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李海洲《一个孤独的国王》这本诗集,我开始有些不以为然,我甚至觉得李海洲和这本诗集的题目完全是两回事,李海洲是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忧伤?没关系,先不考虑这些,反正先读下去,毕竟李海洲的文字是值得一读的。
事实上,接下来的阅读一方面印证了我的期待,另一方面改变了我当初的不以为然。说印证我的期待,是因为李海洲对待汉语写作的驾轻就熟,始终都在挖掘发现汉语缭绕燃烧的火焰,另一方面我发现李海洲的孤独真还是孤独的王。他的孤独旗下有着千万种潜伏着的军队和女人,他们都是一等一的狙击手,在不断地击中李海洲情感王宫的要害部门。“我多么年轻,多么想你/风吹过白栅栏,留下王妃/风终于吹过,我是风中你丢弃的王位/请带着我潜泳,去渡过王的廊桥/在美人鱼的后院,你身世清白/有些小叛逆,晨起被王重新爱上一次/我看见天上的星星/是从长江点到你家门前的灯”(《在天和地之间相思》)。
由此,越来越透露出李海洲的写作之谜,李海洲确实是很不好把握的那种诗人和诗歌写作。一方面,他的诗歌酒气冲天,豪迈有加,似乎到处都摆着酒碗,在哪里都要和江湖兄弟酩酊通宵;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又极端温婉柔情,风流倜傥,写作中,诗行里,到处都摆满鲜花,摆满了引诱女人心动的定情信物,每逢美女款款,便在诗行里送上一支玫瑰。“送给你的朝阳,谁转送给落日/寄给我的燕子,我已送回春天/腰挂蔷薇的李家码头,冰封住了美色/状元的宫花谢在爱情的奏折里”(《在天和地之间相思》)。
再有,李海洲的诗行像摆放在人生流动线上的一面镜子,日常都可以照见生命与死亡的影子,这或许就是李海洲为什么要将这本诗集命名为《一个孤独的国王》的更为隐逸的缘由。“经幡飘动,每一个亡者/都是一条水源。他是否可以返回来/接受孩子们的请柬/报恩者在清明之外排着长队/豆荚开花,而根埋葬/挂青啊……/挂上去的是活在心中的人”(《挂青记》)。
请原谅我绕的弯子,以上都是李海洲这本诗集的风貌和真实,但我更为关注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诗歌写作里一直绵延着一种宋词的精神情愫:散淡、温婉、从容、准确,往往在极速的语言涌动中,突然让时间之箭停顿下来,让抒情的画面依次打开,让风流席卷自我与他人,一点都不隐瞒,直抵汉语之本。
撇开才情不说,只说李海洲诗歌写作的风流部分,怎么看都有一种宋词的温婉情怀,包括他十分豪迈的诗歌写作,包括他在诗酒江湖中的摔碗、打架、斗殴,甚至火拼,这一切的一切,都免不了宋人那种侠骨柔肠,包括伴随而来的打情骂俏,这些豪言壮语之中怎么样也掩饰不住递送玫瑰与暗送秋波或者明目张胆,巧取豪夺时的窃笑,更准确地说,是一脸坏笑。“早晨的发尾,夜晚的上唇线/我记下大雨中的拥抱/记下摇滚乐,迷乱,乳白的体香/这世界和我一样/年轻得颓废,渴望私奔/这世界快要疯掉多少如花美眷”(《谁寄》)。
说这些不是没有依据的,不仅有而且证据确凿,从历史的维度看,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一部《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或多或少投射在李海洲诗生活之中。当然,他愿意把自己对应为豹子头林冲,这主要出于孤独落寞的英雄情怀,实际上,李海洲更多的属于宋江。他对汉语的忠诚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均出于此。“来不及老去,春天水到渠成/渡过懒洋洋的长江/地球很好,天气变得年轻/桃李落进风的杯子/写诗是面对世界的态度/春天在远游中怀孕/生下莫斯科和北平/春天在汉字的偏旁中婚配/嫁娶余生,最好也包括来世”(《春天如此漫长》)。
当然,李海洲的诗歌写作更为主要的保持着与宋代词人的血缘。有关这一点不需讳言,李海洲最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诗歌写作不管多么浪情,有一点必须说明,他的写作态度是纯粹的。在当代诗歌界,有这种情怀已经难能可贵,何况乎,李海洲一直坚持将这种情怀和态度转化为现实的诗歌写作。说到这里,我必须说明一种事实,或许这是揭开李海洲为什么一直钟情于汉语诗歌写作之谜。坦然地说,我一直认为,李海洲的整个写作,我的看法是他的散文和小说真的是当代文学界的不得不承认的优秀,但是他自己总是把汉语的终极信仰留给诗歌。
我越来越有些明白了,现代汉语诗的写作或许与唐诗的文脉还不那么直接,但是与宋词的意境遗传保持着更为本质的血缘关系。往往宋词拥有着更为自由的节奏,汉语在其中跌宕,诗人在其中自由漂流。比如,柳永的《雨霖铃》迄今仍保持着这种东方浪人的诗酒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在李海洲的诗歌中看到的情景又一次印证了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都是一路货色:诗酒人生,鸟语花香,美女作伴,孤独无限!
我从李海洲的诗歌写作中进一步印证了汉语的精神特质,这与英语真是不太一样。英语的写作主要呈现时间维度,或者说是语言的逻辑维度,而汉语的写作是立体的,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意象维度。李海洲的写作中鲜明地呈现出这一点,时间的情绪之流总是出现层层叠叠的画面,像一部不断回放的电影,在记忆的时间河流里涌现出最初的镜像!“这些年是烈火与短暂/我在树叶的另一面/房子拐弯的地方。我带着自己忙于前程/从少年到青年,像一列火车,永不回头/它孤独的速度/要间隔失败和明天的修辞学”(《这些年》)。
事实上,接下来的阅读一方面印证了我的期待,另一方面改变了我当初的不以为然。说印证我的期待,是因为李海洲对待汉语写作的驾轻就熟,始终都在挖掘发现汉语缭绕燃烧的火焰,另一方面我发现李海洲的孤独真还是孤独的王。他的孤独旗下有着千万种潜伏着的军队和女人,他们都是一等一的狙击手,在不断地击中李海洲情感王宫的要害部门。“我多么年轻,多么想你/风吹过白栅栏,留下王妃/风终于吹过,我是风中你丢弃的王位/请带着我潜泳,去渡过王的廊桥/在美人鱼的后院,你身世清白/有些小叛逆,晨起被王重新爱上一次/我看见天上的星星/是从长江点到你家门前的灯”(《在天和地之间相思》)。
由此,越来越透露出李海洲的写作之谜,李海洲确实是很不好把握的那种诗人和诗歌写作。一方面,他的诗歌酒气冲天,豪迈有加,似乎到处都摆着酒碗,在哪里都要和江湖兄弟酩酊通宵;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又极端温婉柔情,风流倜傥,写作中,诗行里,到处都摆满鲜花,摆满了引诱女人心动的定情信物,每逢美女款款,便在诗行里送上一支玫瑰。“送给你的朝阳,谁转送给落日/寄给我的燕子,我已送回春天/腰挂蔷薇的李家码头,冰封住了美色/状元的宫花谢在爱情的奏折里”(《在天和地之间相思》)。
再有,李海洲的诗行像摆放在人生流动线上的一面镜子,日常都可以照见生命与死亡的影子,这或许就是李海洲为什么要将这本诗集命名为《一个孤独的国王》的更为隐逸的缘由。“经幡飘动,每一个亡者/都是一条水源。他是否可以返回来/接受孩子们的请柬/报恩者在清明之外排着长队/豆荚开花,而根埋葬/挂青啊……/挂上去的是活在心中的人”(《挂青记》)。
请原谅我绕的弯子,以上都是李海洲这本诗集的风貌和真实,但我更为关注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诗歌写作里一直绵延着一种宋词的精神情愫:散淡、温婉、从容、准确,往往在极速的语言涌动中,突然让时间之箭停顿下来,让抒情的画面依次打开,让风流席卷自我与他人,一点都不隐瞒,直抵汉语之本。
撇开才情不说,只说李海洲诗歌写作的风流部分,怎么看都有一种宋词的温婉情怀,包括他十分豪迈的诗歌写作,包括他在诗酒江湖中的摔碗、打架、斗殴,甚至火拼,这一切的一切,都免不了宋人那种侠骨柔肠,包括伴随而来的打情骂俏,这些豪言壮语之中怎么样也掩饰不住递送玫瑰与暗送秋波或者明目张胆,巧取豪夺时的窃笑,更准确地说,是一脸坏笑。“早晨的发尾,夜晚的上唇线/我记下大雨中的拥抱/记下摇滚乐,迷乱,乳白的体香/这世界和我一样/年轻得颓废,渴望私奔/这世界快要疯掉多少如花美眷”(《谁寄》)。
说这些不是没有依据的,不仅有而且证据确凿,从历史的维度看,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一部《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或多或少投射在李海洲诗生活之中。当然,他愿意把自己对应为豹子头林冲,这主要出于孤独落寞的英雄情怀,实际上,李海洲更多的属于宋江。他对汉语的忠诚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均出于此。“来不及老去,春天水到渠成/渡过懒洋洋的长江/地球很好,天气变得年轻/桃李落进风的杯子/写诗是面对世界的态度/春天在远游中怀孕/生下莫斯科和北平/春天在汉字的偏旁中婚配/嫁娶余生,最好也包括来世”(《春天如此漫长》)。
当然,李海洲的诗歌写作更为主要的保持着与宋代词人的血缘。有关这一点不需讳言,李海洲最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诗歌写作不管多么浪情,有一点必须说明,他的写作态度是纯粹的。在当代诗歌界,有这种情怀已经难能可贵,何况乎,李海洲一直坚持将这种情怀和态度转化为现实的诗歌写作。说到这里,我必须说明一种事实,或许这是揭开李海洲为什么一直钟情于汉语诗歌写作之谜。坦然地说,我一直认为,李海洲的整个写作,我的看法是他的散文和小说真的是当代文学界的不得不承认的优秀,但是他自己总是把汉语的终极信仰留给诗歌。
我越来越有些明白了,现代汉语诗的写作或许与唐诗的文脉还不那么直接,但是与宋词的意境遗传保持着更为本质的血缘关系。往往宋词拥有着更为自由的节奏,汉语在其中跌宕,诗人在其中自由漂流。比如,柳永的《雨霖铃》迄今仍保持着这种东方浪人的诗酒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在李海洲的诗歌中看到的情景又一次印证了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都是一路货色:诗酒人生,鸟语花香,美女作伴,孤独无限!
我从李海洲的诗歌写作中进一步印证了汉语的精神特质,这与英语真是不太一样。英语的写作主要呈现时间维度,或者说是语言的逻辑维度,而汉语的写作是立体的,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意象维度。李海洲的写作中鲜明地呈现出这一点,时间的情绪之流总是出现层层叠叠的画面,像一部不断回放的电影,在记忆的时间河流里涌现出最初的镜像!“这些年是烈火与短暂/我在树叶的另一面/房子拐弯的地方。我带着自己忙于前程/从少年到青年,像一列火车,永不回头/它孤独的速度/要间隔失败和明天的修辞学”(《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