实,快递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完整的国家邮政系统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建立了。
八百里加急不接民间订单
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属于官办、官管、官用。它最主要的职责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同时也承担一些物资的运输工作。既然是传递公文和军情的,对时效性要求就非常高。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汉代的马递要求最快速度是日行200千米。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60千米,骑马90千米,若是皇帝颁布的敕令则须日行250千米。到了清代,由于军机处的设立,文书传递的速度被提高到一昼夜300千米,最快达400千米。咸丰和同治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一旦前方打了胜仗,就会以八百里的速度飞递,沿途驿站秣马以待,一听到铃声立刻飞身上马,驰往下一站。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看到的“八百里加急”。
然而,这些快递业务虽然高效,但是普通老百姓是无法享用的。因为国家邮政系统不接受民间订单,所以民间通信大多靠私人捎带。汉乐府中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一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写的就是托同乡人带信件回家的事。不过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风险,《世说新语·任诞》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殷羡从南京出发到豫章(今江西省)任太守,临行前别人托他带了一百多封信。出城后他就将这些信全部扔到了水里,还说:“沉下去的自己会沉下去,浮起来的自己会浮起来,但是我殷羡不能做这种给人送信的差事。”若想避免遇到这样不靠谱的“快递小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常会选择派专人送信。若是做生意的就自己负责货物运输。还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办法,比如苏武鸿雁传书,到唐代又有了飞鸽传书。明清时期,还产生了专营民信业的民信局,货运方面则出现了镖局,不過镖局只运送贵重物品,且押运价格不菲。
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挖掘出土的赵义深家书是当时的一份书信实物。这封信是当年农历九月五日从西州(今吐鲁番)发往洛阳的,同年十二月三日洛阳才收到,两地相距大约3000千米,历时三个月,平均每天大约走30千米。
古代邮件的严格保密措施
保密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防止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人采取了不少特殊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同时对快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快递员。
防止泄密最主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写在竹简上,传递前人们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若是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为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还有等级之分,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
到了清代,邮件的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了,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唐代的《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通常打板子是最轻的处分,若快递送晚了或是不按驿道行走,要根据耽误时间的长短、公文的性质、引起的后果做出相应处罚,最严厉的就是处死。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其中对泄密处罚得最厉害。“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官方快递员都持有牌符一类的信物,就是相当于通行证的驰驿证件。一证通行大大减少了快递过程中的人为耽误。
古代生鲜速递和海外购
古代的物流虽然远不如今天这样便捷,但也有蔬果生鲜的快递服务,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海外购。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平原郡贡糖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斩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毡密束于驿马,驰至于京。”这是从山东进贡的海鲜,为了保证新鲜,捉到以后就直接用毡子密封,然后用驿马速运到长安。明代于慎行也有类似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
然而,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仅仅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长期以来都是言官和文人们劝谏、讽刺的对象,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中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五百里加急的快马,原本是为了传送紧急军情,而当时却被用来给杨贵妃运送新鲜水果。由此可见国政的荒废,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又如宋代的花石纲,千斤巨石也能运送。虽然是物流发达的一个体现,但同时也是对民脂民膏的剥削。流毒二十余年,导致了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和今天一样,古代物流也会运输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即最早的海外购。
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隋唐时期,除了陆路以外,还可以走海路,东到日本,西到波斯湾。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设置了五个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彼时海外的商品多达几百种,有香料、宝物、皮货、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种。
明代的海外贸易虽然时开时禁,但总体上十分繁荣。如今我们常见的很多作物都是在明代通过海外购引进的,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烟草等。
看完这些,我们似乎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古代物流业的图景:遍布全国的邮政网络主要为公文、军情以及基本的物资运输服务。有时候驿道上也会奔驰着装有荔枝或海鲜的骏马,扬起一路烟尘。普通百姓想快递贵重物品只能拜托镖局,而神秘的远方时常会运来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装点人们的生活……
八百里加急不接民间订单
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属于官办、官管、官用。它最主要的职责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同时也承担一些物资的运输工作。既然是传递公文和军情的,对时效性要求就非常高。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汉代的马递要求最快速度是日行200千米。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60千米,骑马90千米,若是皇帝颁布的敕令则须日行250千米。到了清代,由于军机处的设立,文书传递的速度被提高到一昼夜300千米,最快达400千米。咸丰和同治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一旦前方打了胜仗,就会以八百里的速度飞递,沿途驿站秣马以待,一听到铃声立刻飞身上马,驰往下一站。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看到的“八百里加急”。
然而,这些快递业务虽然高效,但是普通老百姓是无法享用的。因为国家邮政系统不接受民间订单,所以民间通信大多靠私人捎带。汉乐府中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一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写的就是托同乡人带信件回家的事。不过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风险,《世说新语·任诞》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殷羡从南京出发到豫章(今江西省)任太守,临行前别人托他带了一百多封信。出城后他就将这些信全部扔到了水里,还说:“沉下去的自己会沉下去,浮起来的自己会浮起来,但是我殷羡不能做这种给人送信的差事。”若想避免遇到这样不靠谱的“快递小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常会选择派专人送信。若是做生意的就自己负责货物运输。还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办法,比如苏武鸿雁传书,到唐代又有了飞鸽传书。明清时期,还产生了专营民信业的民信局,货运方面则出现了镖局,不過镖局只运送贵重物品,且押运价格不菲。
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挖掘出土的赵义深家书是当时的一份书信实物。这封信是当年农历九月五日从西州(今吐鲁番)发往洛阳的,同年十二月三日洛阳才收到,两地相距大约3000千米,历时三个月,平均每天大约走30千米。
古代邮件的严格保密措施
保密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防止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人采取了不少特殊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同时对快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快递员。
防止泄密最主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写在竹简上,传递前人们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若是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为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还有等级之分,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
到了清代,邮件的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了,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唐代的《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通常打板子是最轻的处分,若快递送晚了或是不按驿道行走,要根据耽误时间的长短、公文的性质、引起的后果做出相应处罚,最严厉的就是处死。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其中对泄密处罚得最厉害。“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官方快递员都持有牌符一类的信物,就是相当于通行证的驰驿证件。一证通行大大减少了快递过程中的人为耽误。
古代生鲜速递和海外购
古代的物流虽然远不如今天这样便捷,但也有蔬果生鲜的快递服务,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海外购。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平原郡贡糖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斩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毡密束于驿马,驰至于京。”这是从山东进贡的海鲜,为了保证新鲜,捉到以后就直接用毡子密封,然后用驿马速运到长安。明代于慎行也有类似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
然而,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仅仅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长期以来都是言官和文人们劝谏、讽刺的对象,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中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五百里加急的快马,原本是为了传送紧急军情,而当时却被用来给杨贵妃运送新鲜水果。由此可见国政的荒废,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又如宋代的花石纲,千斤巨石也能运送。虽然是物流发达的一个体现,但同时也是对民脂民膏的剥削。流毒二十余年,导致了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和今天一样,古代物流也会运输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即最早的海外购。
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隋唐时期,除了陆路以外,还可以走海路,东到日本,西到波斯湾。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设置了五个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彼时海外的商品多达几百种,有香料、宝物、皮货、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种。
明代的海外贸易虽然时开时禁,但总体上十分繁荣。如今我们常见的很多作物都是在明代通过海外购引进的,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烟草等。
看完这些,我们似乎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古代物流业的图景:遍布全国的邮政网络主要为公文、军情以及基本的物资运输服务。有时候驿道上也会奔驰着装有荔枝或海鲜的骏马,扬起一路烟尘。普通百姓想快递贵重物品只能拜托镖局,而神秘的远方时常会运来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装点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