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意识形态是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意识形态及其本质,同时还分析了以前的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制造精神统治世界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还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论分析;思想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36
一、深刻分析了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在统治地位的思想。他们以阶级思想来统治他们的世界。一个阶级不仅是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与此同时也统治着精神力量。这个阶级不仅主导着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左右着精神资料的生产。物质决定着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表现出来就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统治阶级中间存在着分工,也就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区别,在这个阶级内部,存在着一部分人,这部分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身份出现的,他们表现积极,并且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他们自诩为意识形态家,编造着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并靠此谋生。
马克思恩格斯揭露统治阶级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只是单纯地使这些思想独立化,把他们自己的利益强要看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在人的观念这个层面上,把他们自己的思想普遍化和大众化了,把它们美化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思想。每一个新产生的阶级的统治基础都比前一个统治阶级的基础稍微宽广些;可是在这个新的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非统治阶级和它之间的对立。这也就变得更加尖锐、更加难以解决和更加深刻。当然这就使得此时的非统治阶级的斗争在推翻和否定旧的社会制度等方面,又要比过去一切为了夺取统治权的阶级所作的斗争更加坚决、更加彻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要不再把特殊利益硬解释做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看作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东西,那么,一定阶级的统治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个假象就会消失。
二、揭露所谓“思想统治”的谬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生产方式的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分割开来,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历史上始终是,从而把这些个别的思想和概念说成是历史上发展着的概念的“自我规定”。思辨哲学就是这样做的。证明精神在历史上的最高统治的全部鬼把戏,几乎可以总结为如下三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把统治者个人的思想和统治者个人本身区分开来,从而承认是思想在历史上进行的统治。第二方式是使这种统治思想具有某种难以言明的秩序,同时试图证明在这些前后出现的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长久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所以这些思想视为是“概念的自我规定”。第三方式是为了打破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貌似神秘的外观,所以就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
三、对精神统治世界的这种错误观念的深刻批判
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深刻体现。正是在意识获得了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统治阶级才有可能对现实作歪曲的反映,使人们相信并非存在决定意识,而是相反,是意识决定存在,精神成为独立的东西。“现实世界成了观念世界的产物”,“观念、想法、概念迄今一直统治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精神成了构成历史的决定力量。历史就是观念的更替等等。一句话,就是精神统治世界。精神统治世界的观念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这是由于分工所产生的结果。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解放和提升,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区别开来,出现了分工。在统治阶级的内部,有这樣一部分人以思想家这个身份出现,他们的存在意义就是编造关于这一阶级本身的幻想,还有一部分人则单单负责组织生产。这两类人偶尔也会出现矛盾的,因此这就看似造成了一种假象,这个假象就是貌似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正是因为把思想统治和阶级统治两个事物完全区分开来,并使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独立化,因而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不是这个统治阶级在统治,而是一种独立的思想在统治。与此同时,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因为他们本阶级的利益诉求,总是假装地把本阶级的利益粉饰成是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概括起来说,就是赋予本阶级的思想以普遍性和大众性,把它们粉饰成为唯一合理的、具有大众性的、存在普遍意义的思想。在类似于这样情况,不但就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来说是这样的,而且就每一个有想法推翻旧的统治的新产生的阶级来说,也是这样的。他们总是把统治阶级的利益粉饰成为全体人员的共同利益,把统治阶级假释成为普遍利益的代表,宣扬占据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的思想不是这个统治阶级的思想。而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意识形态总是一个无尽的命题,还需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论分析;思想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36
一、深刻分析了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在统治地位的思想。他们以阶级思想来统治他们的世界。一个阶级不仅是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与此同时也统治着精神力量。这个阶级不仅主导着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左右着精神资料的生产。物质决定着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表现出来就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统治阶级中间存在着分工,也就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区别,在这个阶级内部,存在着一部分人,这部分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身份出现的,他们表现积极,并且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他们自诩为意识形态家,编造着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并靠此谋生。
马克思恩格斯揭露统治阶级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只是单纯地使这些思想独立化,把他们自己的利益强要看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在人的观念这个层面上,把他们自己的思想普遍化和大众化了,把它们美化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思想。每一个新产生的阶级的统治基础都比前一个统治阶级的基础稍微宽广些;可是在这个新的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非统治阶级和它之间的对立。这也就变得更加尖锐、更加难以解决和更加深刻。当然这就使得此时的非统治阶级的斗争在推翻和否定旧的社会制度等方面,又要比过去一切为了夺取统治权的阶级所作的斗争更加坚决、更加彻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要不再把特殊利益硬解释做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看作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东西,那么,一定阶级的统治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个假象就会消失。
二、揭露所谓“思想统治”的谬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生产方式的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分割开来,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历史上始终是,从而把这些个别的思想和概念说成是历史上发展着的概念的“自我规定”。思辨哲学就是这样做的。证明精神在历史上的最高统治的全部鬼把戏,几乎可以总结为如下三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把统治者个人的思想和统治者个人本身区分开来,从而承认是思想在历史上进行的统治。第二方式是使这种统治思想具有某种难以言明的秩序,同时试图证明在这些前后出现的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长久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所以这些思想视为是“概念的自我规定”。第三方式是为了打破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貌似神秘的外观,所以就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
三、对精神统治世界的这种错误观念的深刻批判
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深刻体现。正是在意识获得了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统治阶级才有可能对现实作歪曲的反映,使人们相信并非存在决定意识,而是相反,是意识决定存在,精神成为独立的东西。“现实世界成了观念世界的产物”,“观念、想法、概念迄今一直统治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精神成了构成历史的决定力量。历史就是观念的更替等等。一句话,就是精神统治世界。精神统治世界的观念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这是由于分工所产生的结果。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解放和提升,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区别开来,出现了分工。在统治阶级的内部,有这樣一部分人以思想家这个身份出现,他们的存在意义就是编造关于这一阶级本身的幻想,还有一部分人则单单负责组织生产。这两类人偶尔也会出现矛盾的,因此这就看似造成了一种假象,这个假象就是貌似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正是因为把思想统治和阶级统治两个事物完全区分开来,并使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独立化,因而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不是这个统治阶级在统治,而是一种独立的思想在统治。与此同时,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因为他们本阶级的利益诉求,总是假装地把本阶级的利益粉饰成是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概括起来说,就是赋予本阶级的思想以普遍性和大众性,把它们粉饰成为唯一合理的、具有大众性的、存在普遍意义的思想。在类似于这样情况,不但就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来说是这样的,而且就每一个有想法推翻旧的统治的新产生的阶级来说,也是这样的。他们总是把统治阶级的利益粉饰成为全体人员的共同利益,把统治阶级假释成为普遍利益的代表,宣扬占据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的思想不是这个统治阶级的思想。而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意识形态总是一个无尽的命题,还需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