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早期筛选复发性患者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复发性DLBCL患者(复发组)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同时以同期治疗后达完全缓解且无进展生存期≥36个月的34例DLBCL患者组(CR组)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病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临
【机 构】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早期筛选复发性患者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复发性DLBCL患者(复发组)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同时以同期治疗后达完全缓解且无进展生存期≥36个月的34例DLBCL患者组(CR组)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病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临床方面,复发组男性6例,女性14例,中位发病年龄55.5(33~85)岁;CR组男性14例,女性20例,中位发病年龄53(15~89)岁。复发组与CR组在Ann Arbor分期(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P=0.006)、原发灶(P=0.003)、结外受累数(P=0.002)、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P=0.046)、β2微球蛋白水平(P=0.029)、乳酸脱氢酶(LDH)水平(P=0.005)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P=0.006)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P=0.732)、性别(P=0.416)、体力状态评分(P=0.248)、是否伴随B症状(P=0.511)、是否存在低白蛋白血症(P=0.279)及贫血(P=0.983)、A/G值(P=0.416)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方面,复发组与CR组相比,分型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85%∶59%,P=0.048),CD5阳性率更高(25%∶3%,P=0.014),bcl-6阳性率较低(60%∶88%,P=0.017),而Ki-67、CD10、bcl-2、MUM1、CD20、PAX5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发性DLBCL患者多为非GCB型,以下指标提示患者更易出现复发:CD5阳性、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结内起源、常累及多处结外器官、异常增高的LDH、CRP及β2微球蛋白水平、伴随HBV感染者。
其他文献
肺玻璃样变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良性疾病,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上可出现恶性肿瘤征象,部分患者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可观察到高代谢活动,易误诊为肺癌,确诊主要靠病理学检查。现报道1例肺玻璃样变肉芽肿,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为53岁女性,体检发现右肺结节入院,临床诊断为肺占位。行胸腔镜下右上肺叶楔形切除术。镜下见一界限尚清的玻璃样变结节,结节由束状或不规则排列的
目的探讨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00例T细胞淋巴瘤,从中筛选出5例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复习文献,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47~64岁,平均年龄56岁,包括2例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2例皮肤蕈样霉菌病(1例为斑块期,1例为肿瘤期),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内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病理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内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患者8例,总结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及预后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5~49岁,平均年龄35岁;体检乳腺可触及肿物,呈圆形,有弹性、活动度可;乳腺钼靶X线或彩超显示乳腺结节,边界清楚,提示纤维腺瘤。大体检查: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界限清楚,
目的探讨乳腺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ed,FFPE)穿刺样本杂交捕获法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样本优选条件。方法纳入多中心乳腺癌FFPE穿刺样本共计435例,选取燃石36基因检测试剂盒二代测序数据分析。纳入样本保存时间、切片厚度、降解等级、建库后的浓度、核酸片段大小、下机数据质量等质控信息。结果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生物学高度异质的肿瘤,基于遗传学特点对其区分亚型有助于临床危险度分层并指导精准治疗。近年来,DLBCL的分子分型已由原来单纯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起源细胞(COO)分型逐渐过渡到COO分型与侧重于驱动性遗传学异常(包括基因突变、易位及拷贝数改变等)检测的基因分型相结合的阶段。二者结合的分型方法,或许能更好地解释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与治疗反应差别。上述分型理论,可能
目的探讨原发EB病毒(EBV)阳性结内T/NK细胞淋巴瘤(TNK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经病理确诊为EBV阳性结内TNKL的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其病理学特点,并收集临床随访资料。结果(1)7例EBV阳性结内TNKL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41~75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病例原发部位均位于淋巴
尸体解剖是医学(尤其解剖学和病理学等)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从1982年开始承担复旦大学遗体捐献接收站的工作,该接收站是上海市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接受站之一。我们在这37年间,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升水平。目前,我们的尸检工作在医学教学、医师培养和临床医师技能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pSTAT3和PD-L1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51例确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STAT3和PD-L1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18~85岁,中位年龄47岁;pSTAT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2018年治疗前活检或手术切除的DLBCL病例,制作组织芯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RP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χ²检验和Kaplan-Meier分析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期的相关性评估。结果共纳入198例治疗前DLBCL病例。男性111例,女性87例(男女比为1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HM)对多柔比星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多柔比星组、多柔比星+DHM 100组、多柔比星+DHM 200组。第6周末麻醉处死大鼠,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WGA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