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尽杯中酒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q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捷在《一剪梅》中写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虽然整首词写的是久居他乡的游子之愁,但单看这两句,反给人一种气定神闲之感。仿佛在时间的洪荒里只是个旁观者,滚滚红尘中的一切悲欢离合都与自己无关一般。然而能做到如此超脱的毕竟只有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人都只能在辛苦奔忙中怅然若失。最后到头来,真正能做到气定神闲的,也只是这两句词罢了。
  因为无法超脱,所以钟爱回忆,回忆那些自己经历过或没经历过的前尘往事。忆到深处,胸中难免有股莫名的悲情涌动,说不清道不明,索性一杯酒浇下去,也算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都说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那么一个人一生的苦又将浓到怎样的境地?所幸有酒,将原本浓得化不开的苦一点点地稀释,直到可以下咽为止。所以古往今来,才会有那么多人用一杯杯掠过去年记忆的酒,来化解一个个化作今年风沙的愁。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饮者所求的,也无非就是那一瞬间的疏离感。
  因此文人大多爱酒,拥有一颗比常人更为敏感的心,也只能给他们带去比常人更多的愁,每一杯酒都能稀释一份不同的愁,对他们来说,便已足够。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是愁,愁的是空有满腹才学,却遭人排挤,不得重用;“今朝与君醉,忘却在长沙”是愁,愁的是作客他乡,久不归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也是愁,愁的是岁月易逝,圣贤寂寞。这些是唐人的愁,须以唐人的酒来销。唐诗在初唐、盛唐时尤显豪迈大气,故唐人的酒喝起来也有股侠客之风,能将销愁的酒喝得如此大气,想必醉后也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吧。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是愁,愁的是亡国被囚,只有借酒浇愁才能有些许的安全感;“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是愁,愁的是落泊异乡,又对心上人有着无尽的怀念;“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是愁,愁的是年华不再,无处着落;“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是愁,愁的是与心上人的一别难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愁,愁的是一个女子,已近晚年,却又遭国破家亡之难。此时的她,已是孑然一身,回忆往昔的欢乐,无疑又使她愁上加愁。这些是宋人的愁,酒与愁混合之后,竟莫名地多出了些似水的柔情。就连北宋名将范仲淹,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也写出了“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名句,可见,宋人的酒当真喝得婉约,但清酒下肚,怕是旧愁未销而新愁又至了。
  酒独酌可以解愁,倘是对饮,则多是送别了。
  提到送别之酒,喝得最有名的,便要数王维了,一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流传了多年,至今读起来,仍旧蕴意无穷。仿佛能让人看见在一个草长莺飞的早晨,两个男子站在酒馆外执手相送的景象。由于元二要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所以理应把酒送别。元二这一去或许就归期茫茫,可这一幅劝酒送客的画面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了下来,送别的酒能喝到这个份上,也当真无憾了。
  同是送别酒,宋人侯置在《四犯令》中喝得则温婉得多,即使写出了“莫听《阳关》牵离绪,拼酩酊,花深处”的词句,可让人感觉在这送别的酒肆之中,还会有媚艳入骨的吴姬,压酒劝客尝。但这只是猜测,词人并未透露更多的信息,仅说“拼酩酊,花深处”。不过醉卧花丛,倒也风雅。
  前两个喝送别酒的地方无论是哪儿,毕竟都是在陆地上,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送客,却将酒席移至了船上,然后他碰见了今生最动人的意外——那个“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而遇见该女子的最根本原因,仅仅是“临别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仍然是酒,只是这次的送客酒是和着乐声与泪水一同喝下的,直到最后“江州司马青衫湿”。很明显,这泪,不只是为将与友人分别而流。
  酒在古典诗词中最大的作用便是销愁与送别,但并不表示除此之外便无其他用途。
  比如苏轼喝酒就只是为了自娱自乐。苏轼生性平淡,有一种随遇而安的精神,他在年少时便已高中进士,可惜后来仕途颇为不顺,遭贬数次,但他并未怨天尤人,而是真正地在享受生活。那次在家喻户晓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痛饮的酒,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享受狩猎的乐趣:“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在这里,酒只是用来助兴,很单纯,也很美好,让人借助一些酒精的刺激来领略曾经的快乐。他在《定风波》里写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是酒后遇雨的景象,本是极狼狈的场面在词人微醺的醉眼里反而显出了些许自然之美。大概也只有像苏轼这种性格的人才能将酒喝得如此旷达、自然。
  最后想谈一下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喝的酒,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读完以后让人觉得很温暖,最平凡的语言,最平凡的事情,只是在一个将要落雪的午后,邀请好友一起来喝新酿好的浊酒而已,但诗人与朋友间的那份真挚的情谊却让人即使在冰天雪地中也能如沐春风。在一个飘雪的夜晚,与友人围着火炉温酒畅饮,何等惬意的一件事。
  既然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那么不如饮此神圣杯,千忧万念一时歇。
其他文献
这是一篇很仆实的小小说,文中的话语来自生活,读起来亲切自然,但文章的主旨却不像文中叙说的那样轻松畅快。它反映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形势依然严峻。  文章以“弟弟”任教展开情节,以来往家书纵贯全文。情节跌宕,一波三折,余波不平,引人深思。  和文中的“弟弟”一样,很多人总以为以蛇肉、耗子肉为荤是茹毛饮血的历史,总以为没有粉笔的教学只属于张艺谋的电影,总以为没水没电的生活已经结束
期刊
一首诗是一个宇宙,一首诗是一片风景,一首诗是一种形式,一首诗是一座宝藏。斯德曼(Stedman)说:“诗是一种富有韵律而且充满想象的语言,它表现着人类灵魂的创造、趣味、思想、情感与洞察。”我们要欣赏新诗,首先必须了解新诗的含义和特质。新诗相对于旧诗,就如同现代相对于传统,所以新诗也叫现代诗,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语言,表现现代人的情感、思想、生活的诗。一切文学的发展,都像长江的后浪推动前浪,所谓“江山代
期刊
他,“四肢健全,最终却沦为乞丐,就是因为人们的同情吗?就是因为给他的那几十元钱吗?换作你,会因此而去做一名乞丐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因此说,同情无罪,同情非无情。  他,住在一个连电灯也没有的山区,穿着“那件烂得不能再烂的棉袄”,背着“那个似乎已绝迹几个世纪的破麻袋”——他的生活是何等的窘迫啊!  饿了,他会拿起别人扔掉的饭菜吃,而过着幸福生活的你,即使再饿,会吃吗?不会!困了,他会枕着麻袋,躺在地
期刊
王文献的短篇小说《出租车司机》写了一个温馨的故事,故事在心与心的交流越来越困难的今天让人读后口舌生香, 备感温馨——多么善解人意的“出租车司机”呀! 通观全文可以发现, 这个美丽的故事是由一场误会引出的, 直到最后“出租车司机”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时, 误会才得以消除, 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圆满。其实, 小说对“出租车司机”并非出租车司机的情况设置了多处伏笔, 作了多处暗示:  一是黄昏傍晚埋伏笔。因为
期刊
《蚂蚁、面包和我》是一则带有寓言色彩的作品。作者通过蚂蚁的命运来隐喻人类的命运, 把人生中的悲剧意识阐述得淋漓尽致。  作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叙述蚂蚁拖面包屑的过程和结局。对蚂蚁来说, 面包屑是它们的生命必需品, 因此, 它们发现面包屑后便集体出动, 竭力欲将面包屑扛回家去。但窗纱挡住了它们的去路, 任凭它们怎样努力, 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至此, 蚂蚁世界里的故事好象可以结束了, 但作者笔锋
期刊
如果你骑在时代的骏马上感到头晕目眩或焦躁不安, 我劝你跳下马来看一看这一篇《柔软》。朱以撒对生活的那种领悟是“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的当代芸芸众生所无法体会到的。或许他的文章中多少还有几分禅意, 但绝没有丝毫消极隐逸的情怀。神色疲惫、焦灼不安几乎是当代一些勇往直前者的共同形象, 而且也是一直以来人们所肯定的一种姿态。可无数的损失甚至生命的白白流逝已经让人困惑。活着即使是为了奋斗, 然而也还有一个价
期刊
初见题目, 只觉平常, 料定其内容无非是赞颂父爱如山之类。果不其然, “他”身心俱冷, 向老僧求助, 老僧以三问重新唤起了“他”对父爱的感知。这些内容, 虽表述形式新颖, 但均在意料之中。按常理, 接下来应写“他”就此幡然悔悟, 重新感受父爱, 重扬生活风帆。可是, 作者笔锋却陡然一转, 用老僧的一问和“他”的一悟, 逼出这样一个主题: 父母的爱, 虽至真至深, 而我们往往会漠视它, 甚至感觉不到
期刊
幽默本出于智慧, 智慧潜藏于幽默, 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这在白秦的《美国蟑螂》中得到了形象而具体的表现。作者通过人与蟑螂之间风趣幽默的“斗法”故事, 表现出了对人性的懒惰和停滞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形散而神不散, 是本文创作的一大特点。作者从蟑螂联想到老鼠, 从台湾联想到美国, 又从蟑螂联想到人类, 表面上来看好像漫无边际, 实际上它们之间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即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期刊
喜欢翻阅期刊的读者, 对于张丽钧这个名字, 我想大概都不会陌生。在张丽钧那一篇篇渗透着纯洁、温馨和率直的美文里, 既有着她对心灵审视发现后的惊心和春雨润物的慧心, 也有她作为一个燕赵女子所富有的细腻而旷远的爱心。展读这些清澈跌宕的文字, 我们能真切感触到她生命里的根须和枝叶,并在这种掩不住的芬芳本质中迷醉。  《锋利的纸》呈现的是一种伤害。一边是高高在上, 咄咄逼人,一边是一脸无辜, 低声辩解。最
期刊
“有变化的带道具的单一事件, 才是微型小说选材的艺术规范”,在情节中巧妙、成功地设计一个小道具, 不但会增添故事叙述的无限魅力, 也会引导读者的阅读, 使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峰回路转, 渐入佳境。无疑, 《意外》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作者在篇中巧妙设计了两个小道具: “背包”和“剪报”。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就是泄密—— 将作者隐藏起来的秘密一一透露给读者, 引导读者曲径通幽般地寻找文字表面下的深层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