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让情感转化为教与学的催化剂,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使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得到实现,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情感 教学 焕发光彩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从全面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无数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语言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而产生的心理意识,再经过老师发自肺腑的真实感情去拨动、震撼,必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生成情感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深入研读教材,在体味中生成情感
余映潮老师曾说过:“没有细腻深入的有见解的教材阅读,就没有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现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了解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文本,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根据文章题材、内容和基调的不同,将自己融入文本中去,与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然后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比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而且在心灵上得到了陶冶,思想上得到了净化。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全面的情感因素,把累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可以将情感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抓手,作为我们教学的着力点,激发学生深入研讨课文,在体味中生成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深厚的情感。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诗中的情感激昂豪迈,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字里行间无不传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我们在试教学中,可以努力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心心相印”,引导学生去深入研读教材,体味情感,从而使他们受到真情实感的熏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优化教学设计,在情境中生成情感
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把情感寓于情境之中。我们应该用情于意料之外,运用爱的行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引起学生情感的震动和觉醒,创设和蔼、宽容的教学情境,激发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1.优化设计课堂导语,在情境中生成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导语设计,善于利用语言再现情境, 让学生及早地进入角色,融入到作品中去,深入解读文本,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从而体验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优化设计情感目标,让情感在课堂教学预设中生成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设计构思中要依据作者的情感、思路及学生情感、品质等因素,来设计情感目标。如古诗文应把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在设计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依据学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中去。例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语文《送行》一课时,以“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眼泪是不是真情的流露”这一主问题设计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勒罗的情感,结果自然是“百家争鸣”,争论激烈。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按见解将全班学生分为“真情流露派”和“工作需要派”两大阵营,请双方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展开全班的大讨论。经过同学们充分的准备,我们班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舌战。在辩论过程中,高潮迭起,精彩的辩论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使学生领悟到了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此外,教师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情感在教学设计中生成,从而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3.关注审美教育,让情感在拓展中生成
“真正的阅读是善于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的界域,发现作家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艺术境界的无限风光,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真挚情感。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掌握贯穿于作品中的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准确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渗透美育意识,运用美育教育手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用情感来打动学生,激起情感的浪花。教师应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热情、美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使他们在教师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得到情感的净化。
情感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金钥匙,是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必由之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情感,而情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生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抓住情感这一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及时生成,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2] 朱芒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关键词:情感 教学 焕发光彩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从全面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无数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语言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而产生的心理意识,再经过老师发自肺腑的真实感情去拨动、震撼,必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生成情感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深入研读教材,在体味中生成情感
余映潮老师曾说过:“没有细腻深入的有见解的教材阅读,就没有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现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了解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文本,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根据文章题材、内容和基调的不同,将自己融入文本中去,与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然后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比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而且在心灵上得到了陶冶,思想上得到了净化。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全面的情感因素,把累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可以将情感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抓手,作为我们教学的着力点,激发学生深入研讨课文,在体味中生成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深厚的情感。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诗中的情感激昂豪迈,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字里行间无不传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我们在试教学中,可以努力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心心相印”,引导学生去深入研读教材,体味情感,从而使他们受到真情实感的熏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优化教学设计,在情境中生成情感
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把情感寓于情境之中。我们应该用情于意料之外,运用爱的行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引起学生情感的震动和觉醒,创设和蔼、宽容的教学情境,激发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1.优化设计课堂导语,在情境中生成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导语设计,善于利用语言再现情境, 让学生及早地进入角色,融入到作品中去,深入解读文本,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从而体验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优化设计情感目标,让情感在课堂教学预设中生成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设计构思中要依据作者的情感、思路及学生情感、品质等因素,来设计情感目标。如古诗文应把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在设计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依据学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中去。例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语文《送行》一课时,以“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眼泪是不是真情的流露”这一主问题设计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勒罗的情感,结果自然是“百家争鸣”,争论激烈。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按见解将全班学生分为“真情流露派”和“工作需要派”两大阵营,请双方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展开全班的大讨论。经过同学们充分的准备,我们班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舌战。在辩论过程中,高潮迭起,精彩的辩论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使学生领悟到了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此外,教师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情感在教学设计中生成,从而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3.关注审美教育,让情感在拓展中生成
“真正的阅读是善于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的界域,发现作家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艺术境界的无限风光,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真挚情感。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掌握贯穿于作品中的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准确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渗透美育意识,运用美育教育手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用情感来打动学生,激起情感的浪花。教师应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热情、美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使他们在教师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得到情感的净化。
情感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金钥匙,是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必由之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情感,而情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生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抓住情感这一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及时生成,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2] 朱芒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