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明确化和主题化
经过讨论,我们发现《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可以从标题入手来抓住本节课的主题——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伟大在何处?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明白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那么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达成了。为此,我们可以把《伟大的抗日战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的设置:
主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具体目标:(1)伟大之一:克服敌强我弱的严重困难。了解敌人的强大和侵华的蓄谋已久,认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本质。(认清真正的敌人,才能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2)伟大之二:全民族持久抗战。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及了解相关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全民族抗战的,又是怎样进行全面抗战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其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使其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伟大之三:抗战取得胜利。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启发他们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当然,主题并不是只有这一个,比如“团结就是力量”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个主题。但是一节课只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目标明确才更有利于顺利达成。
二、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保持一致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实施的场地。只有两者保持一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中期望的教学效果。如果你想落实情感教学目标,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有所体现。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各抒己见:谁打败了日本?
谜语趣闻: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某大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了两个谜底:屈原和苏武。后来,有人读到这则旧谜时,又拟了一个新谜底:华佗。
问题一:你能解释“屈原”和“苏武”的准确含义吗?
教师在此追问:你认为美国这样的做法对吗?(补充“原子弹投下,日本的受害者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及其之后60年遗害”的相关资料)
问题二:你知道应该怎样理解“华佗”这一谜底吗?
问题三:你赞同哪一个谜底?请简要说明理由。
问题四:根据所学内容,试一试自己拟定一个谜底,但要有合理的解释。
这样的设计既可以避免使学生产生“日本被投两颗原子弹是他们罪有应得”的以暴制暴的想法,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个人类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精神的理解。
三、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主体意识的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是靠学生“学”——自主建构,而非靠教师“教”——教师灌输。我们常常认为一节课知识内容教完了就叫达成教学目标,其实这样的教学常常使我们失去许多启发学生情感教学目标转化为自身情感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机会。如果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这堂课的开头增加这样一个教学设计,结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课前给学生留份作业——阅读教材或相关的资料,找出《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样一个学生感受、体验的环节,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就会在了解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把他们的感受叙述出来。这样部分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就在学生“读”、“思”和“讲”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进而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内化。 [L]
经过讨论,我们发现《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可以从标题入手来抓住本节课的主题——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伟大在何处?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明白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那么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达成了。为此,我们可以把《伟大的抗日战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的设置:
主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具体目标:(1)伟大之一:克服敌强我弱的严重困难。了解敌人的强大和侵华的蓄谋已久,认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本质。(认清真正的敌人,才能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2)伟大之二:全民族持久抗战。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及了解相关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全民族抗战的,又是怎样进行全面抗战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其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使其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伟大之三:抗战取得胜利。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启发他们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当然,主题并不是只有这一个,比如“团结就是力量”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个主题。但是一节课只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目标明确才更有利于顺利达成。
二、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保持一致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实施的场地。只有两者保持一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中期望的教学效果。如果你想落实情感教学目标,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有所体现。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各抒己见:谁打败了日本?
谜语趣闻: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某大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了两个谜底:屈原和苏武。后来,有人读到这则旧谜时,又拟了一个新谜底:华佗。
问题一:你能解释“屈原”和“苏武”的准确含义吗?
教师在此追问:你认为美国这样的做法对吗?(补充“原子弹投下,日本的受害者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及其之后60年遗害”的相关资料)
问题二:你知道应该怎样理解“华佗”这一谜底吗?
问题三:你赞同哪一个谜底?请简要说明理由。
问题四:根据所学内容,试一试自己拟定一个谜底,但要有合理的解释。
这样的设计既可以避免使学生产生“日本被投两颗原子弹是他们罪有应得”的以暴制暴的想法,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个人类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精神的理解。
三、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主体意识的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是靠学生“学”——自主建构,而非靠教师“教”——教师灌输。我们常常认为一节课知识内容教完了就叫达成教学目标,其实这样的教学常常使我们失去许多启发学生情感教学目标转化为自身情感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机会。如果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这堂课的开头增加这样一个教学设计,结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课前给学生留份作业——阅读教材或相关的资料,找出《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样一个学生感受、体验的环节,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就会在了解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把他们的感受叙述出来。这样部分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就在学生“读”、“思”和“讲”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进而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内化。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