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发展倍受世界瞩目。“中国模式”在发展中国的同时,也破除了西方发展模式的迷信。充分认清“中国模式”,发展好“中国模式”成为中国的现有命题。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短短三十年,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倍受世界瞩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纷纷开始了对中国成功经验和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在近阶段的国际国内学术界更形成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提法。这将中国成功经验与发展模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关于“中国模式”的大讨论始于2004年5月11日,美国高盛公司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拉莫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报告。他把“中国模式”概括为与“华盛顿共识”相对的“北京共识”,如此拉开了世界各地关于“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当今世界对“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关注,其中不乏溢美之词,也不乏捧杀之论,作为主体的中国必须要充分认清形势,冷静观察,正确对待之。
一、全面理解、科学界定“中国模式”。
与“北京共识”的界定相比,关于“中国模式”的内涵界定以及实质,学术界各有争鸣。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对策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然而缺少哲学、价值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深层次研究,及以此对“中国模式”的定位问题。其结果则是把“中国模式”的理论分析简单化、狭隘化。没有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入手,来揭示“中国模式”理论的深层次原因和经验。到目前为止,“中国模式”还没有形成一种明确、一致的定义。
学术界的看法,笔者认为,主要观点有六类。其中之一便是拉莫本人提出的观点,“中国模式”即“北京共识”。其二,为少部分人认为的“中国模式”是“北京共识”关于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就这两种定义,笔者认为其或者是将“中国模式”放于国际大背景下,完全政治化了,或者本身并没有完全将“中国模式”进行全面地理解。这就将真正的“中国模式”完全政治化、片面化、简单化、狭隘化了。
其他观点,如日内瓦现代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张维为博士认为:“中国模式”是指重大经济改革和较小规模政治改革的有机结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摸索和积累的方式从易到难进行改革并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的改革和发展模式。①张的观点主要基于改革,从改革着手探讨“中国模式”的特性。如此笔者认为,张博士的定义可以归结为是一种“改革模式”。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②11这亦即是说,俞可平是将中国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模式”。简单说就是中国在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根据本国的实际,选择了一种可以迎接全球化挑战,同时充分发展自我的发展战略和模式。笔者认为俞可平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战略选择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吴增基教授将“中国模式”界定为: 既积极借鉴中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在强有力的中央集体领导下进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坚持独立自主、渐进式、和平改革与发展道路。③
亦有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霍国庆教授、人民大学秦宣教授指出“中国模式”,其实质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发展道路上积累的成功经验。兰州大学教授王学俭教授也持此种观点,但其更直接提出,“中国模式”其实质内容就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基于学术界以上观点,从字面上理解,之所以能称为“中国模式”,就应该是社会发展模式,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制度框架和发展战略,但是这样来,有部分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重合的,而这两个概念又有所区别,需要加以区别。
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中国模式”更抽象。且两者的参照系不同,“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亦包括部分国内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国家成功经验的解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以最快速度和最优方式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去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因为“中国模式” 其背后强调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发展的特定模式达到选择性。所以“中国模式”的发展首先应具有中国特色;其次必须拥有涵盖社会各领域的界定;再次则强调模式背后是科学的经验总结。
综上,笔者认为,所谓“中国模式”即是中国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道路,以及在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总结。
二、“中国模式”的历史定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其必然的共同基本规律可循,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又存在着其不同的差异性。苏联坚持城市中心论,东欧部分国家则是在反法西斯斗争的过程中,走了一条民族解放和阶级革命并举的道路,而中国在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但殊途同归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虽然各国都沿着不同的道路,走上了社会主义。但这都是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苏联式的革命道路成功了,在国家建设道路上,“苏联模式”亦成为了“金科玉律”。东欧国家不仅借助于苏联革命成果经验进行革命运动,同时在国家建设领域亦照搬了苏联的“金科玉律”。但最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了只有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才能真正取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胜利。邓小平在1988年会见莫桑比克客人时说过:“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来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④261这说明中国的发展不仅有模式,而且是特有的“中国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示范,或者刻板。“中国模式”只是在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选择的特定发展模式。在研究中,不可降低“中国模式”的定位,更不能过分的拔高其历史地位。
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了一个低潮。但“中国模式”的出现是给中国,给社会主义运动,更给世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诚然,正如学术界有言,“中国模式”还未最终定型,更有待发展和创新。但如前所提,“中国模式”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概念,中国发展不止步,“中国模式”的发展亦不止步。但“中国模式”的出现有其特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模式”的提出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思考。让我们进一步看清和审视中国的发展,以此通过发展中国来发展“中国模式”,更通过发展“中国模式”来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其特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总结过去经验,展望未来的命题中,“中国模式”的提出无疑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视野。
学术界对于“中国模式”的认识,可谓是一律千篇。有赞扬论,有反思论,也有批评之说。但无论何种说法,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故而“中国模式”的发展也是不可遏止的。因此,在依靠“中国模式”发展自身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认清当前中国的发展形势,以及其中存在的故有不足。在运用好模式的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发展,来调节和修改模式中的故有不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⑤9,以此做到依靠发展“中国模式”发展中国,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科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来发展“中国模式”。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和双重促进达到中国和“中国模式”的共同发展。
第二,“中国模式”的提出为世界发展带来了新的反思和启示。在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为世界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吸收和借鉴“中国模式”亦能发展自己。
“中国模式”虽然仅仅是中国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所阐述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绩。但其不仅仅具有中国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这种世界意义首先是中国本身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仅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达到了20%。其次“中国模式”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借鉴经验。
提“中国模式”并不是要其他国家照搬照抄,“中国模式”只是提供一种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提“中国模式”更不是否定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反之因为这种模式并不是刻板的示范,更不是强制的规则,是一种强调发展自主性的理念,所以更体现世界发展的多样性。
第三,“中国模式”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理论与生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模式”将责无旁贷。
“中国模式”的出现使中国的发展赶超了世界水平,不仅破除了只有走西方模式才能得到发展神话,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走不通的谬论。正是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模式”,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的发展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了中国的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更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中国模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来进一步探求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注释:
①张维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变革〔N〕.北京:参考消息.2004-5-31.
②俞可平.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③吴增基.论“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条件〔J〕.理论探讨,2005(1).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短短三十年,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倍受世界瞩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纷纷开始了对中国成功经验和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在近阶段的国际国内学术界更形成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提法。这将中国成功经验与发展模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关于“中国模式”的大讨论始于2004年5月11日,美国高盛公司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拉莫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报告。他把“中国模式”概括为与“华盛顿共识”相对的“北京共识”,如此拉开了世界各地关于“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当今世界对“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关注,其中不乏溢美之词,也不乏捧杀之论,作为主体的中国必须要充分认清形势,冷静观察,正确对待之。
一、全面理解、科学界定“中国模式”。
与“北京共识”的界定相比,关于“中国模式”的内涵界定以及实质,学术界各有争鸣。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对策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然而缺少哲学、价值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深层次研究,及以此对“中国模式”的定位问题。其结果则是把“中国模式”的理论分析简单化、狭隘化。没有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入手,来揭示“中国模式”理论的深层次原因和经验。到目前为止,“中国模式”还没有形成一种明确、一致的定义。
学术界的看法,笔者认为,主要观点有六类。其中之一便是拉莫本人提出的观点,“中国模式”即“北京共识”。其二,为少部分人认为的“中国模式”是“北京共识”关于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就这两种定义,笔者认为其或者是将“中国模式”放于国际大背景下,完全政治化了,或者本身并没有完全将“中国模式”进行全面地理解。这就将真正的“中国模式”完全政治化、片面化、简单化、狭隘化了。
其他观点,如日内瓦现代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张维为博士认为:“中国模式”是指重大经济改革和较小规模政治改革的有机结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摸索和积累的方式从易到难进行改革并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的改革和发展模式。①张的观点主要基于改革,从改革着手探讨“中国模式”的特性。如此笔者认为,张博士的定义可以归结为是一种“改革模式”。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②11这亦即是说,俞可平是将中国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模式”。简单说就是中国在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根据本国的实际,选择了一种可以迎接全球化挑战,同时充分发展自我的发展战略和模式。笔者认为俞可平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战略选择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吴增基教授将“中国模式”界定为: 既积极借鉴中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在强有力的中央集体领导下进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坚持独立自主、渐进式、和平改革与发展道路。③
亦有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霍国庆教授、人民大学秦宣教授指出“中国模式”,其实质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发展道路上积累的成功经验。兰州大学教授王学俭教授也持此种观点,但其更直接提出,“中国模式”其实质内容就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基于学术界以上观点,从字面上理解,之所以能称为“中国模式”,就应该是社会发展模式,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制度框架和发展战略,但是这样来,有部分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重合的,而这两个概念又有所区别,需要加以区别。
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中国模式”更抽象。且两者的参照系不同,“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亦包括部分国内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国家成功经验的解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以最快速度和最优方式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去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因为“中国模式” 其背后强调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发展的特定模式达到选择性。所以“中国模式”的发展首先应具有中国特色;其次必须拥有涵盖社会各领域的界定;再次则强调模式背后是科学的经验总结。
综上,笔者认为,所谓“中国模式”即是中国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道路,以及在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总结。
二、“中国模式”的历史定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其必然的共同基本规律可循,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又存在着其不同的差异性。苏联坚持城市中心论,东欧部分国家则是在反法西斯斗争的过程中,走了一条民族解放和阶级革命并举的道路,而中国在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但殊途同归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虽然各国都沿着不同的道路,走上了社会主义。但这都是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苏联式的革命道路成功了,在国家建设道路上,“苏联模式”亦成为了“金科玉律”。东欧国家不仅借助于苏联革命成果经验进行革命运动,同时在国家建设领域亦照搬了苏联的“金科玉律”。但最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了只有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才能真正取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胜利。邓小平在1988年会见莫桑比克客人时说过:“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来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④261这说明中国的发展不仅有模式,而且是特有的“中国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示范,或者刻板。“中国模式”只是在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选择的特定发展模式。在研究中,不可降低“中国模式”的定位,更不能过分的拔高其历史地位。
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了一个低潮。但“中国模式”的出现是给中国,给社会主义运动,更给世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诚然,正如学术界有言,“中国模式”还未最终定型,更有待发展和创新。但如前所提,“中国模式”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概念,中国发展不止步,“中国模式”的发展亦不止步。但“中国模式”的出现有其特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模式”的提出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思考。让我们进一步看清和审视中国的发展,以此通过发展中国来发展“中国模式”,更通过发展“中国模式”来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其特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总结过去经验,展望未来的命题中,“中国模式”的提出无疑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视野。
学术界对于“中国模式”的认识,可谓是一律千篇。有赞扬论,有反思论,也有批评之说。但无论何种说法,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故而“中国模式”的发展也是不可遏止的。因此,在依靠“中国模式”发展自身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认清当前中国的发展形势,以及其中存在的故有不足。在运用好模式的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发展,来调节和修改模式中的故有不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⑤9,以此做到依靠发展“中国模式”发展中国,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科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来发展“中国模式”。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和双重促进达到中国和“中国模式”的共同发展。
第二,“中国模式”的提出为世界发展带来了新的反思和启示。在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为世界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吸收和借鉴“中国模式”亦能发展自己。
“中国模式”虽然仅仅是中国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所阐述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绩。但其不仅仅具有中国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这种世界意义首先是中国本身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仅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达到了20%。其次“中国模式”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借鉴经验。
提“中国模式”并不是要其他国家照搬照抄,“中国模式”只是提供一种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提“中国模式”更不是否定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反之因为这种模式并不是刻板的示范,更不是强制的规则,是一种强调发展自主性的理念,所以更体现世界发展的多样性。
第三,“中国模式”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理论与生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模式”将责无旁贷。
“中国模式”的出现使中国的发展赶超了世界水平,不仅破除了只有走西方模式才能得到发展神话,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走不通的谬论。正是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模式”,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的发展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了中国的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更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中国模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来进一步探求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注释:
①张维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变革〔N〕.北京:参考消息.2004-5-31.
②俞可平.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③吴增基.论“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条件〔J〕.理论探讨,2005(1).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