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外实训在高职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校外实训对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在介绍国外运作模式及功能定位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高职电类专业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几种实用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类专业;校外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1-0074-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他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要紧密结合实际,以满足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需要为最高目标,强调与产业界的有机结合。电类专业是工科高职院校主要学科之一,同其他专业相比,电类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培养技能的操作性强、培养目标的复合性高、专业应用范围广。
一、 高职电类专业校外实训的作用
为了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的实践机会。在高职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校外实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技术和能力的培养。电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来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教育要注重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要,在应用、技术、技能等方面加大实训力度。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学生可以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所从事的一线生产工作,克服以往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二)完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教学体系,二是实践教学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电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较成熟,而其实践教学体系则相对不够完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滞后性更加显现出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国内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逐渐完善电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我国的高职电类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根本途径。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培养生产一线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欢迎。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高职电类专业实现其教学模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广泛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完善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
二、国外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及其功能
工业化国家职业教育的历史较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除了理论教学外,国外的很多高职院校也大量引进实践教学内容。高职管理类专业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虽然具体的做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模式可归纳为如下两种:
(一)“合作制”模式
“合作制”模式就是学校与有关企业之间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的形式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这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训工作,可以将在学校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有利于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事实上,在国外十分流行的这种“合作制”模式,不仅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因为它能方便地将企业与学校联系起来,沟通了人才市场上的供需主体,使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所以它也能使企业获得更满意的人才,是能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一种模式。
(二)“实体制”模式
“实体制”模式就是高职院校自办企业,或者学校以企业的模式进行运作。此时,学校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学校既是企业,企业既是学校,二者融为一体。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自身就是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从事相关的管理实践工作。毕业后,学生通过在“实体制”式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而被铸造成为优秀的职业技术人员。
“实体制”模式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学校的运作成本,方便实训教学;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利用学生的劳动进行创收,做到“以学养学”。因此,“实体制”模式也可谓一举两得。
学校应针对这些实训任务建立不同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果按照功能进行划分的话,国外高职管理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认识型实训基地。认识型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学生对相关企业的参观、走访,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这类实训基地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便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类实训基地往往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2)生产(毕业)实习型实训基地。生产(毕业)实习型实训基地是指学生从事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的一种基地类型。在真实的环境下顶岗实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水平。因此,这类实训基地是诱导、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
(3)产学研型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型实训基地是校企之间相互服务的最有效途径。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资金和设备优势,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以这种互帮互助的实训基地平台,双方还可以在科研方面加强合作,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三、 国内高职院校可采用的几种方法
高职电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按照高职电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实训教学的体会及國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电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方法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实训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我国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中的很多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和空洞。如果没有“眼见为实”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学习就会十分盲目,态度也会变得十分被动。由于电类专业知识本身就相对抽象,所以这种现象在电类专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为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训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最初一般由实训教师或相关的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联系。如果在长期的合作中双方产生了信任,有意进一步加强协作,学院或院系就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并以此为基础拟定“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成立校外实训基地。
“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实训教学成本较低,具有实训内容丰富多样、真实感强等特点。这种基地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实训教师长期不懈地与企业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因为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企业首先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与高职院校合做的积极性仍需关注。
(二)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的实际效果,学校应建立一定数量的生产(毕业)实习型及产学研型实训基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建立这类实训基地的常用方法是通过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来构建“合作制”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前述“协作型”模式有所不同,“合作制”模式的合作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训安排、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途径有:
(1)成立专业委员会,积极吸收企业家进入专业委员会。电类专业委员会一般由企业和学校的相关专家组成。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科技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生产一线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2)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系统的投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同时,有远见的企业家也开始注意到操作型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开始注意培养既熟悉本企业的组织文化,又愿意长期为企业效力的技能型人才。此时,如果企业能够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參与学校事物,就可以用“订单式”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当然,在此过程中,企业对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也会尽力支持与认可。
(三)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电类专业的特点,高职院校可鼓励相关专业实训教师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组建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因为电类专业工作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并不一定要求有很多的设备和投资,因而风险较小。
以专业为依托的经济技术实体应该以学校为投资主体,由职业经理和专业教师共同经营,实行独立核算。由于相关专业的师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具有很强的真实感。所以“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既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又可以节约实训成本,甚至还能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学校管理模式下,各利益方的经济关系存在诸多含混之处。所以与其他方式相比,该方式的风险较大,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许笑平,陈代芬.高职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5,(1).
作者简介:王萱(1957—),男,河北深泽人,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实验师,学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实训。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类专业;校外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1-0074-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他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要紧密结合实际,以满足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需要为最高目标,强调与产业界的有机结合。电类专业是工科高职院校主要学科之一,同其他专业相比,电类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培养技能的操作性强、培养目标的复合性高、专业应用范围广。
一、 高职电类专业校外实训的作用
为了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的实践机会。在高职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校外实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技术和能力的培养。电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来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教育要注重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要,在应用、技术、技能等方面加大实训力度。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学生可以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所从事的一线生产工作,克服以往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二)完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教学体系,二是实践教学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电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较成熟,而其实践教学体系则相对不够完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滞后性更加显现出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国内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逐渐完善电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我国的高职电类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根本途径。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培养生产一线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欢迎。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高职电类专业实现其教学模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广泛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完善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
二、国外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及其功能
工业化国家职业教育的历史较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除了理论教学外,国外的很多高职院校也大量引进实践教学内容。高职管理类专业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虽然具体的做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模式可归纳为如下两种:
(一)“合作制”模式
“合作制”模式就是学校与有关企业之间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的形式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这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训工作,可以将在学校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有利于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事实上,在国外十分流行的这种“合作制”模式,不仅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因为它能方便地将企业与学校联系起来,沟通了人才市场上的供需主体,使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所以它也能使企业获得更满意的人才,是能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一种模式。
(二)“实体制”模式
“实体制”模式就是高职院校自办企业,或者学校以企业的模式进行运作。此时,学校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学校既是企业,企业既是学校,二者融为一体。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自身就是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从事相关的管理实践工作。毕业后,学生通过在“实体制”式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而被铸造成为优秀的职业技术人员。
“实体制”模式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学校的运作成本,方便实训教学;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利用学生的劳动进行创收,做到“以学养学”。因此,“实体制”模式也可谓一举两得。
学校应针对这些实训任务建立不同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果按照功能进行划分的话,国外高职管理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认识型实训基地。认识型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学生对相关企业的参观、走访,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这类实训基地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便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类实训基地往往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2)生产(毕业)实习型实训基地。生产(毕业)实习型实训基地是指学生从事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的一种基地类型。在真实的环境下顶岗实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水平。因此,这类实训基地是诱导、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
(3)产学研型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型实训基地是校企之间相互服务的最有效途径。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资金和设备优势,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以这种互帮互助的实训基地平台,双方还可以在科研方面加强合作,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三、 国内高职院校可采用的几种方法
高职电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按照高职电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实训教学的体会及國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电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方法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实训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我国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中的很多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和空洞。如果没有“眼见为实”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学习就会十分盲目,态度也会变得十分被动。由于电类专业知识本身就相对抽象,所以这种现象在电类专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为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训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最初一般由实训教师或相关的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联系。如果在长期的合作中双方产生了信任,有意进一步加强协作,学院或院系就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并以此为基础拟定“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成立校外实训基地。
“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实训教学成本较低,具有实训内容丰富多样、真实感强等特点。这种基地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实训教师长期不懈地与企业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因为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企业首先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与高职院校合做的积极性仍需关注。
(二)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的实际效果,学校应建立一定数量的生产(毕业)实习型及产学研型实训基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建立这类实训基地的常用方法是通过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来构建“合作制”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前述“协作型”模式有所不同,“合作制”模式的合作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训安排、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途径有:
(1)成立专业委员会,积极吸收企业家进入专业委员会。电类专业委员会一般由企业和学校的相关专家组成。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科技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生产一线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2)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系统的投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同时,有远见的企业家也开始注意到操作型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开始注意培养既熟悉本企业的组织文化,又愿意长期为企业效力的技能型人才。此时,如果企业能够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參与学校事物,就可以用“订单式”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当然,在此过程中,企业对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也会尽力支持与认可。
(三)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电类专业的特点,高职院校可鼓励相关专业实训教师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组建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因为电类专业工作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并不一定要求有很多的设备和投资,因而风险较小。
以专业为依托的经济技术实体应该以学校为投资主体,由职业经理和专业教师共同经营,实行独立核算。由于相关专业的师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具有很强的真实感。所以“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既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又可以节约实训成本,甚至还能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学校管理模式下,各利益方的经济关系存在诸多含混之处。所以与其他方式相比,该方式的风险较大,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许笑平,陈代芬.高职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5,(1).
作者简介:王萱(1957—),男,河北深泽人,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实验师,学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