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她,把上亿中国人带到了一位年已2556岁的老哲贤面前与大家拉家常。于是,他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而像一个面目和善、言谈可亲的邻家老头,正和一小群满腹困惑的古代弟子、一大群看书听讲座的现代男女,就我们今天的成长心事及奔小康道路上的遭遇和不平拉家常。
她就是走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女学者于丹,他就是睿智远见、为我们留有许多思考余地的圣贤孔子。谁会想到,一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竟然还能在2500多年后叩动我们的心弦。
一夜蹿红让经典走出象牙塔
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3天后的国庆黄金周7天时间里,于丹在《百家讲坛》连讲7天,以其对孔子《论语》的精彩解读广受好评,而且其讲座的网络音频、视频点击、下载量节节攀升,在网上被无数人传看。
于丹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主任,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以传媒前沿的著名学者、各大电视台“传媒军师”的身份。凭她的“专家”身份,在众多节目中与清华大学传媒学院尹鸿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吕新雨教授等一批男性电视研究者开阖纵论。而在《百家讲坛》中,一身素雅职业套装的于丹更像是一位企业高管。这种扮相在“老头扎堆”的《百家讲坛》中格外显眼,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
于丹也是央视10套的策划顾问,《百家讲坛》早已经定了《论语》的题目,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讲人。后来,他们觉得于丹有这个潜能,于是让她主讲这个题目。于丹坦言:“起初我还不同意呢,有那么多老教授,怎么能轮到我讲《论语》。他们反复做工作,我还是很忐忑,就想去试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在国庆黄金周内,于丹分别讲述了《论语》中有关“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7个方面。在于丹看来,《论语》的内容“70个方面都不止。但国庆7天长假,《百家讲坛》只要求我讲7天。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按照观众最需要的,撷取我认为对大众现实生活最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从7个方面来讲。”
于丹坦言:“讲述自己的心得,里面串进去很多故事。做《论语》的考据,我没有资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学术的解读,而是大众传播。制片人告诉我,我讲的要让15岁以上的人都听得懂,都喜欢听。我想这也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让经典的东西走出象牙塔,让观众期待它,而不是媒体的自说自话”。
形容“学术超女”于丹,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走红过程,仅仅用了7天时间。一位《百家讲坛》的热心观众说,听了于丹的讲解,大家都想买一本《论语》在家里珍藏,想重新认识一下中国典籍的强大魅力。
低调的“学术超女”在百姓与圣贤之间搭桥
“惟女子和小人难养也!”2500年前,千古孔子不知是受了什么老鼻子气,恨恨地发出这样的喟叹;2500年后,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手拈话筒微笑:他呀,其实说的是女人和小孩子都是有着相同的心性的,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对孔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解读中,把“小人”理解成“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她推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小人”的定义,有人推崇,更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公开批判。对此于丹做了解释:首先我说,历史上对这句话有几种可以列出的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小人,这是一种讲法。说女子与小人都难养,为什么呢?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没有眼界没有知识没有更多元的参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你说女人是不是会狭隘、会抱怨、会难养?所以把女人和小人共同歸入难对付之列,是因为她不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个解释是没有错的。第二种解释,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指从满月到周岁的小孩子是最难养的,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子,说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而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又抱怨,这也是一种理解。我个人更喜欢这一解,因为这一解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但我不否认其他解释的存在。
于丹,不但不计“孔子蔑视妇女”的前嫌,还继续寻找着孔子言论的闪光点,言称要用《论语》给人的心灵以阳光。在她心目中,孔子是朴素温暖的儒雅长者。“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论语》是圣人的书,它淡淡的一句话就点破了你的心结。”
于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对于网络上的追捧,于丹自己比较低调,她表示,自己谈《论语》只是些个人心得,并一再谦虚地说,以她的学养和阅历,真要作《论语》的讲解和辨析是万万没有资格的,“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
“心灵的鸡汤”让大家同享《论语》感悟
于丹以女性的角度诠释《论语》心得,这在《百家讲坛》还不多见。随后,中华书局将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的《论语》心得讲稿结集成书。
言及学术的大众化,于丹认为,有些学术可以大众化,而有些学术是万万不能的。比如《论语》,可以解读为儒教的儒学,也可以解读为个人生命方式。“我们为什么不让大众分享?”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认为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论语》可以有成千上万的角度。于丹把《论语》用体验式和感悟式解读,将全身心浸润其中,所感受到的美丽,是直指人心的。
在一个周日的下午,于丹携新书《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的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从下午1点多一直到晚上10半,创中国作者日签售新纪录。当天,拥挤的人群令人震惊。长长的队伍已经将图书大厦绕了一圈。现场一位不知情的路人被这场面震惊了,忙着给朋友打电话:“我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人特多,好像出事了!”在等待签售队伍的前列有位60岁左右的女士,她中午之前就已在此等候,一共买了8本书,其中有4本是送给亲戚朋友的。
评论家认为,儒家文化在当今的复兴,经典的普及传播需要依靠现代传媒力量,也需要依靠现代人一同分享阅读的感悟,于丹的新书契合了这个潮流。
“玩委会主任”从小通读《论语》
一位老师带学生出去玩,玩得兴起,很多人都爬到了大树上。景区管理人员责问:怎么玩得这么疯?你们老师跑哪里去了?老师很尴尬,她也在树杈上。
她就是于丹。于丹特能玩,她上大学的时候玩出了名,被封了个“玩委会主任”的头衔。
其实,小时候的于丹不爱说话,是个很孤独的孩子,她从那时候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学习很好,但不善跟人玩,很受歧视。中学我上了北京四中,那是铸造我人格的地方,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创造性。上大学的时候,我是北师大‘玩委会主任’,大家都知道我能玩,很多喜欢玩的人都来找我”。
生于书香之家的于丹,小时候除了练字就是背诗。从4岁开始,她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论语》,从小就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我爸爸是搞文史研究的。我忘了我读过多少遍《论语》,它是常读常新的,我不敢说我现在已经读懂了。”于丹大学时修的是中文专业,硕士阶段学的是先秦文学。“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到21岁,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他们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不再是我讲课的时候才能想起来的人,应该说他们无所不在,真的像一个随时相伴的朋友一样。我不必要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铭心刻骨。当经典能够这样跟你高度融合的时候,它是一种流露,而不是表达。”
在学校,她除了讲电视新闻专业课程,同时还给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她告诉笔者,给研究生们上课经常跑到酒吧,要点零食、饮料,一边玩着一边就把课讲了。问到谁买单,于丹呵呵一笑,当然是老师买单。她经常在一本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稿费不超过1000元的,都由一位学生负责,专门供大家在酒吧上课用。因此,学生们都跟她成了好朋友,“女学生逛街就爱叫上我,我给她们挑的衣服都说好看;男学生看足球也爱跟我一起,我20多年前就看世界杯了,比他们了解得多”。学生说:“于老师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球迷,而且是个德国球迷。”
于丹硕士学古典文学,博士学影视传播,这两种学科的结合让她知道,经典的东西是恒定的、内敛的,但是在当下,它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赋予解读的意义,这种解读是个人的多元的。
生活有很多面,于丹是这样排序的:“上课是第一位的,我要给本科生上课,还有28个研究生;其次是学校的管理工作;第三位的是研究工作,我本质还是研究传播的,《百家讲坛》的事得往后推。”生活中的于丹没有一点学究气,是一个时刻充满幸福感、性格开朗、现代感很强的人。
这就是于丹,一个用经典和圣贤迷倒万千老少的“超女”学人。
(于丹,1965年出生。影视学博士,影视传媒专家,品牌研究专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她就是走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女学者于丹,他就是睿智远见、为我们留有许多思考余地的圣贤孔子。谁会想到,一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竟然还能在2500多年后叩动我们的心弦。
一夜蹿红让经典走出象牙塔
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3天后的国庆黄金周7天时间里,于丹在《百家讲坛》连讲7天,以其对孔子《论语》的精彩解读广受好评,而且其讲座的网络音频、视频点击、下载量节节攀升,在网上被无数人传看。
于丹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主任,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以传媒前沿的著名学者、各大电视台“传媒军师”的身份。凭她的“专家”身份,在众多节目中与清华大学传媒学院尹鸿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吕新雨教授等一批男性电视研究者开阖纵论。而在《百家讲坛》中,一身素雅职业套装的于丹更像是一位企业高管。这种扮相在“老头扎堆”的《百家讲坛》中格外显眼,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
于丹也是央视10套的策划顾问,《百家讲坛》早已经定了《论语》的题目,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讲人。后来,他们觉得于丹有这个潜能,于是让她主讲这个题目。于丹坦言:“起初我还不同意呢,有那么多老教授,怎么能轮到我讲《论语》。他们反复做工作,我还是很忐忑,就想去试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在国庆黄金周内,于丹分别讲述了《论语》中有关“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7个方面。在于丹看来,《论语》的内容“70个方面都不止。但国庆7天长假,《百家讲坛》只要求我讲7天。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按照观众最需要的,撷取我认为对大众现实生活最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从7个方面来讲。”
于丹坦言:“讲述自己的心得,里面串进去很多故事。做《论语》的考据,我没有资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学术的解读,而是大众传播。制片人告诉我,我讲的要让15岁以上的人都听得懂,都喜欢听。我想这也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让经典的东西走出象牙塔,让观众期待它,而不是媒体的自说自话”。
形容“学术超女”于丹,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走红过程,仅仅用了7天时间。一位《百家讲坛》的热心观众说,听了于丹的讲解,大家都想买一本《论语》在家里珍藏,想重新认识一下中国典籍的强大魅力。
低调的“学术超女”在百姓与圣贤之间搭桥
“惟女子和小人难养也!”2500年前,千古孔子不知是受了什么老鼻子气,恨恨地发出这样的喟叹;2500年后,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手拈话筒微笑:他呀,其实说的是女人和小孩子都是有着相同的心性的,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对孔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解读中,把“小人”理解成“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她推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小人”的定义,有人推崇,更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公开批判。对此于丹做了解释:首先我说,历史上对这句话有几种可以列出的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小人,这是一种讲法。说女子与小人都难养,为什么呢?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没有眼界没有知识没有更多元的参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你说女人是不是会狭隘、会抱怨、会难养?所以把女人和小人共同歸入难对付之列,是因为她不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个解释是没有错的。第二种解释,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指从满月到周岁的小孩子是最难养的,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子,说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而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又抱怨,这也是一种理解。我个人更喜欢这一解,因为这一解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但我不否认其他解释的存在。
于丹,不但不计“孔子蔑视妇女”的前嫌,还继续寻找着孔子言论的闪光点,言称要用《论语》给人的心灵以阳光。在她心目中,孔子是朴素温暖的儒雅长者。“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论语》是圣人的书,它淡淡的一句话就点破了你的心结。”
于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对于网络上的追捧,于丹自己比较低调,她表示,自己谈《论语》只是些个人心得,并一再谦虚地说,以她的学养和阅历,真要作《论语》的讲解和辨析是万万没有资格的,“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
“心灵的鸡汤”让大家同享《论语》感悟
于丹以女性的角度诠释《论语》心得,这在《百家讲坛》还不多见。随后,中华书局将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的《论语》心得讲稿结集成书。
言及学术的大众化,于丹认为,有些学术可以大众化,而有些学术是万万不能的。比如《论语》,可以解读为儒教的儒学,也可以解读为个人生命方式。“我们为什么不让大众分享?”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认为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论语》可以有成千上万的角度。于丹把《论语》用体验式和感悟式解读,将全身心浸润其中,所感受到的美丽,是直指人心的。
在一个周日的下午,于丹携新书《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的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从下午1点多一直到晚上10半,创中国作者日签售新纪录。当天,拥挤的人群令人震惊。长长的队伍已经将图书大厦绕了一圈。现场一位不知情的路人被这场面震惊了,忙着给朋友打电话:“我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人特多,好像出事了!”在等待签售队伍的前列有位60岁左右的女士,她中午之前就已在此等候,一共买了8本书,其中有4本是送给亲戚朋友的。
评论家认为,儒家文化在当今的复兴,经典的普及传播需要依靠现代传媒力量,也需要依靠现代人一同分享阅读的感悟,于丹的新书契合了这个潮流。
“玩委会主任”从小通读《论语》
一位老师带学生出去玩,玩得兴起,很多人都爬到了大树上。景区管理人员责问:怎么玩得这么疯?你们老师跑哪里去了?老师很尴尬,她也在树杈上。
她就是于丹。于丹特能玩,她上大学的时候玩出了名,被封了个“玩委会主任”的头衔。
其实,小时候的于丹不爱说话,是个很孤独的孩子,她从那时候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学习很好,但不善跟人玩,很受歧视。中学我上了北京四中,那是铸造我人格的地方,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创造性。上大学的时候,我是北师大‘玩委会主任’,大家都知道我能玩,很多喜欢玩的人都来找我”。
生于书香之家的于丹,小时候除了练字就是背诗。从4岁开始,她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论语》,从小就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我爸爸是搞文史研究的。我忘了我读过多少遍《论语》,它是常读常新的,我不敢说我现在已经读懂了。”于丹大学时修的是中文专业,硕士阶段学的是先秦文学。“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到21岁,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他们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不再是我讲课的时候才能想起来的人,应该说他们无所不在,真的像一个随时相伴的朋友一样。我不必要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铭心刻骨。当经典能够这样跟你高度融合的时候,它是一种流露,而不是表达。”
在学校,她除了讲电视新闻专业课程,同时还给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她告诉笔者,给研究生们上课经常跑到酒吧,要点零食、饮料,一边玩着一边就把课讲了。问到谁买单,于丹呵呵一笑,当然是老师买单。她经常在一本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稿费不超过1000元的,都由一位学生负责,专门供大家在酒吧上课用。因此,学生们都跟她成了好朋友,“女学生逛街就爱叫上我,我给她们挑的衣服都说好看;男学生看足球也爱跟我一起,我20多年前就看世界杯了,比他们了解得多”。学生说:“于老师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球迷,而且是个德国球迷。”
于丹硕士学古典文学,博士学影视传播,这两种学科的结合让她知道,经典的东西是恒定的、内敛的,但是在当下,它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赋予解读的意义,这种解读是个人的多元的。
生活有很多面,于丹是这样排序的:“上课是第一位的,我要给本科生上课,还有28个研究生;其次是学校的管理工作;第三位的是研究工作,我本质还是研究传播的,《百家讲坛》的事得往后推。”生活中的于丹没有一点学究气,是一个时刻充满幸福感、性格开朗、现代感很强的人。
这就是于丹,一个用经典和圣贤迷倒万千老少的“超女”学人。
(于丹,1965年出生。影视学博士,影视传媒专家,品牌研究专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