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估研究进展

来源 :麦类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feng11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胁迫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准确可靠地评估种质资源的耐热性;已成为当前小麦耐热育种和耐热性基础研究的关键环节和基础。由于目前尚未有系统的耐热性评估体系,不同试验中小麦的耐热性评价结果有很大差异,阻碍了小麦耐热性研究和耐热种质资源的利用。本文通过厘清高温胁迫对小麦不同发育阶段的危害,回顾近年来小麦耐热研究进展,重点分析目前常用的小麦耐热性评价指标可靠性及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明确当前小麦耐热种质资源利用中的难点与面临的挑战,探索耐热性分类和创制耐热资源的新思路,为小麦耐热性
其他文献
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是进行储粮微生物综合防治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耗时费力且检测准确度较低,已难以完全满足人们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总结了目前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主流方法,从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包括质谱技术、光谱技术、电动分离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16S rRNA测序、RT-PCR、RAPD-PCR、RFLP-PCR、AFLP-PCR、脉冲凝胶电泳技术、核糖体分型技术、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角度对这些方法及原理进行了分类阐述,并针对每种技术讨论了其在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粮
以小麦皮色对比的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对NaOH溶液显色法鉴别小麦皮色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条件下,最优的测定条件为:浸泡温度50℃、NaOH溶液浓度5%(m/v)、浸
课本涂鸦作为日常学习中的一种非主流符号存在,是学生丰富情感的表达需要,也是学生主体性觉醒的表征,更是学生无法实现的现实替代。与此同时,课本涂鸦正遭受着工具理性浸染下教师的指责与不理解和应试教育余威下学生理想与现实自我矛盾的教育价值困境。因此,通过对课本涂鸦教育价值的再审视,教师需要回归价值理性,主动走向学生,重新看到被遗忘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看到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也要明辨理想与现实,提高自我控制力,积极应对学业挑战。
研制一款以橡胶履带底盘为行走系统,以水平绞龙+花轮为扒粮结构的出仓机,实现了稻谷最大140.4 t/h的出仓产量。设备由金属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视频传感器等组成智能控制系统,能有效识别金属地上笼、感知障碍物、显示设备运行状态,具有很高的智能化程度,且环保优势明显,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呕吐毒素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化学名为3a 7a 15-三羟基草镰孢菌-9-烯-8-酮,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1-碳烯基)β-雷琐酸-μ-内酯,是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及串珠镰刀菌等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储藏温度、储藏水分、储藏方式与储藏时间四个因素对小麦专用粉储藏期间面团稳定时间、面筋吸水量、脂肪酸值和降落数值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储藏时间180 d内,储藏温度仅对小麦专用粉的降落数值指标影响显著,呈现显著正相关;储藏时间仅对小麦专用粉的脂肪酸值指标影响显著,呈现显著正相关;储藏水分与储藏方式对小麦专用粉的面团稳定时间、面筋吸水量、脂肪酸值和降落数值指标影响均不显著。
为挖掘更多的茎基腐病抗性QTL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中抗茎基腐病品种CI12633和感茎基腐病品种扬麦15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SSR和SNP等分子标记对群体中的94个家系
研究了度夏期间玉米脂肪酸值变化情况,并采取控温储粮措施延缓玉米品质变化,为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持。试验结果表明,在度夏期间,采取空调、局部揭膜、埋入风管等措施把试验仓的仓温控制在20℃以下,玉米脂肪酸值的上升幅度明显减小,且基本无储粮害虫发生,说明准低温储藏玉米可以有效减缓脂肪酸值增速,从而延缓玉米品质劣变。
灵黑麦1号是李怀江与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选育的彩色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优质﹑高产、广适、抗倒伏﹐是功能型食品和保健型食品的理想原材料,适宜在河南早、中茬种植。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90062。
为挖掘控制小麦幼苗性状与旗叶性状的QTL,并探讨两者的遗传基础,以京冬8号和矮抗58构建的RIL群体(207个家系)为材料,田间试验测定旗叶相关性状,水培试验测定幼苗期相关性状,通过完备区间作图对这些性状进行QTL研究。结果共检测到10个控制旗叶性状的QTL,单个QTL可解释1.98%-9.89%的表型变异,其中有6个QTL为主效QTL,分别位于1A、4D和5D染色体上;共检测到22个控制幼苗性状的QTL,单个QTL可解释1.14%〜10.52%的表型变异,仅有2个QTL为主效QTL,分别位于1A和4D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