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力就是通过思维活动对事物进行认识、分析、辨识的能力,即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也可理解为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力。认知能力在写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物质思想资料(文章)的认知,二是对客观事物(经历或看到的真人真事)的认知。客观的物质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对资料的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具体认识究竟怎样,是全面、细致、深刻还是片面、肤浅,尤其是对要旨的领会正确与否,常常会关系到读后作文的成败。另一方面,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也经常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如果对事物的理解认识深,则所谈事理也通达、透彻,反映他的认识能力是高的,反之失于肤浅,所谈事理也不会深刻。这就是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关系,在写作中这两种能力缺一不可。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呢?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个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理解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技法;另一个是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进而积累情感体验和生活素材。
首先,在教材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是肤浅的,思考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单薄的,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进入作者构思的艺术境界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或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体味出作者寄寓在形象中的复杂情感。
《药》是鲁迅小说的名篇,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概括出课文的行文线索,明线:“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馆谈药”,“华大妈给华小栓上坟”;暗线:“革命者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华小栓吃掉”,“夏瑜在茶馆里被谈论”,“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理清了小说的线索,也就掌握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也就明白了作者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学完课文后有学生写父亲也采用了双线索,一条线索是暗线,自己慢慢长大,一条线索是明线,父亲慢慢老去。在双线交织中体现父爱深深,层次非常清晰。通过小说线索的分析,学生学会了叙述故事的路数,可以按时间叙述,也可以按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叙述,还可以按人物的性格来叙述。
《祝福》中,祥林嫂在小年夜伴随着爆竹声死去。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读小说,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祥林嫂。有的学生说:一个不幸的祥林嫂,因为她死了丈夫,又被婆家卖掉。儿子也被狼吃了。有的学生说:她是一个失去自由的祥林嫂。因为在家,受婆婆管制,在外受鲁四老爷管制。还有的学生说,她是一个失去精神支柱的祥林嫂。因为她嫁了两个男人,按照周围妇女的看法,死后要被分尸,鲁四老爷也认为她是一个不洁不吉祥的女人,祭祀时不让她插手干活,连劳动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透过祥林嫂的人物命运,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由社会现象看到了社会本质,也就增加了对文本的感知力,同时也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表超出课文之外的新思想,新见解。例如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表面写的是初春时节小草刚冒出新芽,近处看不到,远处才能看到一片绿意,如果走出诗句,这里还有“距离”的哲学,太近了往往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方向。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字面写的是道路的曲折通幽,走出诗句也可理解为绝望当中有希望,人生事业的峰回路转之意。现实生活中,人生是短暂的,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是很小的,要感受生活,光靠个人的直接生活是不够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阅读,多思考,借别人的生活去体味生活,从别人的一生中去体味人生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除了课内教材的学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获得的能力迁移到课外,进行课外阅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悟性。著名作家戴芸说:“读名著固然是个好办法,我认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作者本身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因此我在看书时,最关心的并非作者表达了一些什么,而是他是如何感悟到这些的。这样,我才有可能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观察感受生活。”一本书就是一扇窗户,四壁书就是万道风景。智者从里面走过,留下了时代的足音。读一本书,就增加了一种阅历、一种想象;多读一本书,就多一些人生的启迪。
其次,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行万里路,在社会实践中历练自己,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与感悟。例如,在一个岔路口,亮着禁止通行的红色信号灯,但路上并无车行驶。此时,一个人不顾红灯快速穿过马路,接着另一个人紧跟其后,最后,其他人鱼贯而过,所有的人都违反了交通规则。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现象,就会发现国人的从众心理,从而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总之,只有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讲解与个人体味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写作认知力才能得以提高,成为成熟的健康的社会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八里罕中学(024231)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呢?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个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理解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技法;另一个是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进而积累情感体验和生活素材。
首先,在教材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是肤浅的,思考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单薄的,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进入作者构思的艺术境界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或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体味出作者寄寓在形象中的复杂情感。
《药》是鲁迅小说的名篇,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概括出课文的行文线索,明线:“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馆谈药”,“华大妈给华小栓上坟”;暗线:“革命者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华小栓吃掉”,“夏瑜在茶馆里被谈论”,“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理清了小说的线索,也就掌握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也就明白了作者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学完课文后有学生写父亲也采用了双线索,一条线索是暗线,自己慢慢长大,一条线索是明线,父亲慢慢老去。在双线交织中体现父爱深深,层次非常清晰。通过小说线索的分析,学生学会了叙述故事的路数,可以按时间叙述,也可以按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叙述,还可以按人物的性格来叙述。
《祝福》中,祥林嫂在小年夜伴随着爆竹声死去。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读小说,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祥林嫂。有的学生说:一个不幸的祥林嫂,因为她死了丈夫,又被婆家卖掉。儿子也被狼吃了。有的学生说:她是一个失去自由的祥林嫂。因为在家,受婆婆管制,在外受鲁四老爷管制。还有的学生说,她是一个失去精神支柱的祥林嫂。因为她嫁了两个男人,按照周围妇女的看法,死后要被分尸,鲁四老爷也认为她是一个不洁不吉祥的女人,祭祀时不让她插手干活,连劳动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透过祥林嫂的人物命运,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由社会现象看到了社会本质,也就增加了对文本的感知力,同时也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表超出课文之外的新思想,新见解。例如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表面写的是初春时节小草刚冒出新芽,近处看不到,远处才能看到一片绿意,如果走出诗句,这里还有“距离”的哲学,太近了往往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方向。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字面写的是道路的曲折通幽,走出诗句也可理解为绝望当中有希望,人生事业的峰回路转之意。现实生活中,人生是短暂的,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是很小的,要感受生活,光靠个人的直接生活是不够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阅读,多思考,借别人的生活去体味生活,从别人的一生中去体味人生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除了课内教材的学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获得的能力迁移到课外,进行课外阅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悟性。著名作家戴芸说:“读名著固然是个好办法,我认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作者本身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因此我在看书时,最关心的并非作者表达了一些什么,而是他是如何感悟到这些的。这样,我才有可能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观察感受生活。”一本书就是一扇窗户,四壁书就是万道风景。智者从里面走过,留下了时代的足音。读一本书,就增加了一种阅历、一种想象;多读一本书,就多一些人生的启迪。
其次,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行万里路,在社会实践中历练自己,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与感悟。例如,在一个岔路口,亮着禁止通行的红色信号灯,但路上并无车行驶。此时,一个人不顾红灯快速穿过马路,接着另一个人紧跟其后,最后,其他人鱼贯而过,所有的人都违反了交通规则。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现象,就会发现国人的从众心理,从而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总之,只有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讲解与个人体味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写作认知力才能得以提高,成为成熟的健康的社会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八里罕中学(024231)