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音乐师范生作为未来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在他们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不仅需要对音乐有成熟的理性认识,更需要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我们知道,很多时候音乐无法言传,只能意会。它的好坏,悦耳与否,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意识,一种感觉。说到底,音乐本身是相对抽象的。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谈起,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抽象的事物尽可能地具体化,带领学生,由表及里、抽丝剥茧般学习音乐,探寻音乐的境界,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好,探寻心灵的音乐,从生命的勃动中寻找和歌唱音乐。
[关键词]音乐表现力;音乐师范生;乐感;美学修养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3-0091-02[HK]
理查德·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的语言是音乐。音乐所表现的东西是永恒的、无限的和理想的,它表现的不是某一个个人在某种状态的激情、爱欲、郁闷,而是激情本身、爱欲本身和郁闷本身。”
音乐美学这种说法,我们不常听到,它似乎更多的是代表思辨与精神,远离了真正的对象,而不是真正的音乐体验。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人们走进剧场、音乐厅去欣赏、聆听艺术家们伟大而神奇的创作作品,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些欣赏者,即有文化修养的中产阶级音乐爱好者,他们的精神层面中能够体现的内容即音乐美学:思考音乐、谈论音乐,通常合格的聆听必须具备哲学和文学的前提。
这些年以来,高校对音乐师范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科学、规范和全面,音乐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不仅需要具体的演奏(演唱)技能,更需要丰富的艺术、历史、哲学知识。音乐这种艺术形态,虚幻、无形、不可捉摸……无法用眼睛看到,也无法用手触摸,只能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
我国春秋时期公孙尼子在其所著的《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者,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是有内容的。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而用乐音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即成为音乐。一切富有生命力的音乐只能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发出。“唯乐乃不可以为伪。”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富哲理的格言,它道破了音乐的真谛。任何音乐的表现都只能从内心中自然而然地流出,任何形式的矫揉造作只会使清新典雅的音乐散发出酸腐之气。
音乐师范生在演奏(演唱)音乐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地强调基本功和技巧,对某几首作品长时间地反复练习,不但耗去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将学生引导至不知所以然、盲目练琴的思路上。学习范围的片面和狭窄,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简单,能力低下,无法很好地适应日后的教学和工作需要。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同时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使二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从简单的弹奏姿势、动作(演唱方法),到复杂的和声、节奏以及作品的风格、藝术表现等,每节课的内容都以理论依据和相关知识为指导,然后才是最后的演奏(演唱)练习。在整个过程中,眼睛看谱,大脑先行,用手弹奏(嘴巴演唱)在后。也就是说,理性认识应该先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在前,感性认识在后。由于每个学生在生理上的差异,对于技术的学习有的接受起来相对迅速,有的则相对迟缓。我们必须承认,有些技术是在短时间里难以获得的。如果在指导音乐师范生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先行、自我训练,学生就能够在今后更长的时间里,用扎实而有效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按照正确的方法,不断完善个人的技巧,最终有能力提高演奏(演唱)中的音乐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如何让音乐表现力深入每一次弹奏与演唱?有生命力的音乐表现力才是真正的音乐的境界,学生才能逐渐体会音乐的美。
一、音高
音高就是音准,但又不完全是,还要求“好听”的声音,而不是刺耳的、突兀的、毫无灵魂的声响。
在艺术的表现上,音乐需要经过二次创作: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者的再创作。作曲家的创作,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透彻理解和准确发挥。在音乐的二次创作里,演奏和演唱者的任务就是使无生命的音符记号幻变成灵动的生命乐章。这就依赖于读谱的准确,对演奏或演唱音乐的人来说,这个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音符好比文字。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念错字读错词会让听者莫名其妙,无法理解。一首美妙的乐曲,如果总是出现突兀的错音,会让人费解,使听者生厌。准确的读谱对正确地理解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正确的调性。大调好似阳光明媚,充满着朝气;小调则好比阴天,忧郁而阴沉。周铭孙老师曾说:“音乐要是没了调号和临时记号,那就失去了色彩和意义。”乐曲的某个段落或者整首乐曲都有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调”,标在谱表右边的升降记号,即调号。临时记号只在它所在的小节起作用,对于其他小节相同的音符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三)乐句的划分。不管作品的长短和复杂简单程度,它们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句子组成的。乐曲中的句子,和我们语言文字中句子是一样的。一句一句地划分清楚,不仅使说话的人气息顺畅,更能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话的人需要呼吸,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更能让听者清楚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乐句中的连接与断开、起承转合,是作曲家在用音乐语言来表述他的思想情感。为了准确的把他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我们只有按照他们的音乐逻辑,注意乐句的划分。
(四)语句中的小连线。在乐曲中最常见的是两个音的连线和三个音的连线。两个音的小连线,演奏起来即落—起。手稍微离开琴键,指尖绷紧,落到琴键上;当第一个音响起时,需要弹奏第二个音的手指顺势抬起,随后敲击琴键,完成敲击动作后,手指快速离开琴键,即完成了“起”的动作。这种演奏,在慢速中轻巧而温和,在稍快点的速度中显得活泼而顽皮。三个音的小连线比两个音的多了一个过渡性的音,即落—弹—起。它们在舒缓的节奏中显得温婉动人,相反,则显得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冲击力。 赵晓生先生说:“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乐谱上记载着作曲家希望传递给他人的全部信息。”因此,准确地读谱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是第一步,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演奏或者演唱的时候,他们发出的每一个声音,不该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毫无感情的敲打,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焕发生命力的、有灵性的声音是从钢琴厚重的身体里生发出来的。只有在认真读谱的基础上,对声音的质量、颜色、大小等各个方面加以掌控,学生才能对音乐的形象有更具体的认识,在音乐表现力上产生效果,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才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节拍
如果把一首音乐作品比作一幢高楼,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准确的读谱就是地基,节拍就是整幢楼的框架,框架不稳的房屋是可怕的。节拍的准确和稳定,好比框架的精准与牢固。音乐有了节奏才有了自己的灵魂,节奏的律动对音乐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在音乐作品中,欢快的舞曲更多地使用三拍子的节奏,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更多地使用每小节两拍或者四拍。在讨论节拍的时候,我认为节奏和速度这两个词虽然看上去差不多,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节奏,是理性的,是绝对的。作曲家对每首音乐作品都有严格的拍号,在谱号的右侧。它规定了之后每一个小节的节拍数,或两拍、或三拍、或四拍、或六拍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弹奏还是演唱,都需要严谨地遵循拍子,并且可以辅助节拍器加以练习。
(二)速度,是感性的,并不是绝对的。很多作品中会有出“渐慢”“运动的”“自由的”等等有关对音乐速度的提示,这些提示对音乐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段落即将结束的时候,通常会需要一些渐慢、稍稍拉宽的感觉;这个时候音乐会相对松弛而自由,由演奏或者演唱者自行掌握控制,对某一段的音乐做一个终结。在有的段落中,音乐随着音乐语言的发展,愈发情绪高亢,很多時候是音乐高潮的体现;跟随着情绪的变化,速度也会相对应地紧张、稍快、充满活力。
音乐是有表现力的,可以传递作曲家的精神与情感,是充满生命力的。对于情绪的变化,我们在音乐速度的掌握中是因人而异的、千变万化的,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同一个句子做相同的减慢,100个人弹奏或者演唱,就会有100种效果。这正是音乐表现力的魅力所在。正是从这种差异性中,我们才可以了解演奏(演唱)者对于音乐是如何感知、如何表现、如何体会的。
三、结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对听觉的训练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该如何辨别声音的好坏、如何感受音乐风格的不同、如何理解音乐流派的差异,都需要我们对音乐的本质和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音乐师范生在高校四年的学习生活,转瞬即逝。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更加全面、丰富。在拥有一定的演奏(演唱)技术之后,深刻理解音乐的内容,并且能够被音乐打动,如此可以打动人的音乐才是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区别于其他客观存在所体现的真正价值,正是这种表现力,即所谓对乐谱的二次创作所带来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美。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具体特点,并且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对音乐师范生综合素质,尤其是音乐美学修养的培养与提高。让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希望取得更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卡尔·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 赵晓生.琴禅——宇宙·生命·心灵(外二题)J\].钢琴艺术,1997.
[3] 林尔耀.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达能力J\].钢琴艺术,1998.
[关键词]音乐表现力;音乐师范生;乐感;美学修养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3-0091-02[HK]
理查德·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的语言是音乐。音乐所表现的东西是永恒的、无限的和理想的,它表现的不是某一个个人在某种状态的激情、爱欲、郁闷,而是激情本身、爱欲本身和郁闷本身。”
音乐美学这种说法,我们不常听到,它似乎更多的是代表思辨与精神,远离了真正的对象,而不是真正的音乐体验。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人们走进剧场、音乐厅去欣赏、聆听艺术家们伟大而神奇的创作作品,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些欣赏者,即有文化修养的中产阶级音乐爱好者,他们的精神层面中能够体现的内容即音乐美学:思考音乐、谈论音乐,通常合格的聆听必须具备哲学和文学的前提。
这些年以来,高校对音乐师范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科学、规范和全面,音乐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不仅需要具体的演奏(演唱)技能,更需要丰富的艺术、历史、哲学知识。音乐这种艺术形态,虚幻、无形、不可捉摸……无法用眼睛看到,也无法用手触摸,只能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
我国春秋时期公孙尼子在其所著的《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者,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是有内容的。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而用乐音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即成为音乐。一切富有生命力的音乐只能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发出。“唯乐乃不可以为伪。”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富哲理的格言,它道破了音乐的真谛。任何音乐的表现都只能从内心中自然而然地流出,任何形式的矫揉造作只会使清新典雅的音乐散发出酸腐之气。
音乐师范生在演奏(演唱)音乐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地强调基本功和技巧,对某几首作品长时间地反复练习,不但耗去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将学生引导至不知所以然、盲目练琴的思路上。学习范围的片面和狭窄,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简单,能力低下,无法很好地适应日后的教学和工作需要。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同时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使二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从简单的弹奏姿势、动作(演唱方法),到复杂的和声、节奏以及作品的风格、藝术表现等,每节课的内容都以理论依据和相关知识为指导,然后才是最后的演奏(演唱)练习。在整个过程中,眼睛看谱,大脑先行,用手弹奏(嘴巴演唱)在后。也就是说,理性认识应该先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在前,感性认识在后。由于每个学生在生理上的差异,对于技术的学习有的接受起来相对迅速,有的则相对迟缓。我们必须承认,有些技术是在短时间里难以获得的。如果在指导音乐师范生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先行、自我训练,学生就能够在今后更长的时间里,用扎实而有效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按照正确的方法,不断完善个人的技巧,最终有能力提高演奏(演唱)中的音乐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如何让音乐表现力深入每一次弹奏与演唱?有生命力的音乐表现力才是真正的音乐的境界,学生才能逐渐体会音乐的美。
一、音高
音高就是音准,但又不完全是,还要求“好听”的声音,而不是刺耳的、突兀的、毫无灵魂的声响。
在艺术的表现上,音乐需要经过二次创作: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者的再创作。作曲家的创作,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透彻理解和准确发挥。在音乐的二次创作里,演奏和演唱者的任务就是使无生命的音符记号幻变成灵动的生命乐章。这就依赖于读谱的准确,对演奏或演唱音乐的人来说,这个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音符好比文字。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念错字读错词会让听者莫名其妙,无法理解。一首美妙的乐曲,如果总是出现突兀的错音,会让人费解,使听者生厌。准确的读谱对正确地理解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正确的调性。大调好似阳光明媚,充满着朝气;小调则好比阴天,忧郁而阴沉。周铭孙老师曾说:“音乐要是没了调号和临时记号,那就失去了色彩和意义。”乐曲的某个段落或者整首乐曲都有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调”,标在谱表右边的升降记号,即调号。临时记号只在它所在的小节起作用,对于其他小节相同的音符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三)乐句的划分。不管作品的长短和复杂简单程度,它们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句子组成的。乐曲中的句子,和我们语言文字中句子是一样的。一句一句地划分清楚,不仅使说话的人气息顺畅,更能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话的人需要呼吸,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更能让听者清楚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乐句中的连接与断开、起承转合,是作曲家在用音乐语言来表述他的思想情感。为了准确的把他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我们只有按照他们的音乐逻辑,注意乐句的划分。
(四)语句中的小连线。在乐曲中最常见的是两个音的连线和三个音的连线。两个音的小连线,演奏起来即落—起。手稍微离开琴键,指尖绷紧,落到琴键上;当第一个音响起时,需要弹奏第二个音的手指顺势抬起,随后敲击琴键,完成敲击动作后,手指快速离开琴键,即完成了“起”的动作。这种演奏,在慢速中轻巧而温和,在稍快点的速度中显得活泼而顽皮。三个音的小连线比两个音的多了一个过渡性的音,即落—弹—起。它们在舒缓的节奏中显得温婉动人,相反,则显得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冲击力。 赵晓生先生说:“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乐谱上记载着作曲家希望传递给他人的全部信息。”因此,准确地读谱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是第一步,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演奏或者演唱的时候,他们发出的每一个声音,不该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毫无感情的敲打,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焕发生命力的、有灵性的声音是从钢琴厚重的身体里生发出来的。只有在认真读谱的基础上,对声音的质量、颜色、大小等各个方面加以掌控,学生才能对音乐的形象有更具体的认识,在音乐表现力上产生效果,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才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节拍
如果把一首音乐作品比作一幢高楼,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准确的读谱就是地基,节拍就是整幢楼的框架,框架不稳的房屋是可怕的。节拍的准确和稳定,好比框架的精准与牢固。音乐有了节奏才有了自己的灵魂,节奏的律动对音乐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在音乐作品中,欢快的舞曲更多地使用三拍子的节奏,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更多地使用每小节两拍或者四拍。在讨论节拍的时候,我认为节奏和速度这两个词虽然看上去差不多,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节奏,是理性的,是绝对的。作曲家对每首音乐作品都有严格的拍号,在谱号的右侧。它规定了之后每一个小节的节拍数,或两拍、或三拍、或四拍、或六拍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弹奏还是演唱,都需要严谨地遵循拍子,并且可以辅助节拍器加以练习。
(二)速度,是感性的,并不是绝对的。很多作品中会有出“渐慢”“运动的”“自由的”等等有关对音乐速度的提示,这些提示对音乐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段落即将结束的时候,通常会需要一些渐慢、稍稍拉宽的感觉;这个时候音乐会相对松弛而自由,由演奏或者演唱者自行掌握控制,对某一段的音乐做一个终结。在有的段落中,音乐随着音乐语言的发展,愈发情绪高亢,很多時候是音乐高潮的体现;跟随着情绪的变化,速度也会相对应地紧张、稍快、充满活力。
音乐是有表现力的,可以传递作曲家的精神与情感,是充满生命力的。对于情绪的变化,我们在音乐速度的掌握中是因人而异的、千变万化的,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同一个句子做相同的减慢,100个人弹奏或者演唱,就会有100种效果。这正是音乐表现力的魅力所在。正是从这种差异性中,我们才可以了解演奏(演唱)者对于音乐是如何感知、如何表现、如何体会的。
三、结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对听觉的训练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该如何辨别声音的好坏、如何感受音乐风格的不同、如何理解音乐流派的差异,都需要我们对音乐的本质和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音乐师范生在高校四年的学习生活,转瞬即逝。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更加全面、丰富。在拥有一定的演奏(演唱)技术之后,深刻理解音乐的内容,并且能够被音乐打动,如此可以打动人的音乐才是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区别于其他客观存在所体现的真正价值,正是这种表现力,即所谓对乐谱的二次创作所带来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美。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具体特点,并且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对音乐师范生综合素质,尤其是音乐美学修养的培养与提高。让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希望取得更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卡尔·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 赵晓生.琴禅——宇宙·生命·心灵(外二题)J\].钢琴艺术,1997.
[3] 林尔耀.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达能力J\].钢琴艺术,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