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西北传统聚落众多乡村为主要线索。对西北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形态、水环境、人文等做了较为广泛而细致的研究并对其景观做了静态与动态的分析,以期能够对当代西北地区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有所启迪。
【关键词】:传统聚落;巷道空间;景观
1、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
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主要包括旱作农业区聚落、灌溉农业区聚落和特殊类型聚落旱作农业聚落分布的地形地貌一般以黄土高粱峁山地和少量台塬地以及长城风沙滩地为主。地形复杂多变以及农牧生产模式的差异,往往一县之内有多种地形、地貌,民居通常以地形或疏密,形成了集聚型和散居型聚落,其布局灵活而自由[ ]。旱作农业区聚落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带形聚落、阶梯形聚落、团状聚落、自由形聚落。
灌溉型农业聚落可以分为邻水型聚落和组团状聚落,灌溉型农业聚落分布的地形地貌一般较为平坦,但是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分布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聚落的发展和分布,聚落因靠近水源而沿着河道延伸,形成带状聚落。灌溉农业中往往多个带形聚落随道路、水系构成群体组合空间,形成较为密切的功能组团,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规模,建筑较为密集。
特殊类型聚落主要包括放射型聚落、堡寨型聚落及近地型聚落,在这里就不作详细的叙述了。
2、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空间特性
西北乡村聚落多数是自然秩序与风水观念综合作用构成的巷道形态。巷道作为空间界面与交通网络的独特系统, 对中国乡村传统的生活环境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审美意义。
2.1传统街巷的空间特征
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具有序列性、交叉性、领域性和神秘性等特点, 民居外墙几乎都为不开窗的实墙, 致使街道空间成为一种封闭的“窄巷深弄” 。人们由村外经村口至街道空间, 最终进入自家宅院, 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从容量上看则是从宽敞空间渐次转入越来越窄小的空间, 同时空间的公共性逐渐减小, 私密性逐步增强。从自然的外部空间, 经由村镇、街巷、庭院然后进入室内的空间, 这一系列空间变化的联系, 构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完整多层次的复合空间系统[ ] .通过实体突破以及屋檐、院墙、窗楣等形成的“第三空间”, 丰富了巷道的空间形式与巷道景观。
2.2 街巷空间的形式
西部平原地区乡村城镇受地形高低起伏的限制较小,因此多采用棋盘式的路网格局,街道线形都是直线式的,街与街、街与巷、巷与巷之间相互通达,且多以“十”字形或“丁”字形搭接,路网格局显得规整有序。
西北地區山地乡村的街巷格局虽然也受到传统形式的影响,但是在强大的地形“作用力”下,街巷网络无法如平原城镇般“ 理想”,而更多地采用树枝状或不规则网状, 街道线形以折線、曲线为主, 街巷之间也不强求通达,有些直接采取尽端式。
2.2.1 直线形
直线形的街道空间一般是村落内的主干道,直线巷道与各个支干巷道公共构成了乡村聚落的交通系统。如宁夏固原王家庄处于平原地区,巷道多为直线空间一览无余, 虽有利于交通, 但景观单调。
2.2.2“十”字相交形
十字相交的巷道在西北乡村聚落中比较常见,如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村内的巷道可使人的视线贯穿到底。有些巷道还是错位相交、转折,借此可以阻隔视线, 为街巷空间提供一个屏障或底景,使人感到街巷空间的曲折、丰富、含蓄。
2.2.3“丁”字形
这种巷道相交的方式虽然未能保证几何完整性, 却可使街道空间显得丰富,个性十足。某些丁字型巷道常露出另一段巷道的墙体或古树的一角, 较好地起到承接作用, 避免了空间与景观死角的弊端。
2.2.4曲线和折线形
曲线和折线的街道空间呈现的是不对称画面构图,其两个侧界面在画面中所占地位则有很大差别:一个侧界面急剧消失,另一个侧界面则得以充分展现.折线形的街道空间随着视点移动逐步展现于人的眼前,具有较强的标志性,让街道空间有了很高的可识别性。
3、街巷空间动态景观分析
巷道的形状不同,给人带来的空间感受也不同,巷道空间的大小变化给人的感观和心理印象比立面变化更加深刻。有些街巷部分区域,由于两侧建筑物的夹峙, 空间十分封闭, 抬头仰望几乎只剩下一线天,但在这一段狭路的尽头却是一片开敞空间,使人感到豁然开朗。让人感受到了古诗所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觉。还有一些巷道的某段,低矮的墙体拢不住院内的绿树繁花,人漫步如此窄巷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1巷道的高差变化与景观
西北地区多山,依地形而建的住宅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轮廓变化丰富。当街道处于自然倾斜处,就须设置台阶和坡道,于是街道又有了更多的空间节奏的变化,别具一番韵味。西北传统巷道形态虽受到地形限制,自然倾斜地形也造就了街道空间造型的多样性, 为街道景观增添了魅力。
3.2屋檐与景观
西北地区建筑的屋檐在构成巷道景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屋檐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人在村落中漫步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一种步移景异的感觉。西北民居的屋檐之所以高低错落、变化万千,一方面是村落沿河流蜿蜒弯曲, 地形本身有起有落,另一方面是建筑群的等级规制不同,加上一些厨房的披檐、大门门楣、庭院的花墙等,组合在一起, 建筑群形象自然是变化无穷的。
3.3结点
巷道之间交汇形成结点,结点扩大形成人流聚集的广场,中心没有固定的形状,扮演着调整了巷道的网系和节奏的角色。在西北乡村聚落中,有许多的巷道结点,处于巷道之中,又与巷道不同,是介于巷道和广场之间的形态。天水市武山县雷口村山泉水管口就是一个由建筑、巷道共同组成的结点。从泉水管口起始, 历经了空间的开阔—收缩—屏蔽—转折—广阔这多种变化,空间上的联通和视觉上的连贯让人觉得这一切还是平和一体的。
4、对现代城镇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启示
纵观现代城市设计的通病:街景单调乏味,街道大而无度,无法使人驻足,没有中心感和领域感,缺乏结点和观赏点。从行为心理学分析,步行适当距离的关键考虑的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 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 ]。乡村聚落的建筑、民俗文化及景观研究, 最终表现为一种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契合点的研究。人们在进行区域的改造与开发时,应正视自然的内在价值,仿效与创造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有机协调的人工生态系统,将建筑规划设计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具有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系统的基础上,并以景观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城市化地区的生态问题[ ]。
【关键词】:传统聚落;巷道空间;景观
1、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
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主要包括旱作农业区聚落、灌溉农业区聚落和特殊类型聚落旱作农业聚落分布的地形地貌一般以黄土高粱峁山地和少量台塬地以及长城风沙滩地为主。地形复杂多变以及农牧生产模式的差异,往往一县之内有多种地形、地貌,民居通常以地形或疏密,形成了集聚型和散居型聚落,其布局灵活而自由[ ]。旱作农业区聚落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带形聚落、阶梯形聚落、团状聚落、自由形聚落。
灌溉型农业聚落可以分为邻水型聚落和组团状聚落,灌溉型农业聚落分布的地形地貌一般较为平坦,但是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分布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聚落的发展和分布,聚落因靠近水源而沿着河道延伸,形成带状聚落。灌溉农业中往往多个带形聚落随道路、水系构成群体组合空间,形成较为密切的功能组团,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规模,建筑较为密集。
特殊类型聚落主要包括放射型聚落、堡寨型聚落及近地型聚落,在这里就不作详细的叙述了。
2、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空间特性
西北乡村聚落多数是自然秩序与风水观念综合作用构成的巷道形态。巷道作为空间界面与交通网络的独特系统, 对中国乡村传统的生活环境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审美意义。
2.1传统街巷的空间特征
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具有序列性、交叉性、领域性和神秘性等特点, 民居外墙几乎都为不开窗的实墙, 致使街道空间成为一种封闭的“窄巷深弄” 。人们由村外经村口至街道空间, 最终进入自家宅院, 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从容量上看则是从宽敞空间渐次转入越来越窄小的空间, 同时空间的公共性逐渐减小, 私密性逐步增强。从自然的外部空间, 经由村镇、街巷、庭院然后进入室内的空间, 这一系列空间变化的联系, 构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完整多层次的复合空间系统[ ] .通过实体突破以及屋檐、院墙、窗楣等形成的“第三空间”, 丰富了巷道的空间形式与巷道景观。
2.2 街巷空间的形式
西部平原地区乡村城镇受地形高低起伏的限制较小,因此多采用棋盘式的路网格局,街道线形都是直线式的,街与街、街与巷、巷与巷之间相互通达,且多以“十”字形或“丁”字形搭接,路网格局显得规整有序。
西北地區山地乡村的街巷格局虽然也受到传统形式的影响,但是在强大的地形“作用力”下,街巷网络无法如平原城镇般“ 理想”,而更多地采用树枝状或不规则网状, 街道线形以折線、曲线为主, 街巷之间也不强求通达,有些直接采取尽端式。
2.2.1 直线形
直线形的街道空间一般是村落内的主干道,直线巷道与各个支干巷道公共构成了乡村聚落的交通系统。如宁夏固原王家庄处于平原地区,巷道多为直线空间一览无余, 虽有利于交通, 但景观单调。
2.2.2“十”字相交形
十字相交的巷道在西北乡村聚落中比较常见,如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村内的巷道可使人的视线贯穿到底。有些巷道还是错位相交、转折,借此可以阻隔视线, 为街巷空间提供一个屏障或底景,使人感到街巷空间的曲折、丰富、含蓄。
2.2.3“丁”字形
这种巷道相交的方式虽然未能保证几何完整性, 却可使街道空间显得丰富,个性十足。某些丁字型巷道常露出另一段巷道的墙体或古树的一角, 较好地起到承接作用, 避免了空间与景观死角的弊端。
2.2.4曲线和折线形
曲线和折线的街道空间呈现的是不对称画面构图,其两个侧界面在画面中所占地位则有很大差别:一个侧界面急剧消失,另一个侧界面则得以充分展现.折线形的街道空间随着视点移动逐步展现于人的眼前,具有较强的标志性,让街道空间有了很高的可识别性。
3、街巷空间动态景观分析
巷道的形状不同,给人带来的空间感受也不同,巷道空间的大小变化给人的感观和心理印象比立面变化更加深刻。有些街巷部分区域,由于两侧建筑物的夹峙, 空间十分封闭, 抬头仰望几乎只剩下一线天,但在这一段狭路的尽头却是一片开敞空间,使人感到豁然开朗。让人感受到了古诗所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觉。还有一些巷道的某段,低矮的墙体拢不住院内的绿树繁花,人漫步如此窄巷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1巷道的高差变化与景观
西北地区多山,依地形而建的住宅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轮廓变化丰富。当街道处于自然倾斜处,就须设置台阶和坡道,于是街道又有了更多的空间节奏的变化,别具一番韵味。西北传统巷道形态虽受到地形限制,自然倾斜地形也造就了街道空间造型的多样性, 为街道景观增添了魅力。
3.2屋檐与景观
西北地区建筑的屋檐在构成巷道景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屋檐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人在村落中漫步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一种步移景异的感觉。西北民居的屋檐之所以高低错落、变化万千,一方面是村落沿河流蜿蜒弯曲, 地形本身有起有落,另一方面是建筑群的等级规制不同,加上一些厨房的披檐、大门门楣、庭院的花墙等,组合在一起, 建筑群形象自然是变化无穷的。
3.3结点
巷道之间交汇形成结点,结点扩大形成人流聚集的广场,中心没有固定的形状,扮演着调整了巷道的网系和节奏的角色。在西北乡村聚落中,有许多的巷道结点,处于巷道之中,又与巷道不同,是介于巷道和广场之间的形态。天水市武山县雷口村山泉水管口就是一个由建筑、巷道共同组成的结点。从泉水管口起始, 历经了空间的开阔—收缩—屏蔽—转折—广阔这多种变化,空间上的联通和视觉上的连贯让人觉得这一切还是平和一体的。
4、对现代城镇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启示
纵观现代城市设计的通病:街景单调乏味,街道大而无度,无法使人驻足,没有中心感和领域感,缺乏结点和观赏点。从行为心理学分析,步行适当距离的关键考虑的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 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 ]。乡村聚落的建筑、民俗文化及景观研究, 最终表现为一种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契合点的研究。人们在进行区域的改造与开发时,应正视自然的内在价值,仿效与创造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有机协调的人工生态系统,将建筑规划设计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具有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系统的基础上,并以景观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城市化地区的生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