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科学的发展观: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科学的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必须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和主体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要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老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明确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二、健全考试评价体系,凸显人的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也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于是人们在反思现行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时,将现行教育中种种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弊端归咎于升学考试。于是乎就有人高呼“都是考试惹的祸”。果真如此吗?非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专利,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缺少考试。只有当考试的评价内容与方法是科学的和全面的,并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时,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才能引导着教学双方朝着教育目标前进。
三、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使人的发展具有持续性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就个人的发展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这样的人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一步步地完善自己。教师具体应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1)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2)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四、形成社会合力,共创素质教育的和谐环境
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政府必须进行教育评价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的改革,从而形成有效的素质教育导向机制、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和正确的激励机制。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当然家庭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要搞好家庭教育,教师应该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和谐的教育环境。经验证明,教育的真正成功,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紧张有序地、富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的首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教育和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里,只有素质教育最能体现人的和谐发展,最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谋生的能力,造就学生终身幸福生活的能力。
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科学的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必须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和主体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要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老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明确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二、健全考试评价体系,凸显人的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也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于是人们在反思现行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时,将现行教育中种种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弊端归咎于升学考试。于是乎就有人高呼“都是考试惹的祸”。果真如此吗?非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专利,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缺少考试。只有当考试的评价内容与方法是科学的和全面的,并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时,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才能引导着教学双方朝着教育目标前进。
三、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使人的发展具有持续性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就个人的发展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这样的人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一步步地完善自己。教师具体应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1)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2)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四、形成社会合力,共创素质教育的和谐环境
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政府必须进行教育评价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的改革,从而形成有效的素质教育导向机制、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和正确的激励机制。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当然家庭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要搞好家庭教育,教师应该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和谐的教育环境。经验证明,教育的真正成功,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紧张有序地、富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的首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教育和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里,只有素质教育最能体现人的和谐发展,最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谋生的能力,造就学生终身幸福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