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现代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别有一番语言魅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更追求对于个人自身情感的感知。笔者以共感出发,望在实际教学中以朗诵法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进程。
【关键词】西方诗歌;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西方现代诗歌不同于小说曲折离奇,也不同于文言文生涩工整,更不同于散文形散神聚,它拥有属于自己的文体形式和明晰特征,将诗人内心热烈澎湃的情绪转化为隐喻的文字。
一、初中语文中西方诗歌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在2005年3月的《中学语文》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及了“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读者共鸣,提升为人类普遍共通的情感,才能体会经典作品的内涵”。共感是我认为学习现代诗歌作品时最重要的因素。获得共感,学生才能接过诗人蕴藏在文字中的蓬勃力量。
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历史较我国现代诗更为长久,相对的富有自由和浪漫主义,尤其在乎个人的独特品味和态度。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以“共感”为主要切入点带领学生贴近作者思想获得属于自我的独特审美体验,不再“逐字逐句”翻译对应,防止用教师想法代替学生思想。
二、西方现代诗歌教学上现存的有待改进的方面
《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中梁宗岱先生用这样的话来评析马拉美的诗:“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以至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底形体的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象的感应,而超度我们的灵魂到一种神游物表的光明极乐的境域。”诗歌文体本身的特殊性使得翻译文本和原文间存在理解上巨大的沟壑,学生在学习诗歌并理解感受生命共感上会因为产生译者书写的内容和思想上同原著的出入而产生误读,使得学生与诗歌原作者仿佛隔空对话。
再一方面,七年级的学生对外国作品中涉及的外国文化不甚了解,一部分教师也对外国文化理解不充分,在教学中更依赖于中文参考资料,这就使得“感同身受”难以实现。当前许多课堂缺乏多样的趣味教学方法,只有使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状态,消除文本和实际生活的隔膜。
另一方面,西方诗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其拥有独特的审美取向,从小学习东方文化的学生会较易先行为主的认为西方诗歌意象格外复杂生疏。
接下来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为例,进行西方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重点设计突出诗歌学习体会诗歌独特的生命情态。
课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对象
七年級下学期学生
学情分析
这是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西方现代诗歌,该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较为流利的基础交流表达能力,但语文课程整体上学习难度明显上升。教学中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生命自由、美丽生活的极度向往与渴望情怀。
1.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流畅地通篇背诵,注意节奏变化,把握重音。(2)借助中西诗歌重叠的情感象征,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3)能用简单的文字概括自己对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理解,能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学目标
有感情且节奏明晰地朗读诗歌并能够独立通篇背诵,抓住顿点和重音;将西方诗歌和中国诗歌进行交叉比较,以初中学生更熟悉的中国诗歌为阶梯,帮助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注意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
3.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诵法、情境教学法、中西诗歌比较法等。
4.教学过程
(1)教师先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1825年年轻的普希金被流放至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在漫长的流放岁月中,仍然拥有坚定信仰的普希金创作了本诗。普希金在诗中不仅仅是在安慰邻居小女孩一时的难过终究会过去,也是在告诉自己光明的未来一定会在前方等待,农奴制必将被推翻。以故事引入,带动学生的兴趣,再在合适的背景音乐中(例如《十二月党人之歌》)以充沛的感情来朗读全文。(2)请学生分析老师朗诵时情感变化和相关语气的表达,小组合作朗诵再复述诗歌内容。(3)教师以提问形式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作比较。《上堂开示颂》中黄檗禅师用一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形象生动的写出梅花寒冬绽放的不易,更表现了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请同学们分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哪一句和这个意象相似?(4)教师提问引导全班分析作者被欺骗之后的心情如何?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坚定信念能点亮未来,现在的痛苦经历都是未来会怀念的努力过程。还可以和《警世贤文·勤奋篇》中的那句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进行对比突出中国古诗中意象委婉的作用和西方诗歌中直抒胸臆的快感,体会文化带来的不同文字魅力。(5)和同学一起联系生活实际,看看生活是否“欺骗”过我们?那么面对生活的“欺骗”我们应该怎样面对?(6)课后在工具书的帮助下了解英文原著,根据阅读成果和学习收获用视频形式讲述相关故事或者心得上传班级网络管理平台,开发孩子的自主创造性。
俄国文论家别林斯基在《别林斯基论文学》说过:“伟大的诗人谈着他自己,谈着我的时候,也就是谈着大家,谈着全人类……人们在他的悲哀里看到自己的悲哀,在他的心灵里认识到自己的心灵。”共感是一种能够通过文字传递的情绪美,它将作者的诗作成就为全人类的经典,给孩子们带来人生启迪和前人智慧,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根据《未选择的路》这篇诗歌的特点和内容做出如下课程设计:
课题 《未选择的路》
教学对象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
学情分析
经过上一首现代诗的学习之后已经大概接触了现代诗的形式,还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方现代诗的特征,教学中要注意拉近学生对于作者慎重选择未来的感受,将作者的观点做以参考聊聊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态度,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形式。
1.教学重点
(1)用充沛的思想情感来流利正确地朗读。(2)以“荒草萋萋,鲜有人走的路”为中心,分析这条“路”是不是实际意义的路?作为文学意象它的内涵是什么?(3)学会一定意象的使用,在不同文本的对比下理解意象的内涵和实际应用方法,更活学活用在自己的文章中。(4)理解诗人面对人生选择不随波逐流,能勇于冒险的精神。
2.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分清节奏读出感情;能通过中西诗歌意象含义之比较理解诗中意象的使用和共同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含义,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对于人性情怀和理解能力的认知。注意体会诗人面对选择的慎重严谨,要明确勇于冒险不随波逐流。
3.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注重以阅读朗诵来升华对于诗歌的理解,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朗诵法、情景教学法等。
4.教學过程
(1)用PPT的图示来制造情景,教师配乐示范朗诵并安排分组表演朗诵,自评互评。(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在两条路中选择走“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那条路?这两条路所代表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学生合作探究。
文学博士梵·第根曾在书中讲道:“一种心智的产物是很少孤立的。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雕像,一首奏鸣曲一样,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它也会有后继者。”仅仅举例诗中“路”这一意象,我们能在书中找到许多。
阮籍在《咏怀诗》中用“路”象征着她对人生的“上下求索”。阮籍人生的路有同世俗相关的“世路”,也有实现人生理想的“天路”。阮籍在诗中鄙弃依附权贵的“势路”,他说“势路有穷达,咨嗟安可长”(其二十五),依附权贵仿佛是渺小的通达,只要咨嗟就能获得长久的安宁。可当时的政坛可以说是“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其三十五),乌合之众们将阮籍这般有理想有志向的人逼走。因此诗人要“飘飘云日间,邈与世路殊”(其四十一),告别黑暗的“世路”寻找自己能够实现理想的“天路”。阮籍诗中的路意象形象再现了阮籍对政坛的失望和对难以实现人生理想的痛苦。
那结合例子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想象作者的路又是什么路?代表了什么样的深层内涵?
(1)抽取几名同学回答并以自己的话讲讲诗人想法,教师提问补充,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的内涵。
(2)展示课文的不同翻译版本,学生分组讨论每一版本的优缺点,再与课本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哪一版本使用的意象比较精妙。
(3)讨论同学生共同提问现代诗歌写作的特点,综合分析文体特征。
(4)分组布置任务,以某一意象为中心课后创造一首小诗。可以诗配画或者是视频、音频或动画等多样形式上交,展示在班级文化园地。
三、总结
在实际教学中建议更多的使用朗诵法和中西文学比较法。
新课标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朗诵部分十分注重,要求要以有情感的朗读为基础,注重语言的积累、感受和使用。要在现代诗歌中感受共感,获得共感,还使用合适的诵读方法,体悟现代诗歌的抒情性即音乐性。其次,教师还应进行充分的示范,穿插具体的朗诵技巧和字词解读,让学生能受到启发,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联想。
现代诗歌的含蓄使得学生在充分领会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空间在比较了解上,使用之前学习过的一些文本或例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更好的发挥学生对于文本的自我探究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读写结合,不应割裂读写。二者相辅相成,对于学生的思想启发有着重要的意义。诗歌的复述或是改写,一方面能够加深作为读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想象能力,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诗歌的共感,没有独创的意象也没有不能领会的诗意,在共感中学会使用意象、品味意象,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文学品位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西方诗歌;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西方现代诗歌不同于小说曲折离奇,也不同于文言文生涩工整,更不同于散文形散神聚,它拥有属于自己的文体形式和明晰特征,将诗人内心热烈澎湃的情绪转化为隐喻的文字。
一、初中语文中西方诗歌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在2005年3月的《中学语文》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及了“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读者共鸣,提升为人类普遍共通的情感,才能体会经典作品的内涵”。共感是我认为学习现代诗歌作品时最重要的因素。获得共感,学生才能接过诗人蕴藏在文字中的蓬勃力量。
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历史较我国现代诗更为长久,相对的富有自由和浪漫主义,尤其在乎个人的独特品味和态度。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以“共感”为主要切入点带领学生贴近作者思想获得属于自我的独特审美体验,不再“逐字逐句”翻译对应,防止用教师想法代替学生思想。
二、西方现代诗歌教学上现存的有待改进的方面
《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中梁宗岱先生用这样的话来评析马拉美的诗:“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以至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底形体的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象的感应,而超度我们的灵魂到一种神游物表的光明极乐的境域。”诗歌文体本身的特殊性使得翻译文本和原文间存在理解上巨大的沟壑,学生在学习诗歌并理解感受生命共感上会因为产生译者书写的内容和思想上同原著的出入而产生误读,使得学生与诗歌原作者仿佛隔空对话。
再一方面,七年级的学生对外国作品中涉及的外国文化不甚了解,一部分教师也对外国文化理解不充分,在教学中更依赖于中文参考资料,这就使得“感同身受”难以实现。当前许多课堂缺乏多样的趣味教学方法,只有使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状态,消除文本和实际生活的隔膜。
另一方面,西方诗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其拥有独特的审美取向,从小学习东方文化的学生会较易先行为主的认为西方诗歌意象格外复杂生疏。
接下来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为例,进行西方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重点设计突出诗歌学习体会诗歌独特的生命情态。
课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对象
七年級下学期学生
学情分析
这是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西方现代诗歌,该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较为流利的基础交流表达能力,但语文课程整体上学习难度明显上升。教学中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生命自由、美丽生活的极度向往与渴望情怀。
1.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流畅地通篇背诵,注意节奏变化,把握重音。(2)借助中西诗歌重叠的情感象征,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3)能用简单的文字概括自己对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理解,能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学目标
有感情且节奏明晰地朗读诗歌并能够独立通篇背诵,抓住顿点和重音;将西方诗歌和中国诗歌进行交叉比较,以初中学生更熟悉的中国诗歌为阶梯,帮助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注意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
3.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诵法、情境教学法、中西诗歌比较法等。
4.教学过程
(1)教师先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1825年年轻的普希金被流放至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在漫长的流放岁月中,仍然拥有坚定信仰的普希金创作了本诗。普希金在诗中不仅仅是在安慰邻居小女孩一时的难过终究会过去,也是在告诉自己光明的未来一定会在前方等待,农奴制必将被推翻。以故事引入,带动学生的兴趣,再在合适的背景音乐中(例如《十二月党人之歌》)以充沛的感情来朗读全文。(2)请学生分析老师朗诵时情感变化和相关语气的表达,小组合作朗诵再复述诗歌内容。(3)教师以提问形式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作比较。《上堂开示颂》中黄檗禅师用一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形象生动的写出梅花寒冬绽放的不易,更表现了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请同学们分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哪一句和这个意象相似?(4)教师提问引导全班分析作者被欺骗之后的心情如何?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坚定信念能点亮未来,现在的痛苦经历都是未来会怀念的努力过程。还可以和《警世贤文·勤奋篇》中的那句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进行对比突出中国古诗中意象委婉的作用和西方诗歌中直抒胸臆的快感,体会文化带来的不同文字魅力。(5)和同学一起联系生活实际,看看生活是否“欺骗”过我们?那么面对生活的“欺骗”我们应该怎样面对?(6)课后在工具书的帮助下了解英文原著,根据阅读成果和学习收获用视频形式讲述相关故事或者心得上传班级网络管理平台,开发孩子的自主创造性。
俄国文论家别林斯基在《别林斯基论文学》说过:“伟大的诗人谈着他自己,谈着我的时候,也就是谈着大家,谈着全人类……人们在他的悲哀里看到自己的悲哀,在他的心灵里认识到自己的心灵。”共感是一种能够通过文字传递的情绪美,它将作者的诗作成就为全人类的经典,给孩子们带来人生启迪和前人智慧,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根据《未选择的路》这篇诗歌的特点和内容做出如下课程设计:
课题 《未选择的路》
教学对象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
学情分析
经过上一首现代诗的学习之后已经大概接触了现代诗的形式,还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方现代诗的特征,教学中要注意拉近学生对于作者慎重选择未来的感受,将作者的观点做以参考聊聊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态度,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形式。
1.教学重点
(1)用充沛的思想情感来流利正确地朗读。(2)以“荒草萋萋,鲜有人走的路”为中心,分析这条“路”是不是实际意义的路?作为文学意象它的内涵是什么?(3)学会一定意象的使用,在不同文本的对比下理解意象的内涵和实际应用方法,更活学活用在自己的文章中。(4)理解诗人面对人生选择不随波逐流,能勇于冒险的精神。
2.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分清节奏读出感情;能通过中西诗歌意象含义之比较理解诗中意象的使用和共同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含义,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对于人性情怀和理解能力的认知。注意体会诗人面对选择的慎重严谨,要明确勇于冒险不随波逐流。
3.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注重以阅读朗诵来升华对于诗歌的理解,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朗诵法、情景教学法等。
4.教學过程
(1)用PPT的图示来制造情景,教师配乐示范朗诵并安排分组表演朗诵,自评互评。(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在两条路中选择走“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那条路?这两条路所代表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学生合作探究。
文学博士梵·第根曾在书中讲道:“一种心智的产物是很少孤立的。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雕像,一首奏鸣曲一样,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它也会有后继者。”仅仅举例诗中“路”这一意象,我们能在书中找到许多。
阮籍在《咏怀诗》中用“路”象征着她对人生的“上下求索”。阮籍人生的路有同世俗相关的“世路”,也有实现人生理想的“天路”。阮籍在诗中鄙弃依附权贵的“势路”,他说“势路有穷达,咨嗟安可长”(其二十五),依附权贵仿佛是渺小的通达,只要咨嗟就能获得长久的安宁。可当时的政坛可以说是“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其三十五),乌合之众们将阮籍这般有理想有志向的人逼走。因此诗人要“飘飘云日间,邈与世路殊”(其四十一),告别黑暗的“世路”寻找自己能够实现理想的“天路”。阮籍诗中的路意象形象再现了阮籍对政坛的失望和对难以实现人生理想的痛苦。
那结合例子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想象作者的路又是什么路?代表了什么样的深层内涵?
(1)抽取几名同学回答并以自己的话讲讲诗人想法,教师提问补充,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的内涵。
(2)展示课文的不同翻译版本,学生分组讨论每一版本的优缺点,再与课本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哪一版本使用的意象比较精妙。
(3)讨论同学生共同提问现代诗歌写作的特点,综合分析文体特征。
(4)分组布置任务,以某一意象为中心课后创造一首小诗。可以诗配画或者是视频、音频或动画等多样形式上交,展示在班级文化园地。
三、总结
在实际教学中建议更多的使用朗诵法和中西文学比较法。
新课标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朗诵部分十分注重,要求要以有情感的朗读为基础,注重语言的积累、感受和使用。要在现代诗歌中感受共感,获得共感,还使用合适的诵读方法,体悟现代诗歌的抒情性即音乐性。其次,教师还应进行充分的示范,穿插具体的朗诵技巧和字词解读,让学生能受到启发,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联想。
现代诗歌的含蓄使得学生在充分领会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空间在比较了解上,使用之前学习过的一些文本或例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更好的发挥学生对于文本的自我探究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读写结合,不应割裂读写。二者相辅相成,对于学生的思想启发有着重要的意义。诗歌的复述或是改写,一方面能够加深作为读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想象能力,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诗歌的共感,没有独创的意象也没有不能领会的诗意,在共感中学会使用意象、品味意象,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文学品位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