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级的新生,对新的教学环境,学习内容都充满着神秘感。其心理主要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等特点,对《科学》更充满着无限想象。如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这对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好奇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先导
好奇是成功的起点。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对新的教育环境、新的老师、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等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七年级的科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我们首要责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科学》,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启发,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发挥其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认真组织第一课堂的起始教学。
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教学与平时的上课没有多大的区别,其实不然,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的起始教学,争取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许多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往往对中科院朱清时院士写的前言直接跳过而上新课,也有的教师简单的做些介绍而一笔带过,他们认为这个前言没有什么东西可讲。但本人认为你只要认真备课,积极挖掘前言中所提的内容,是一堂很好的科学起始教学课。朱清时院士在文章中一开始就提到了地球的诞生,火山喷发,生命的起源等科普知识。你在课前去认真寻找这方面的科普录像、图文资料,然后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自然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还可以设计实验来重复伽利略发现教堂那盏灯摆动等时性的实验。取一根适当长度的细绳,一端系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系一个金属小球,当摆角小于五度时放手,同时让每个学生自己按住手腕,利用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来测量单摆左右摆动所需的时间,来亲手证明单摆振动具有等时性,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认真组织每一堂新课的导入。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要认真完成每一堂新课的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新课很重要。为此,在课前你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搜集与教材有关的素材,然后再有效地利用各种新课的导入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在上“体积测量”这一课时,可以用故事导入法先给学生讲述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谜的故事。然后留下一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阿基米德是怎样测出皇冠体积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再如在上“温度测量”这课时,可以用实验引入法先给每个学生发三只小烧杯,然后分别倒入热水、温水和冷水,让学生右手指浸入热水中,左手指浸入冷水中,一段时间后,把两个手指同时浸入温水中。让每个学生体验一下水的冷热程度,从而引出什么叫温度。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两个手指在温水中的不同感觉,从而得出凭人的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要有可靠的测量工具,从而引出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诸如此类的新课引入方法,可以设下悬念,引发好奇,刺激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也点燃了他们好学的火花。
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认真设计每一个问题。
用提问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在课前要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所提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新颖有趣,要与七年级新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近,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好动是活跃学生思维的源泉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进行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别是刚跨进中学校们的七年级新生,更加具有这种好动的心理特征。当你拿着实验仪器跨进教室的时候,马上会有一大群学生涌到你身边,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你一不留心,他们已在那里动手了。当你告诉他们今天到实验室做实验时,他们个个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向实验室跑去。在实验室里,他们有时即使拿个烧杯在手也能观察个半天,可见学生对实验的向往,对动手做实验的渴望是多么强烈。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精心设计科学实验,积极为学生创造好动的空间和机会。
《科学》课本中有许多学生探究的实验,这些实验教师必须保证百分之百的开出率。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的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要不断的自问,你看到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到实验的全过程中。如做“温度计的使用”实验时,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其次要学生学会对不同物体温度的估计,然后能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并且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能了解体温计与其他温度计的区别等等。这样的实验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
《科学》课本中还有许多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活动能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就尽量少动手,能够让每个同学参与的,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如我在上“日食”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形象地说明日食现象,让四位同学来完成,一位同学手拿充电电筒代表太阳,一位同学拿一个棒球代表月亮,一位同学拿一个篮球代表地球,当这三位同学分别代表的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闭合手电筒开关,然后请第四位同学用黑色记号把篮球上的阴影部分涂黑,再向全体学生展示这一实验现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日食形成原因的理解。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
通过成立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小组,搞小制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知识的竞赛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操场、搬到大自然中去,使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如探究“怎么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的身高”实验,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的沙坑中去完成;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实验可以到校园花坛或公园里去做。当然,在安排这些课外活动时,要给学生留足创造的空间让学生针对探究的问题,在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制订计划,设计方案。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当然,好问是七年级新生的又一心理特征,也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途经。俗话说:学问,就是一学二问,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能提出问题,不能进行思考,那对知识的认识一定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大脑积极思考,认真开展讨论,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实现思维的进步。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在如何保持学生好问的心理特征上下工夫,教师要善于设问,要善于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问。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片面的或者是错误观点也要以鼓励为主,要善于激发他们好问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师生不平等的地位,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说,有问题要问,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一、好奇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先导
好奇是成功的起点。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对新的教育环境、新的老师、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等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七年级的科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我们首要责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科学》,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启发,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发挥其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认真组织第一课堂的起始教学。
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教学与平时的上课没有多大的区别,其实不然,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的起始教学,争取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许多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往往对中科院朱清时院士写的前言直接跳过而上新课,也有的教师简单的做些介绍而一笔带过,他们认为这个前言没有什么东西可讲。但本人认为你只要认真备课,积极挖掘前言中所提的内容,是一堂很好的科学起始教学课。朱清时院士在文章中一开始就提到了地球的诞生,火山喷发,生命的起源等科普知识。你在课前去认真寻找这方面的科普录像、图文资料,然后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自然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还可以设计实验来重复伽利略发现教堂那盏灯摆动等时性的实验。取一根适当长度的细绳,一端系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系一个金属小球,当摆角小于五度时放手,同时让每个学生自己按住手腕,利用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来测量单摆左右摆动所需的时间,来亲手证明单摆振动具有等时性,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认真组织每一堂新课的导入。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要认真完成每一堂新课的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新课很重要。为此,在课前你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搜集与教材有关的素材,然后再有效地利用各种新课的导入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在上“体积测量”这一课时,可以用故事导入法先给学生讲述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谜的故事。然后留下一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阿基米德是怎样测出皇冠体积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再如在上“温度测量”这课时,可以用实验引入法先给每个学生发三只小烧杯,然后分别倒入热水、温水和冷水,让学生右手指浸入热水中,左手指浸入冷水中,一段时间后,把两个手指同时浸入温水中。让每个学生体验一下水的冷热程度,从而引出什么叫温度。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两个手指在温水中的不同感觉,从而得出凭人的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要有可靠的测量工具,从而引出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诸如此类的新课引入方法,可以设下悬念,引发好奇,刺激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也点燃了他们好学的火花。
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认真设计每一个问题。
用提问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在课前要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所提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新颖有趣,要与七年级新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近,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好动是活跃学生思维的源泉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进行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别是刚跨进中学校们的七年级新生,更加具有这种好动的心理特征。当你拿着实验仪器跨进教室的时候,马上会有一大群学生涌到你身边,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你一不留心,他们已在那里动手了。当你告诉他们今天到实验室做实验时,他们个个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向实验室跑去。在实验室里,他们有时即使拿个烧杯在手也能观察个半天,可见学生对实验的向往,对动手做实验的渴望是多么强烈。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精心设计科学实验,积极为学生创造好动的空间和机会。
《科学》课本中有许多学生探究的实验,这些实验教师必须保证百分之百的开出率。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的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要不断的自问,你看到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到实验的全过程中。如做“温度计的使用”实验时,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其次要学生学会对不同物体温度的估计,然后能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并且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能了解体温计与其他温度计的区别等等。这样的实验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
《科学》课本中还有许多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活动能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就尽量少动手,能够让每个同学参与的,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如我在上“日食”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形象地说明日食现象,让四位同学来完成,一位同学手拿充电电筒代表太阳,一位同学拿一个棒球代表月亮,一位同学拿一个篮球代表地球,当这三位同学分别代表的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闭合手电筒开关,然后请第四位同学用黑色记号把篮球上的阴影部分涂黑,再向全体学生展示这一实验现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日食形成原因的理解。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
通过成立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小组,搞小制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知识的竞赛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操场、搬到大自然中去,使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如探究“怎么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的身高”实验,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的沙坑中去完成;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实验可以到校园花坛或公园里去做。当然,在安排这些课外活动时,要给学生留足创造的空间让学生针对探究的问题,在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制订计划,设计方案。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当然,好问是七年级新生的又一心理特征,也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途经。俗话说:学问,就是一学二问,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能提出问题,不能进行思考,那对知识的认识一定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大脑积极思考,认真开展讨论,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实现思维的进步。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在如何保持学生好问的心理特征上下工夫,教师要善于设问,要善于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问。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片面的或者是错误观点也要以鼓励为主,要善于激发他们好问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师生不平等的地位,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说,有问题要问,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