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国古代的快递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de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电商的一路高歌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事业,业务规模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其实,快递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完整的国家邮政系统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建立了。
  八百里加急不接民间订单
  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属于官办、官管、官用。它最主要的职责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同时也承担一些物资的运输工作。既然是传递公文和军情的,对时效性要求就非常高。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汉代的马递要求最快速度是日行200千米。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60千米,骑马90千米,若是皇帝颁布的敕令则须日行250千米。到了清代,由于军机处的设立,文书传递的速度被提高到一昼夜300千米,最快达400千米。咸丰和同治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一旦前方打了胜仗,就会以八百里的速度飞递,沿途驿站秣马以待,一听到铃声立刻飞身上马,驰往下一站。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看到的“八百里加急”。
  然而,这些快递业务虽然高效,但是普通老百姓是无法享用的。因为国家邮政系统不接受民间订单,所以民间通信大多靠私人捎带。汉乐府中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一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写的就是托同乡人带信件回家的事。不过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风险,《世说新语·任诞》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殷羡从南京出发到豫章(今江西省)任太守,临行前别人托他带了一百多封信。出城后他就将这些信全部扔到了水里,还说:“沉下去的自己会沉下去,浮起来的自己会浮起来,但是我殷羡不能做这种给人送信的差事。”若想避免遇到这样不靠谱的“快递小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常会选择派专人送信。若是做生意的就自己负责货物运输。还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办法,比如苏武鸿雁传书,到唐代又有了飞鸽传书。明清时期,还产生了专营民信业的民信局,货运方面则出现了镖局,不過镖局只运送贵重物品,且押运价格不菲。
  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挖掘出土的赵义深家书是当时的一份书信实物。这封信是当年农历九月五日从西州(今吐鲁番)发往洛阳的,同年十二月三日洛阳才收到,两地相距大约3000千米,历时三个月,平均每天大约走30千米。
  古代邮件的严格保密措施
  保密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防止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人采取了不少特殊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同时对快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快递员。
  防止泄密最主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写在竹简上,传递前人们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若是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为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还有等级之分,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
  到了清代,邮件的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了,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唐代的《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通常打板子是最轻的处分,若快递送晚了或是不按驿道行走,要根据耽误时间的长短、公文的性质、引起的后果做出相应处罚,最严厉的就是处死。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其中对泄密处罚得最厉害。“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官方快递员都持有牌符一类的信物,就是相当于通行证的驰驿证件。一证通行大大减少了快递过程中的人为耽误。
  古代生鲜速递和海外购
  古代的物流虽然远不如今天这样便捷,但也有蔬果生鲜的快递服务,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海外购。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平原郡贡糖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斩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毡密束于驿马,驰至于京。”这是从山东进贡的海鲜,为了保证新鲜,捉到以后就直接用毡子密封,然后用驿马速运到长安。明代于慎行也有类似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
  然而,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仅仅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长期以来都是言官和文人们劝谏、讽刺的对象,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中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五百里加急的快马,原本是为了传送紧急军情,而当时却被用来给杨贵妃运送新鲜水果。由此可见国政的荒废,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又如宋代的花石纲,千斤巨石也能运送。虽然是物流发达的一个体现,但同时也是对民脂民膏的剥削。流毒二十余年,导致了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和今天一样,古代物流也会运输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即最早的海外购。
  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隋唐时期,除了陆路以外,还可以走海路,东到日本,西到波斯湾。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设置了五个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彼时海外的商品多达几百种,有香料、宝物、皮货、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种。
  明代的海外贸易虽然时开时禁,但总体上十分繁荣。如今我们常见的很多作物都是在明代通过海外购引进的,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烟草等。
  看完这些,我们似乎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古代物流业的图景:遍布全国的邮政网络主要为公文、军情以及基本的物资运输服务。有时候驿道上也会奔驰着装有荔枝或海鲜的骏马,扬起一路烟尘。普通百姓想快递贵重物品只能拜托镖局,而神秘的远方时常会运来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装点人们的生活……
其他文献
怀念童年家乡那份惬意与美好,纵使天涯海角,家乡的一切永远铭刻在记忆深处。  ——题 记    故乡的几亩田里,芒种播下水稻,霜降成熟收获。幼时的我牵着那条小狗,闻着稻香,漫步在羊肠小道上,这就是我童年最纯粹的快乐了。   随着我慢慢长大,记忆里的那片田野逐渐模糊,再也记不起那股沁人心脾的稻香了。繁重的学习压得我喘不过气,即使稍有空闲,也无暇回到老家,再赤足走在田埂上,感受不到那种惬意了。  
期刊
天啊,  地啊,  同学和老师啊,  谁能告诉我,  何时秋游啊?  我准备的酸奶过期了!  我准备的薯片也过期了!  而下一个即将过期的,  恐怕就是我这善良的心灵了呀!  2018年,这首名为《秋游》的小诗在网上爆红。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向全世界展示了他对秋游的渴望。童真的语言,直白的表达,诙谐又充满趣味,读完令人忍俊不禁。它就像喧嚣网络世界里的一股清流,引起网友们的疯狂点赞,争相转载。  为何这
期刊
童年是一封书信,写信人是自己,收信人是光阴。把它献给我们最好的回忆。   翻开陈年旧历,往事依然如同昨日,抹不去也擦不掉。童年的故事多姿多彩,也许是一只易碎的花瓶,也许是刻骨铭心的哭泣。那时的我们可爱纯真,那时的我们天真无邪,就好似飘飘然的一张白纸,就看命运之笔,愿意书写什么。   那时我们是坐在小小的桌边,牙牙学语的年纪。那时我们还不知道碧空凌霄,何为古木参天。   窗外绿草如茵,花色渲染
期刊
清代学者张潮在其名作《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民国儒医熊伯伊有《四季读书歌》:“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最是春光好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一本好书,饥时读之以当肉,寒时读之以当裘,孤寂时读之以当友朋,幽忧时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使我们思接
期刊
丁香淡紫色的衣袂在风中押着韵,像是在向风诉说着那软绵绵的心事。  ——题记    一树的嫩紫。嫩紫——我喜欢这个词。不浓郁不招摇,只是清淡,柔软,干净。也许还有一丝丝神秘。性格内敛,缄默不语的紫,在那小小的丁香身上,像极了一色洁净的裙摆,在少女的身躯上灵动地飘浮。丁香就是邻家少女,平易近人又纯洁无瑕。   玫瑰动人的风姿,铿锵的骨气在灼眼的大红中展露无遗。莲在水中着一色素衣洁净地挺立,令无数文
期刊
生活中每每遇到挫折与困难,总会在心底给自己暗暗许下一个承诺,为自己加油,并为此而付出努力,日臻完善,持之以恒,静心而为之。   《论语·子罕》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如果一个人没有抱负,放弃了对自己最初的承诺,那么此人定不成大器。所以生活就是要不断给自己许下承诺,并一步一步实现它。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饱经风霜,却仍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这是因为他对自
期刊
姥爷年过花甲,将入古稀,我谓其热爱生活之士也。   退休以来,姥爷找了个小仓库,时不时在里面鼓弄些许玩意儿。冬日的一个傍晚,母亲携我拜访姥爷的小工作室,那生着斑斑红锈的门吱嘎打开时,探出了一张历尽沧桑的古铜色的脸。姥爷真的很老了,整个人仿佛一尊古董雕塑融入昏黄的灯光中。光阴似乎在这里忘记了流动,一切生活的节奏在这里都是那么舒缓。见我们进来,姥爷微微凸出的眼睛转了转便眯得扁扁的,瘦削的脸颊也笑着欢
期刊
蝉鸣无止无休,气温三十二度。   大片的阳光透过叶的罅隙疯狂地照耀,风扇发出有规律的嗡嗡声,翻到三分之二的《西游记》,木板刺到皮肤的微微凉,半大的西瓜挖去了瓤。荧屏里总是滚动着一个猴样,一句“俺老孙来也”唤起最深处的记忆……   在那光明色调下的笑笑嚷嚷,不知盡是人间无奈。 乌飞兔走,斗转星移。萦绕梦中的,莫过于一枚紫玉冠,两道凤尾翎。踏碎凌霄,放肆桀骜的身姿……   十万雷霆十万天兵,金枪
期刊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他生平无论忙
期刊
季节的风,掠过岁月的门,向流年更深处驶去。一些相遇,总会被缱绻的时光记得。在诗人的世界里,相遇,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第一关 初露锋芒  1.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的作者是( )?  2. 宋代诗人苏轼的《蝶恋花》的“那日绣帘相见处”的后一句是 ?  3. 请选出包含“君家何处住,妾住在( )”中空缺处的选项。  A. 江南 B. 江边  C. 凉州 D. 横塘  挑战者答题  @程 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