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各界对高层次人才要求的逐渐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学术沙龙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具有民主性、自由性、灵活性、创新性、前沿性等特征,因此它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中起着一面两刀的作用。
[关键词] 学术沙龙 研究生 教育质量 创新模式
研究生教育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它与各个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的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培养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不但是要提高研究生的文化素养,更重要是的是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实现这个中心任务有相当多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其中学术沙龙能够有助于研究生教育“创新”目标的实现。
1、学术沙龙的渊源
“沙龙”一词是法文salon(其意为“客厅”、“会客室”)的音译。沙龙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其主要的发起者是女性。到十七世纪中叶,沙龙的形式得到发展,在科学界得到利用,不部分科学家利用这种形式对各种问题进行切磋和交流。1931年,在美国科学家戈登发起的学术交流会议上,除了进行相关的学术报告外,戈登还安排的足够的时间让科学家们自由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后来这一交流方式被称为戈登会议,也被称为现代学术沙龙的典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学术探究形式的发展,沙龙由最初的民间活动渐渐的演变为学术界的一种知识探究方式也大学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由此成为知识分子活动的八种制度化环境之首,并且人们认为学术沙龙的形成和发展对西方知识分子职业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术沙龙范围广,覆盖了宽泛的知识分子网,并且不断的完善,直至目前沙龙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从学术沙龙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出,学术沙龙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不受参与者职业广泛,身份多样。第二,言论自由,第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目前的学术沙龙无论是从运用方式上还是运用数量上,都是很稳定的教学模式。较之其他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显而易见,学术沙龙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最大限度的联络一些有知识背景和学术关系的知识分为,围绕固定的主题或者特定的主题阐述自己的意见,从中发掘新的思想,进而催生一些新的课题,反过来会促进学术沙龙在各方面得以完善和提高。
2、学术沙龙的特征
有关学术沙龙的特征,不同的学着有其不同的独到的见解。主要分为四派,一种观点认为其特征是:知识分子网络;知识聚集性;相对的核心人物;开放自由的特质。第二种观点是:“教”与“学”在形式上通过“沙龙”来完成;教与学在态度上讲求“学术性”;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把讲台让给学生等。第三种观点是参与者身份多样、思想和言论自由、较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是学术沙龙的特征。最后一种观点:主题相对稳定;论题相当广泛;参与者不受资格限制,地位平等;活动时间、地点相对稳定,但形式灵活;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能启发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上述四种观点各有欠缺,根据目前的各种学说,加上笔者的研究,对研究生学术沙龙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2.1 组织上,要有核心倡导者
学术沙龙是研究生交流思想的阵地,是启迪研究生智慧,引导创新性思维的场所。学术沙龙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和实施要有一定的制度性和规范性,所以核心倡导者要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且能够提出具有前沿性的话题,活跃会场气氛,使各位与会者能够畅所欲言,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2.2 活动方式自由、灵活
学术沙龙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那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会议,它不但没有被框死的议题,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也没有硬性规定的发言时间和顺序,更没有一言九鼎的权威性结论。这种组织形式也不需要进行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的准备,人员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场地也没有固定的限制,完全是一种开放的讨论的模式。
2.3 从参与人员来看,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学术沙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对相关的课题有研究兴趣,愿意参与,可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
3、学术沙龙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意义
3.1学术沙龙可以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每个导师所带的学生逐年增多,加上导师的精力有限而且自己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很少有时间教育和管理学生。科学研究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啟发和共同探讨,因此定期举行的学术沙龙活动可以增加导师和学生当面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在活动中导师是研究生学习指导者,研究生成为研究的主体。导师的引导和启迪代替了传统的讲授与硬性灌输。避免了研究生平时长时间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学术沙龙可以使相同专业的学生交流自己对某个课题的见解,同时也可以使导师更加了解自己,以便因材施教。
3.2学术沙龙是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纽带
现在的研究生之间既缺乏与导师之间的纵向联系,也缺乏与同学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相比,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对少一些。学术沙龙的特质之一就是对参与身份不加限制或者较少限制,而且在学术沙龙日益发展的尽头,跨学科沙龙越来越多,带来的好处就是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之间可以在同一个学术沙龙中进行学术探讨,同时为吸取与所在专业不同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知识、在思维方式上相互取长补短、克服狭隘的专业偏见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在最接近真理的点上紧密接触”。 同时学术沙龙的所有参与者可以就某一个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思考而得以形成的“头脑风暴”,可以直接促进创新性思想的产生。
3.3学术沙龙是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研究生文化科学素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开展这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知识的灌输。即便是知识的灌输过程,传统的教学也只是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没有对实践的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地位得到了足够的尊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个单纯的接受者,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创新精神被架空。在对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吸收学术沙龙的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等特征所激发的创新意识,从而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一个助推器的作用。在沙龙中,平等参与得到重视,多元化的思维得到追求,在学术研究中不盲从权威,不急于得出结论,阐述、论辩、追问、反诘是学术沙龙的一贯风格。长期处于这种氛围的熏染,研究生的思维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单一、封闭、机械向多元、开放、灵活发展。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时研究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创新精神的灵魂。由此,笔者认为,应该多鼓励导师组织学术沙龙,并沿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培养模式,两折结合,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4、学术沙龙在开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学术沙龙作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种创新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学术沙龙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然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种由“教师导引、学生从游的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术沙龙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占主导地位。而现实的学术沙龙活动中往往是教师占主角,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
[关键词] 学术沙龙 研究生 教育质量 创新模式
研究生教育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它与各个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的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培养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不但是要提高研究生的文化素养,更重要是的是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实现这个中心任务有相当多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其中学术沙龙能够有助于研究生教育“创新”目标的实现。
1、学术沙龙的渊源
“沙龙”一词是法文salon(其意为“客厅”、“会客室”)的音译。沙龙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其主要的发起者是女性。到十七世纪中叶,沙龙的形式得到发展,在科学界得到利用,不部分科学家利用这种形式对各种问题进行切磋和交流。1931年,在美国科学家戈登发起的学术交流会议上,除了进行相关的学术报告外,戈登还安排的足够的时间让科学家们自由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后来这一交流方式被称为戈登会议,也被称为现代学术沙龙的典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学术探究形式的发展,沙龙由最初的民间活动渐渐的演变为学术界的一种知识探究方式也大学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由此成为知识分子活动的八种制度化环境之首,并且人们认为学术沙龙的形成和发展对西方知识分子职业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术沙龙范围广,覆盖了宽泛的知识分子网,并且不断的完善,直至目前沙龙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从学术沙龙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出,学术沙龙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不受参与者职业广泛,身份多样。第二,言论自由,第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目前的学术沙龙无论是从运用方式上还是运用数量上,都是很稳定的教学模式。较之其他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显而易见,学术沙龙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最大限度的联络一些有知识背景和学术关系的知识分为,围绕固定的主题或者特定的主题阐述自己的意见,从中发掘新的思想,进而催生一些新的课题,反过来会促进学术沙龙在各方面得以完善和提高。
2、学术沙龙的特征
有关学术沙龙的特征,不同的学着有其不同的独到的见解。主要分为四派,一种观点认为其特征是:知识分子网络;知识聚集性;相对的核心人物;开放自由的特质。第二种观点是:“教”与“学”在形式上通过“沙龙”来完成;教与学在态度上讲求“学术性”;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把讲台让给学生等。第三种观点是参与者身份多样、思想和言论自由、较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是学术沙龙的特征。最后一种观点:主题相对稳定;论题相当广泛;参与者不受资格限制,地位平等;活动时间、地点相对稳定,但形式灵活;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能启发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上述四种观点各有欠缺,根据目前的各种学说,加上笔者的研究,对研究生学术沙龙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2.1 组织上,要有核心倡导者
学术沙龙是研究生交流思想的阵地,是启迪研究生智慧,引导创新性思维的场所。学术沙龙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和实施要有一定的制度性和规范性,所以核心倡导者要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且能够提出具有前沿性的话题,活跃会场气氛,使各位与会者能够畅所欲言,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2.2 活动方式自由、灵活
学术沙龙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那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会议,它不但没有被框死的议题,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也没有硬性规定的发言时间和顺序,更没有一言九鼎的权威性结论。这种组织形式也不需要进行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的准备,人员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场地也没有固定的限制,完全是一种开放的讨论的模式。
2.3 从参与人员来看,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学术沙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对相关的课题有研究兴趣,愿意参与,可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
3、学术沙龙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意义
3.1学术沙龙可以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每个导师所带的学生逐年增多,加上导师的精力有限而且自己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很少有时间教育和管理学生。科学研究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啟发和共同探讨,因此定期举行的学术沙龙活动可以增加导师和学生当面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在活动中导师是研究生学习指导者,研究生成为研究的主体。导师的引导和启迪代替了传统的讲授与硬性灌输。避免了研究生平时长时间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学术沙龙可以使相同专业的学生交流自己对某个课题的见解,同时也可以使导师更加了解自己,以便因材施教。
3.2学术沙龙是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纽带
现在的研究生之间既缺乏与导师之间的纵向联系,也缺乏与同学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相比,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对少一些。学术沙龙的特质之一就是对参与身份不加限制或者较少限制,而且在学术沙龙日益发展的尽头,跨学科沙龙越来越多,带来的好处就是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之间可以在同一个学术沙龙中进行学术探讨,同时为吸取与所在专业不同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知识、在思维方式上相互取长补短、克服狭隘的专业偏见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在最接近真理的点上紧密接触”。 同时学术沙龙的所有参与者可以就某一个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思考而得以形成的“头脑风暴”,可以直接促进创新性思想的产生。
3.3学术沙龙是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研究生文化科学素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开展这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知识的灌输。即便是知识的灌输过程,传统的教学也只是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没有对实践的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地位得到了足够的尊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个单纯的接受者,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创新精神被架空。在对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吸收学术沙龙的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等特征所激发的创新意识,从而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一个助推器的作用。在沙龙中,平等参与得到重视,多元化的思维得到追求,在学术研究中不盲从权威,不急于得出结论,阐述、论辩、追问、反诘是学术沙龙的一贯风格。长期处于这种氛围的熏染,研究生的思维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单一、封闭、机械向多元、开放、灵活发展。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时研究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创新精神的灵魂。由此,笔者认为,应该多鼓励导师组织学术沙龙,并沿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培养模式,两折结合,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4、学术沙龙在开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学术沙龙作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种创新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学术沙龙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然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种由“教师导引、学生从游的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术沙龙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占主导地位。而现实的学术沙龙活动中往往是教师占主角,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